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发热是什么原因

    发热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暑、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以及其他可能情况(药物热、术后吸收热等),面对发热患者需综合多方面评估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热需谨慎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发热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发热,如流感病毒引发流行性感冒,患者除发热外常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季节性,在人群密集场所易传播;腺病毒可导致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引起发热、咳嗽、腹泻等表现;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可引起手足口病,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并伴有发热。 2.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全身发热等表现;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除低热外还可能有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且病程较长。 3.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较为常见,可引起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发热可持续2-3周。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发热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可出现发热、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也可伴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2.恶性肿瘤:例如白血病,患者除发热外还可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可能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有关。 3.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中暑,出现发热、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对于老年人、儿童、肥胖者以及有基础疾病者,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或耐受能力差,更容易发生中暑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热、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发热等表现。 三、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情况 1.药物热: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发热,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常见的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发热,需考虑药物热的可能,一般在停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2.术后吸收热:手术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可引起吸收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持续时间较短,多可自行恢复。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年老体弱或手术创面较大的患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警惕感染等其他情况的发生。 发热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同原因导致的发热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在面对发热患者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发热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特殊,在发热时更需谨慎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适当增减衣物、物理降温等,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也需关注其基础疾病对发热的影响以及发热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10-20 15:39:05
  • 发烧头疼恶心想吐怕冷怎么办

    出现发烧、头疼、恶心想吐、怕冷情况时,先测体温,38.5℃以下尝试非药物缓解,包括监测体温、调节环境、保证休息、调整体位、补充水分等;儿童和成人有不同需及时就医情况,就医可能做血常规检查;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用药受限,老年人易合并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 一、初步判断与一般处理原则 当出现发烧、头疼、恶心想吐、怕冷的情况时,首先要考虑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等引起。首先应测量体温,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尝试非药物的缓解方式;若体温超过38.5℃且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体温监测与环境调节 1.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程度。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儿童正常口腔温度为36.2℃-37.3℃,腋下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5℃-37.5℃;成人正常腋下温度一般在36℃-37℃。通过监测体温能更好地判断病情发展。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4℃左右,避免直接吹冷风或处于过冷环境,因为怕冷可能与体温上升期体表散热增加有关,适宜环境可缓解怕冷不适。同时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一)休息与体位 1.保证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因为发热时身体消耗较大,充足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充足。 2.调整体位:头疼时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等,以缓解头部不适,但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重不适。 (二)补充水分 1.多喝水:适当多饮用温开水,一方面可补充因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另一方面,部分轻度恶心想吐可能与水分不足有关,补充水分后可能会有所缓解。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饮水过多引起呕吐。 三、医疗就诊相关情况 (一)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1.儿童情况:儿童出现发烧头疼恶心想吐怕冷时更需谨慎,若儿童精神萎靡、体温持续不降(如超过39℃)、呕吐频繁无法进水、头疼剧烈等,应立即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警惕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2.成人情况:成人若发烧持续超过3天、头疼加重伴有意识改变、恶心想吐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怕冷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不适,也应尽快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就医检查项目 医生一般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通过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例如,细菌感染时往往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病毒感染时可能淋巴细胞有相应变化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若出现上述症状,除了按一般处理原则外,更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因为儿童用药有严格限制,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药及用药种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发烧头疼恶心想吐怕冷时,要警惕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等,且老年人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处理,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或与基础疾病用药发生相互作用。

    2025-10-20 15:38:48
  • 如何用手感觉有没有发烧

    用手感觉有无发烧可通过触摸额头和颈部动脉来判断,正常时额头温度温和、颈部动脉有规律温热,发烧时额头和颈部动脉温度会升高,但儿童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老年人体温调节差且可能不典型发热、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体温也受其生活方式影响,用手感觉发烧不能仅据此确诊,还需结合体温计等精确测量。 一、用手感觉有无发烧的方法 (一)触摸额头 1.正常情况:健康人的额头温度通常与身体其他部位温度相近,一般在36℃-37℃左右,用手触摸时感觉温热且均匀。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新陈代谢较快,正常额头温度范围稍高,约在36.2℃-37.3℃之间,但整体也是相对温和的触感。 2.发烧情况:当人体发烧时,额头温度会升高。如果是低热(体温37.3℃-38℃),额头触摸起来会比正常时更烫;中度发热(体温38.1℃-39℃)时,额头触感明显较热;高热(体温39.1℃-40℃)时,额头会感觉滚烫;超高热(体温40℃以上)时,额头烫感极为强烈。不同年龄人群对发烧时额头温度的感知可能有差异,儿童的皮肤相对更敏感,所以对于儿童发烧时额头温度的变化感知可能更明显。 (二)触摸颈部动脉 1.正常情况:颈部动脉的温度与人体核心温度相关,正常时触摸颈部动脉能感觉到有规律的搏动,温度处于正常体温范围,即与额头温度相近的正常体温区间,触感是温和且随着心脏搏动有规律的温热感。 2.发烧情况:当发烧时,颈部动脉的温度也会升高,且与体温升高程度相关。可以通过将手指轻放在颈部两侧的动脉处(避开骨头位置)来感知,如果动脉搏动处的温度比正常时高,提示可能有发烧情况。例如,发热时颈部动脉温度升高的幅度与体温升高幅度基本一致,通过对比正常时颈部动脉的温度,能辅助判断是否发烧。对于婴幼儿,由于其颈部动脉触摸相对不太方便,但也可以尝试,不过要注意动作轻柔。 二、需注意的特殊情况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容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比如在炎热环境下,儿童的体温可能会比平时稍高,但这不一定是发烧。所以用手感觉发烧时,要结合环境因素综合判断。而且儿童皮肤较薄,用手触摸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给儿童带来不适。同时,儿童发烧时除了额头和颈部动脉温度变化外,还可能伴有其他表现,如精神状态改变、食欲下降等,用手感觉体温只是初步判断的一个方法,不能仅以此确诊,还需要结合体温计等工具进一步准确测量体温。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可能会出现低体温或不典型发热的情况。用手感觉发烧时,老年人的额头和颈部动脉温度变化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所以在判断老年人是否发烧时,不能仅依靠手的感觉,还需要结合体温计等精确测量体温的方式。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更需要准确判断体温情况。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的人,突然用手触摸可能会感觉体温稍低,但不一定是发烧。而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人,自身基础体温可能相对稍高,用手感觉发烧时要考虑其生活方式对体温的影响。例如,高温环境工作者在休息时测量体温,若用手感觉有发烧情况,更要谨慎判断,结合体温计等工具准确测量体温,因为生活方式可能改变了身体的基础体温状态。

    2025-10-20 15:38:35
  • 发烧多少度称低烧

    低烧指口腔、直肠、腋下温度分别在相应范围的升高状态,有不同测量部位低烧范围意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环境因素)可致低烧,低烧时要休息、多饮水,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低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不同测量部位低烧范围的意义 口腔温度测量:口腔正常温度范围通常在36.3℃~37.2℃,当口腔温度达到37.3℃~38℃时,提示可能处于低烧状态。这是因为口腔温度能较为直接地反映体内核心温度的情况,当身体受到一些轻微的感染或炎症等因素影响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做出反应,导致口腔温度升高至低烧范围。 直肠温度测量:直肠正常温度范围一般在36.5℃~37.7℃,直肠温度的低烧范围是37.6℃~38℃。直肠温度更接近人体内部的核心温度,对于一些婴幼儿或者无法配合口腔温度测量的人群,直肠温度测量相对更能准确反映身体的真实体温情况。当直肠温度处于这个低烧范围时,也意味着身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异常情况,如轻微的感染等。 腋下温度测量:腋下正常温度范围多在36℃~37℃,腋下温度低烧范围是37℃~38℃。腋下温度测量相对较为方便、安全,适合大多数人群测量。当腋下温度处于这个低烧范围时,同样提示身体可能有轻度的生理功能改变,比如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或者轻微的疾病侵扰等。 引起低烧的常见原因及相关人群特点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例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低烧。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低烧可能会持续数天,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 细菌感染:像结核杆菌感染,对于有结核病接触史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容易出现低烧情况,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等症状。 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在成年人群中发病较多,患者除了低烧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停留过久也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至低烧范围,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出现低烧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心悸等不适。 低烧时的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般应对措施:当出现低烧时,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可能存在的病因。同时要适当多饮水,补充身体因发热散失的水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低烧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低烧时更要注意保暖适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刺激。如果儿童低烧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抽搐等,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低烧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低烧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典型。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同时关注老年人是否有嗜睡、食欲不振等情况,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因为老年人低烧可能隐藏着较为严重的疾病,如肺炎、肿瘤等。 孕妇:孕妇出现低烧时要格外谨慎,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关系到胎儿的健康。要注意休息,及时就医明确低烧原因,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20 15:38:23
  •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包括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如素食者未合理补充、胃肠道疾病影响吸收,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致白蛋白尿失、大面积烧伤等皮肤丢失,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如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影响合成,蛋白质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高代谢及摄入少、严重感染应激消耗及摄入减,急性大失血致蛋白丢失,特殊人群中婴幼儿因喂养或胃肠病、老年人胃肠及合成功能减退、孕妇需求增致摄入不足或吸收障易出现白蛋白偏低需注意相关饮食等情况。 一、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是常见原因,如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低,尤其见于素食者长期未合理补充蛋白质;胃肠道疾病可影响蛋白质吸收,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使得机体摄入的蛋白质无法满足正常需求,最终引起白蛋白偏低。 二、蛋白质丢失过多 1.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显著增加,大量白蛋白从尿液中丢失,超出了肝脏的代偿合成能力,从而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其他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若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蛋白丢失。 2.皮肤丢失:大面积烧伤时,血浆会通过受损的皮肤创面大量渗出,其中包含白蛋白等成分,导致体内白蛋白丢失;严重的皮肤疾病如天疱疮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蛋白质渗出丢失情况。 三、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各种肝脏疾病可影响其合成功能。例如,肝炎患者因肝细胞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遭到破坏,正常肝细胞数量减少,进而使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肝衰竭时,肝脏几乎丧失了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会迅速出现白蛋白偏低的情况。 四、蛋白质消耗增加 1.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肿瘤组织会消耗大量蛋白质,同时肿瘤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蛋白质的摄入,使得白蛋白合成相对不足,而消耗增加,最终导致白蛋白偏低;例如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炎症反应会消耗大量蛋白质,同时感染可能影响患者的进食情况,导致蛋白质摄入减少,从而引起白蛋白水平降低。 五、急性大失血 大量失血时,不仅丢失了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成分,同时也会丢失部分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短时间内机体无法及时合成足够的白蛋白来补充,进而出现白蛋白偏低的现象。 特殊人群情况 1.婴幼儿:若喂养方式不当,如奶粉调配不合理、辅食添加不及时或种类单一,可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白蛋白合成;此外,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患有胃肠道疾病,更易出现蛋白质吸收不良的情况,增加白蛋白偏低的风险。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的情况,且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也随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因此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白蛋白偏低的状况,需注意合理饮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蛋白质。 3.孕妇:孕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若孕妇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存在吸收障碍,就容易出现白蛋白偏低的情况,需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蛋类、奶类等,以满足自身和胎儿发育的需求。

    2025-10-20 15:37: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