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脚和手发热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热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运动活动后肌肉产热及血液循环加快、情绪激动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病理性感染性由细菌病毒或结核菌感染等致,非感染性与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儿童需警惕感染性疾病且用药谨慎,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劳累等可致需调整生活方式,长期寒冷后突然温暖短暂发热正常但频繁需排查。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手脚发热 1.运动或活动后: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体力劳动等活动时,肌肉产热增加,血液循环加快,可能出现手脚发热现象,这是身体正常的生理调节反应,休息后多可缓解。 2.情绪激动:当人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导致手脚发热,情绪平复后通常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手脚发热 (一)感染性疾病相关 1.细菌或病毒感染:当身体受到细菌(如链球菌等)或病毒(如流感病毒等)感染时,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引发发热反应,可表现为手脚发热,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寒战、咳嗽、流涕等,例如病毒性感冒患者可能出现手脚发热伴随发热等表现。 2.其他感染:结核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等也可能导致机体出现发热情况,进而表现为手脚发热,同时可能伴有盗汗、消瘦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可出现手脚发热,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2.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手脚发热外,还可能有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出现手脚发热伴随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3.内分泌紊乱: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手脚发热,还可能伴有潮热、失眠等症状。 4.血液系统疾病:某些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导致发热,可出现手脚发热,常伴随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脚发热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可能较快出现发热表现,家长需密切观察体温及伴随症状,若持续手脚发热或体温过高需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手脚发热需关注基础疾病,如是否有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若出现手脚发热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排查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人群可能因身体机能失调出现手脚发热,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休息;长期处于寒冷环境后突然进入温暖环境,也可能因血管舒缩变化出现短暂手脚发热,属正常生理适应过程,但若频繁出现需进一步排查。

    2025-10-20 14:53:38
  • 用力后身体发热脸红是什么病症

    用力后身体发热脸红有生理性正常现象休息可自行缓解,病理性情况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用力时血压波动致脸红发热伴其他症状需血压监测、甲状腺功能亢进高代谢状态用力后更明显伴多汗等需甲功检查、类癌综合征少见肿瘤分泌活性物质致脸红发热伴其他症状需相关检查,不同人群中儿童需观察异常表现,老年人警惕基础病并监测指标、避免过度用力,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应逐渐增运动强度、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者要遵管理要求定期复诊。 一、生理性反应 用力后身体发热脸红多为生理性正常现象,当人体进行运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活动时,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以满足身体需求,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尤其是面部血管扩张明显,从而出现脸红、身体发热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一般不伴随其他异常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情况 (一)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用力时,血压可能出现较大波动,由于血压升高,外周血管压力增大,加之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可导致面部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同时身体因血液循环变化出现发热感,此类患者往往还可能伴有头痛、心悸等其他高血压相关症状,需通过血压监测等检查明确诊断。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患者本身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用力后代谢进一步加快,会出现身体发热、脸红等表现,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食欲亢进但体重减轻等症状,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明确甲状腺功能状态。 (三)类癌综合征 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疾病,肿瘤细胞可分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用力等因素可能诱发其释放,导致患者出现脸红、身体发热,还可能伴有腹泻、喘息等症状,需结合相关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用力后出现脸红发热,家长需观察是否有呼吸急促、哭闹不安等异常,若单纯为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若频繁出现且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如口唇发绀等,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用力后出现脸红发热,需警惕基础疾病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若反复出现或伴有胸痛、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就诊,排查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理性原因,日常应避免过度用力,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者突然用力时更易出现明显脸红发热,此类人群应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一次性剧烈用力;而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用力后脸红发热可能更明显,建议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身体不适发生的风险。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史者,用力后出现脸红发热需格外重视,应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管理要求,避免因过度用力诱发病情波动,定期复诊监测相关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0 14:53:35
  • 患者长期发热可能是什么疾病

    长期发热的原因众多,包括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因素。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也可能导致长期发热。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长期发热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关键。 一、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 如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等。 2.病毒感染 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等。 3.真菌感染 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4.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药物热、风湿热等。 4.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外伤、脑溢血、脑肿瘤等。 6.其他 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周期性发热等。 三、其他因素 1.长期使用某些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 2.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3.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4.恶性肿瘤放化疗后 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能导致长期发热。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 长期发热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明确病因。 2.治疗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感染性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等进行治疗;非感染性疾病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 五、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长期发热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热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儿童中,长期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此外,一些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儿童长期发热。在治疗儿童长期发热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对儿童身体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长期发热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此外,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在治疗老年人长期发热时,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避免因治疗发热而加重其他疾病。 3.孕妇 孕妇长期发热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就医。在治疗孕妇长期发热时,需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总之,长期发热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特殊人群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20 14:53:33
  •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区别

    病原体上病毒无细胞结构需依赖宿主复制增殖而细菌属原核生物可独立生存,临床表现病毒常起病急全身症状相对突出局部症状局限,细菌全身症状因情况而异高热常见局部炎症反应显著,实验室检查病毒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检病毒核酸,细菌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CRP多明显升高可分离病原菌,治疗病毒用抗病毒药部分自限靠对症支持细菌用抗生素据药敏选,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毒感染勿盲目用抗生素细菌需密切监测,老年人细菌感染病情隐匿需加强观察选药兼顾肝肾功能,基础疾病患者需综合基础疾病情况治疗。 一、病原体差异 病毒感染的病原体为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其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需依赖宿主细胞复制增殖;细菌感染的病原体是细菌,属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可独立生存并在适宜环境中繁殖。 二、临床表现区别 (一)全身表现 病毒感染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相对突出,多有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表现,发热程度多样但一般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轻;细菌感染全身症状可因感染部位及细菌毒力而异,高热较为常见,常伴有寒战、精神萎靡等较明显全身中毒表现。 (二)局部表现 病毒感染局部症状相对局限,例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流涕、轻度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细菌感染局部炎症反应更显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出现脓性痰液,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见咽部明显化脓性渗出物。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一)血常规 病毒感染时外周血常规检查多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二)C反应蛋白(CRP) 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时CRP多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常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病原学检测 病毒感染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手段检出病毒核酸;细菌感染可通过细菌培养等方法分离出相应病原菌。 四、治疗原则不同 病毒感染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流感时可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仅提药物名称),部分病毒感染具自限性,可通过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病毒感染时应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需依据病情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合理判断;细菌感染在儿童中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规范使用抗生素。 (二)老年人 老年人细菌感染易出现病情隐匿、进展迅速的情况,需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感染情况,选用抗生素时需兼顾肝肾功能等状况。 (三)基础疾病患者 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均需综合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治疗,病毒感染时要注意基础疾病与抗病毒治疗的相互影响,细菌感染时选用抗生素需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2025-10-20 14:52:41
  • 体温正常却摸着像发烧怎么回事

    体温异常感知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心理因素会使人在紧张等情绪下误感体温异常,可通过放松训练调整心态;环境因素中高温潮湿不通风或寒冷环境易致体温误判,需调节环境温湿度;皮肤因素里血液循环变化会引起体温异常感觉,运动后可休息,外周血管疾病需就医治疗;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易出现体温异常,要合理包裹儿童并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心理因素导致的体温异常感知 产生原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强烈情绪状态时,可能会出现体温正常却摸着像发烧的感觉。例如,考试前紧张的学生,可能会自我感觉身体发热,但实际测量体温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体温的感知和调节,导致主观上对体温的异常判断。 应对措施: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这种情况,可通过放松训练来缓解。如深呼吸放松法,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呼气,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同时,要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情境,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体温误判 环境温度影响:如果身处高温潮湿且不通风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可能会感觉身体发热,但体温实际正常。比如在闷热的夏季,长时间待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会有这种情况。另外,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外周血管收缩,皮肤温度较低,但如果刚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可能会有身体发热的错觉。 应对措施:调节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当处于高温环境时,可通过开启空调等方式将温度调节至舒适范围(一般26-28℃左右);在寒冷环境中,及时增添衣物,进入温暖环境后,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三、皮肤因素导致的体温异常感觉 皮肤血液循环影响:当皮肤血液循环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体温感知异常。例如,剧烈运动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升高,此时触摸皮肤可能会感觉发热,但实际核心体温可能正常。另外,一些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如雷诺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肢端血液循环异常,也可能有体温感知的异常。 应对措施:对于运动后出现的这种情况,适当休息,让身体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会缓解。对于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四、儿童特殊情况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和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比如婴幼儿,在外界环境变化时,更容易出现体温正常却摸着像发烧的情况。而且儿童新陈代谢旺盛,皮肤散热相对较快,但在包裹过紧等情况下,可能会有体温异常的感觉。 应对措施: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包裹,避免包裹过紧影响散热。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等。如果儿童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拒食等,即使体温正常,也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其他潜在问题。并且要避免给低龄儿童随意使用可能影响体温感知判断的药物等。

    2025-10-20 14:52: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