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碘伏消毒和酒精消毒有什么区别

    碘伏与酒精在消毒原理、效果、适用场景及对不同人群影响和注意事项上均有差异,碘伏靠释放游离碘使蛋白变性,更广谱、对黏膜刺激小等,适用于皮肤黏膜等;酒精通过使蛋白变性消毒,消毒速度快,适用于完整皮肤等,使用时需根据人群等选择合适消毒方式,有过敏史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消毒原理差异 碘伏消毒原理: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结合物,其消毒作用是依靠释放出的游离碘发挥作用,碘可与细菌蛋白质结合,使其变性沉淀,从而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部分病毒等。例如研究表明,碘伏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能在较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的结构,达到消毒目的。 酒精消毒原理:酒精主要是通过使蛋白质变性来发挥消毒作用,酒精能够渗入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一般来说,酒精浓度在75%左右时消毒效果较好,因为此时酒精既能较好地渗透进入细菌体内,又能有效地使细菌蛋白质变性。 二、消毒效果比较 对不同微生物的效果 细菌:对于一些细菌,碘伏和酒精都有一定杀灭作用,但碘伏相对更广谱。有研究显示,碘伏对枯草芽孢杆菌等芽孢菌也有一定的杀灭效果,而酒精对芽孢菌的杀灭作用较弱。 病毒:在对病毒的消毒方面,碘伏对乙肝病毒等有较好的灭活作用,酒精对某些病毒如亲脂性病毒有一定效果,但对于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碘伏可能更具优势。 消毒速度:通常情况下,酒精的消毒速度相对较快,因为酒精能够迅速渗透并作用于微生物。不过,碘伏在持续消毒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其在物体表面可以缓慢释放碘,持续发挥消毒作用。 三、适用场景不同 碘伏适用场景 皮肤黏膜消毒:碘伏可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等的消毒,也能用于口腔、阴道等黏膜部位的消毒,由于其刺激性相对较小,比较适合用于黏膜等较为敏感的部位。例如在妇科检查后,常用碘伏对阴道进行消毒,对黏膜的刺激较小,不易引起明显的疼痛等不适。 污染较重伤口:对于污染较重的伤口,碘伏的消毒效果更具优势,因为它能更好地应对多种污染菌,且持续作用时间较长。 酒精适用场景 完整皮肤消毒:酒精常用于完整皮肤的消毒,比如注射前对皮肤的消毒,利用其快速挥发且能使皮肤表面蛋白质变性的特点,快速达到消毒目的。但对于有破损的皮肤,酒精消毒会引起明显的刺痛感,所以不适合用于破损皮肤的消毒。 医疗器械消毒:一些医疗器械的消毒也会用到酒精,利用酒精的挥发性等特点来达到消毒清洁的效果。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使用碘伏消毒时,因其刺激性小,更适合用于儿童的皮肤伤口等消毒;而酒精对儿童破损皮肤刺激大,应避免用于儿童破损皮肤消毒。在生活中,如果儿童有皮肤擦伤等情况,优先选择碘伏消毒。 敏感肌肤人群:对于皮肤敏感人群,使用碘伏消毒相对更安全,因为其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而酒精可能会引起敏感肌肤人群的刺痛、过敏等不适,应谨慎使用酒精消毒。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碘过敏病史的人群,绝对不能使用碘伏消毒,否则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而酒精过敏人群则不能使用酒精消毒。在医疗操作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

    2025-10-20 15:32:12
  • 快速退低烧的方法

    物理降温法包括适当增加散热(调整环境温度、增减衣物)、体表降温(温水擦浴、冷敷),要补充水分多饮温开水,保证充足休息且合理饮食,儿童低烧要轻柔谨慎并密切观察,老年人低烧要注意物理降温力度和调整饮水量且及时就医检查。 一、物理降温法 (一)适当增加散热 1.环境温度调整:保持室内温度在25~27℃左右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儿童,过高的环境温度会影响散热,而合适的室温有助于身体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散热来降低体温;成年人也一样,过高环境温度会阻碍低烧的缓解。可通过空调调节室温,但要注意避免直吹。 2.衣物穿着调整:根据体温情况合理增减衣物,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低烧时不宜穿过多过厚的衣物,应选择宽松、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利于散热;成年人同样要避免穿着过厚过紧的衣物,以促进身体散热。 (二)体表降温 1.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皮肤,通过蒸发散热来降温。对于儿童,可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注意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等部位;成年人也可采用同样部位的擦拭方法,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着凉。 2.冷敷:可以使用冷毛巾敷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冷毛巾,持续冷敷有助于降低头部温度,缓解低烧带来的不适;对于儿童,还可使用退热贴,退热贴中含有降温物质,贴在额头等部位能起到一定的物理降温作用,且相对较为方便。 二、补充水分 (一)多饮温开水 适当多饮用温开水,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带走热量,从而帮助降低体温。不同年龄人群的饮水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儿童要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不适;成年人每天可饮用1500~20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可分多次饮用。 三、休息与饮食 (一)保证充足休息 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应对低烧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来帮助降低体温。 (二)合理饮食 饮食上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汤等。对于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成年人也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同时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来辅助低烧的缓解。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低烧时采用物理降温法要更加轻柔谨慎,避免过度擦拭导致皮肤损伤。在补充水分时要注意避免呛咳,选择合适的饮水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低烧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呕吐、皮疹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低烧时,在物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避免因皮肤敏感度降低等原因造成烫伤等情况。补充水分时要根据自身的心脏、肾脏等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肾脏负担。另外,老年人低烧可能提示身体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感染、慢性疾病等,所以如果老年人低烧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10-20 15:31:56
  • 手术后的发热原因是什么

    术后发热常见原因包括手术创伤反应(一般是吸收热,术后1-3天内出现,体温38℃左右)、感染性发热(含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等,分别有不同表现及相关人群特点)、其他原因(如药物热、输血输液反应等,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及特点)。 1.手术创伤反应:手术会造成组织损伤,机体对创伤的修复反应可引起发热,一般属于吸收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多在术后1-3天内出现,不超过38.5℃,这是因为组织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被吸收等原因导致。例如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操作对腹腔组织有一定损伤,术后常见这种轻度发热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因其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相对成人可能更敏感一些,但一般也遵循上述规律;老年患者术后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对发热的耐受及反应可能与中青年不同,但本质上也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炎症反应性发热。 2.感染性发热 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3-5天,表现为切口局部红、肿、热、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严重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这是由于手术切口受到细菌污染等原因引起,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于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要注意保持切口清洁;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发生切口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肺部感染:多见于胸部、腹部大手术后患者,尤其是长期吸烟、年老体弱、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术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有效咳嗽咳痰,导致痰液淤积,易引发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啰音。例如行开胸手术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患者若术后存在呼吸道管理不善等情况也可能发生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本身肺功能相对差,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泌尿系统感染:多与术后留置导尿管有关,导尿管的放置破坏了尿路的正常防御机制,细菌易侵入引起感染,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等。儿童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需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及尿管护理;老年患者若本身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更高。 腹腔感染:常见于腹腔脏器手术,如胃肠手术、肝胆手术等,术后可能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原因引起腹腔感染,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后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迟钝,可能发热等表现不典型,但病情往往较重。 3.其他原因 药物热:某些患者在术后使用的药物可能引起发热反应,多在用药后几天出现,热型不规则,停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热,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对药物热的易感性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别,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易发生药物热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输血输液反应:若术后有输血或大量输液情况,可能发生输血输液反应引起发热,多在输血或输液开始后1-2小时内出现,表现为寒战、高热等。儿童在输血输液时需严格把控输血输液速度及量,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功能等因素,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更需谨慎观察,及时处理。

    2025-10-20 15:31:55
  • 细菌发烧一般几天能好

    细菌发烧一般几天能好因感染细菌种类、患者自身状况及治疗情况而异,感染细菌种类不同恢复时间有别,患者自身状况中年龄、基础疾病等影响恢复时长,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是否及时恰当、是否综合治疗也左右恢复时间,从几天到数周不等。 一、感染细菌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细菌引起感染后发烧持续时间不同,例如: 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经过有效抗菌治疗后,一般发烧可能在3-7天逐渐消退,但如果感染较重或出现并发症,时间可能延长。 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若为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后,发烧多在1-3天内缓解;但如果是复杂性尿路感染,发烧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可能3-10天甚至更久。 二、患者自身状况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为细菌感染发烧,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一般体质较好的儿童在规范使用抗生素后,发烧可能2-5天消退,但婴幼儿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且病情变化快,可能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有时需要5-7天甚至更久,而且儿童特殊体质如存在免疫缺陷等情况时,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 成人:成人如果一般状况良好,细菌感染引起发烧,如急性细菌性支气管炎,使用合适抗生素后,发烧多数在3-7天内控制。但如果是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细菌感染后发烧恢复时间往往较长,可能7-14天甚至更长,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恢复能力,而且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影响抗生素的代谢和清除。 2.基础疾病 患者如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细菌感染后发烧不易控制,恢复时间会延长,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烧可能持续1-2周甚至更久,只有在积极控制血糖、有效抗菌治疗的情况下才可能逐渐恢复。 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本身及放化疗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感染后发烧恢复时间难以确定,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容易反复,往往需要在控制肿瘤病情、提升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和发烧。 三、治疗情况 1.抗生素使用是否及时恰当 如果能在细菌感染早期就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发烧控制相对较快。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早期准确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发烧可能在3-5天开始减退,1-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但如果抗生素选择不当,如选用了对该细菌不敏感的抗生素,发烧可能持续不退,而且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恢复时间大大延长,可能需要2周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2.是否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如果能配合其他综合治疗,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发烧的患者,同时进行补液等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都有助于发烧尽快消退。比如重症细菌感染导致发烧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发烧可能在5-10天内逐渐缓解,而单纯依赖抗生素可能恢复较慢。 总体来说,细菌感染发烧的恢复时间从几天到数周不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细菌种类、患者自身状况和治疗情况来综合判断。

    2025-10-20 15:31:41
  • 低发烧的症状表现

    低发烧指体温在37.3℃-38℃,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低发烧时精神状态稍差;成人有轻度燥热、乏力感。伴随呼吸系统有鼻塞、流涕,儿童轻咳;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儿童轻度腹部不适;全身有畏寒、轻度头痛。感染性病因中病毒感染咽部轻度充血,儿童眼结膜轻度充血;细菌感染轻度泌尿系统感染有轻度尿频、排尿稍不适。非感染性病因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有关节轻度酸痛且游走、休息难缓解;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多汗、心慌(心率轻度增快)。 一、体温范围及基础表现 低发烧一般指体温在37.3℃-38℃之间。患者可能会有身体微微发热的感觉,这是最直观的基础表现,比如触摸额头、身体皮肤时能察觉到温度较平时略高,但可能还未达到明显发烫的程度。 (一)儿童群体特点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低发烧时可能除了体温轻度升高外,还可能出现精神状态较平时稍差,比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相对安静、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身体对体温变化更为敏感,轻微的体温波动就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二)成人群体特点 成人在低发烧时,可能首先感觉自身有轻度的燥热感,比如穿着同样厚度的衣物会觉得比平时更热一些,同时可能伴有轻度的乏力感,这是因为体温升高会使身体的代谢加快,消耗能量增多,从而导致身体产生疲劳感。 二、伴随症状表现 (一)呼吸系统相关 如果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低发烧,可能会伴随轻度的鼻塞、流涕症状,鼻塞可能表现为呼吸时稍有不通畅,流涕一般是清涕为主。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出现偶尔的轻咳,这是身体试图通过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可能存在的轻微刺激物。 (二)消化系统相关 部分低发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表现为不想吃东西,这是因为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导致胃肠消化功能暂时下降。儿童还可能出现轻度的腹部不适,比如肚子稍有胀满感,但一般不会有剧烈的腹痛等严重表现。 (三)全身其他表现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低发烧时都可能有轻度的畏寒表现,尤其是在体温刚刚开始上升阶段,会感觉身上发冷,需要添加衣物来保暖。另外,部分人可能会有轻度的头痛,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引起头部血管轻度扩张等因素导致的。 三、不同病因导致低发烧的特殊表现 (一)感染性病因 1.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低发烧,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还会有咽部轻度充血的情况,通过医生检查咽部可以发现。儿童感染病毒引起低发烧时,还可能出现眼结膜轻度充血,但一般不严重。 2.细菌感染:比如轻度的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引起的低发烧,除了体温轻度升高外,可能会有轻度的尿频表现,但尿量一般无明显减少,成人可能会感觉到排尿时稍有不适,但不剧烈。 (二)非感染性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可能出现低发烧,除了体温轻度升高外,可能还会有关节轻度酸痛的表现,这种酸痛一般是游走性的,多个关节可能交替出现轻度不适,而且在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病情控制不佳时可能出现低发烧,同时还会伴有多汗、心慌等表现,心慌一般是心率轻度增快,在安静状态下可能能感觉到心跳比平时稍快。

    2025-10-20 15:31: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