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38.2算发烧吗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口测法),38.2℃属低热,成人可多休息、多饮水、物理降温,儿童护理要精细,若成人伴持续咳嗽等症状超3天不退、儿童现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还需关注不同因素对体温及身体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医疗干预。 一、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口测法),但体温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波动,比如晨起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情绪激动等也可能使体温短暂升高。 二、38.2℃是否算发烧 38.2℃属于发烧,是低热范畴。可通过不同测量方法来判断,比如腋测法正常范围是36℃-37℃,超过37.3℃就算发烧,38.1℃-39℃属于低热;肛测法正常范围是36.5℃-37.7℃,超过37.7℃算发烧,38.1℃-39℃为低热。 三、发烧38.2℃时的处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对于成人:首先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有能量去对抗可能存在的感染等情况。同时可以适当多饮水,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这样有助于补充因体温升高而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比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对于儿童: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下,儿童发烧38.2℃时同样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身体,但是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一般32℃-34℃为宜,擦拭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儿童不适。要保证儿童衣物穿着适中,不要过厚,利于散热。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儿童精神状态尚可,没有因为发烧出现明显哭闹不安等情况,可以先通过上述非药物方式处理。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体温,所以在护理儿童发烧时要更加精细。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是因为近期运动过量导致体温38.2℃,那么适当休息后体温多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因为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短暂体温上升至38.2℃,一般在休息、适当多饮水后也会缓解。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出现体温38.2℃时,要更加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发烧而加重病情,需要更积极地监测体温及相关症状。 (二)何时需要就医 成人如果发烧38.2℃,同时伴有持续咳嗽、咳痰加重、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者发烧持续超过3天仍不退,就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肺部感染等疾病。 儿童发烧38.2℃,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反复呕吐、抽搐等情况,不管体温多少都需要立即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有严重的感染或者其他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即使体温只是38.2℃,也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发烧而诱发病情加重。 总之,38.2℃属于发烧,需要根据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观察和处理措施,同时要关注各种因素对体温的影响以及身体伴随的其他症状,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医疗干预。

    2025-10-20 15:17:53
  • 发热的定义及其临床表现、病因、机制和伴随症状是什么

    发热是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及皮肤发红发烫、呼吸心率加快等伴随表现,病因分感染性(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和非感染性(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暑等),机制是外源性致热原激活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致体温升高,伴随症状因病因不同有相应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高热易惊厥需监测体温,老年人反应弱要观察病情,妊娠期女性需谨慎用药及时明确发热原因。 一、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一般以口测法为准为36℃~37℃,超过37.3℃可判定为发热。 二、临床表现 1.体温升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温计测量发现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热体温升高幅度及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等)可能不同。 2.伴随表现:常伴有皮肤发红、发烫,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增快等,儿童可能因体温骤升出现惊厥表现,老年人发热可能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等)相对不典型。 三、病因 (一)感染性病因 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尿路感染,病毒感染引发的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热。 (二)非感染性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2.恶性肿瘤:肿瘤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物质,或肿瘤组织坏死吸收等原因引起发热。 3.其他:如中暑(高温环境下机体散热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等。 四、机制 1.外源性致热原作用:病原体等微生物及其产物属于外源性致热原,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内源性致热原作用: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如骨骼肌战栗)、散热减少(如皮肤血管收缩),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五、伴随症状 1.感染相关伴随症状:若为细菌感染,可能伴局部感染部位症状,如肺炎伴咳嗽、咳痰,尿路感染伴尿频、尿急、尿痛;病毒感染可能伴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2.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随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伴关节肿痛、面部红斑;类风湿关节炎伴关节畸形、晨僵等。 3.其他伴随症状:中暑可伴口渴、多汗后汗闭、头晕等;恶性肿瘤发热可能伴消瘦、乏力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易出现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且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反复发热可能提示严重感染。 老年人:机体反应性较弱,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显著但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及时就医排查潜在严重病因。 妊娠期女性:发热时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处理方式,如物理降温等,及时明确发热原因,避免延误病情影响母婴健康。

    2025-10-20 15:17:52
  • 成人体温36度9算发烧吗

    成人体温36度9不属于发烧,正常成人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36.9℃在此范围内。正常体温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体温监测要注意测量方法,不同人群测量有不同注意事项,36.9℃在相应正常体温范围。 一、成人体温36度9是否算发烧 成人体温36度9不属于发烧。正常成人腋下体温范围一般在36℃-37℃之间,所以36.9℃在正常体温范围内。 二、正常体温的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人群体温略有差异,成人一般如上所述,儿童体温相对略高,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老年人由于代谢率相对较低等因素,体温可能略低于青壮年,但也大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成年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但通常也在正常体温范围内波动,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使36.9℃成为发烧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运动后体温会短暂升高,因为运动时身体代谢增加,产热增多,但一般运动结束后体温会逐渐恢复至正常。如果运动后不久测量体温为36.9℃,这属于正常情况,是运动导致的生理性体温波动。 饮食:进食后,尤其是进食热食后,身体的代谢会有所增加,可能会使体温有轻度升高,但通常也在正常范围内,不会达到发烧的程度,所以36.9℃不属于发烧。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会通过皮肤散热等调节体温,可能使体温稍有升高;环境温度过低时,人体会通过寒战等产热机制来维持体温,一般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6.9℃在环境温度影响下仍属于正常体温。 (四)病史因素 如果没有特殊的病史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等情况,单纯体温36.9℃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影响体温调节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需要综合判断,但仅体温36.9℃本身不提示发烧。 三、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 腋下测量:要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夹紧腋窝,测量5-10分钟,这样测量出的体温相对准确。如果测量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体温测量值不准确,但36.9℃本身在正常范围。 口腔测量:需将体温计放在舌下,闭口测量,测量3-5分钟,口腔测量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常用的准确方法之一,但如果测量时口腔有冷热刺激等情况,可能影响测量结果,不过36.9℃在正常范围。 直肠测量:一般用于儿童等不配合口腔和腋下测量的情况,将体温计润滑后轻轻插入直肠1-2厘米,测量3分钟左右,相对来说测量结果也较准确,但成人一般较少采用直肠测量体温。 (二)特殊人群监测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稳定,测量体温时要注意正确方法,儿童正常体温范围与成人略有不同,一般口腔体温36.2℃-37.3℃,腋下体温36℃-37.2℃,但36.9℃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测量准确也属于正常体温范围,要注意结合儿童的一般状况来综合判断。 老年人:老年人测量体温时要注意环境温度对其体温的影响,因为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测量体温时要保证测量环境适宜,其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也在36℃-37℃左右,36.9℃属于正常体温。

    2025-10-20 15:17:36
  • 手心出汗是什么原因

    手心出汗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情绪因素(紧张、焦虑等强烈情绪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手心出汗,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出现)和温度因素(外界温度高时人体散热致手心出汗,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受影响不同);病理性因素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激素分泌过多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多汗,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致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多汗,不同年龄患者情况有别)、多汗症(以局部或全身出汗异常增多为特征,原发性多汗症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遗传等有关,不同性别情况无明显差异,长期精神紧张者手心出汗可能更严重) 一、生理性因素 1.情绪因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强烈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进而导致手心出汗。例如,在公开演讲、重要考试等情境下,很多人会出现手心出汗的情况,这是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后引发汗腺分泌增加的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情绪因素出现手心出汗,儿童在面对陌生环境或被关注时也可能因紧张而手心出汗;对于女性而言,在一些社交场合中情绪波动更易引发手心出汗;男性在面临工作上的重大挑战时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2.温度因素: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为了散热,会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手心作为汗腺分布较为集中的部位之一,就会出汗。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活动后往往手心会出汗,这是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在起作用,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受温度因素影响手心出汗的情况不同,长期处于高温工作环境中的人,手心出汗可能更为频繁;而生活在凉爽地区的人,在温度适宜时手心出汗相对较少。 二、病理性因素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症状,包括手心出汗。临床研究表明,约有超过一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出现多汗表现,其中手心出汗较为常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手心出汗可能伴随生长发育异常等表现;成年患者则可能伴有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女性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多汗,包括手心出汗。据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多汗问题。在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中,儿童糖尿病患者手心出汗可能与血糖波动影响自主神经有关,且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和血糖控制情况;成年糖尿病患者手心出汗可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等因素相关,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及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3.多汗症:这是一种以局部或全身出汗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其中原发性多汗症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会导致手心等部位异常多汗。原发性多汗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患多汗症导致手心出汗的情况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的多汗症患者手心出汗可能更为严重,需要注意心理调节等综合干预。

    2025-10-20 15:17:05
  • 病毒性发烧一般几天能好

    病毒性发烧持续时间因病毒种类、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同,普通病毒性感冒多3-7天,影响因素包括病毒种类、年龄、免疫力、基础疾病等;应对包括非药物干预如休息、补水,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谨慎用药,老年人要监测生命体征,孕妇就医需告知怀孕情况并谨慎处理。 影响病毒性发烧持续时间的因素 病毒种类:不同的病毒导致的发烧持续时间有差异。像单纯的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发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能3-4天;而埃可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发烧持续时间可能稍长。 个体差异 年龄: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病毒性发烧持续时间可能比成年人稍长。例如,婴幼儿感染肠道病毒引起发烧,可能持续5-7天甚至更久;而成年人感染普通病毒引起的发烧,多数3-5天能恢复。 免疫力:免疫力较强的人,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较快地识别和清除病毒,发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比如经常运动、作息规律且营养状况良好的人,感染病毒性疾病后发烧可能3-4天就缓解;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感染病毒后发烧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可能超过7天,甚至更久,而且病情容易反复。 基础疾病: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病毒后发烧持续时间可能会延长。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免疫系统功能,使得身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病毒后发烧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病毒性发烧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病期间都需要充足的休息,休息可以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儿童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婴幼儿需要12-16小时左右的睡眠,学龄儿童也需要9-12小时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充足睡眠。 补充水分:发烧会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要多喝温开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儿童可以少量多次喂水,避免一次喝太多引起呕吐;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病毒性发烧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如果儿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如嗜睡、烦躁不安等,需要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 老年人:老年人病毒性发烧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体温持续不降或者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所以需要更加细致地护理。 孕妇:孕妇出现病毒性发烧时,要谨慎处理。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的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和水分补充。

    2025-10-20 15:17: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