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白蛋白是什么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约占血浆总蛋白50%,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运输功能;可用于评估疾病状态,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患者白蛋白水平会异常,也可作为治疗药物,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时可输注,但无低白蛋白血症者不建议常规输注,使用时需考虑人群差异等情况 一、白蛋白的基本定义 白蛋白是一种血浆蛋白,由肝脏合成。它在人体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左右。 二、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来维持。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的白蛋白浓度较高,能够吸引水分,使水分保持在血管内,从而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例如,在正常人体中,白蛋白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约为25-30mmHg,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以及血管内容量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新生儿的白蛋白水平相对较低,其维持胶体渗透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需要特别关注其体液平衡情况;对于患有某些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白蛋白合成减少,可能会出现水肿等因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的问题。 2.运输功能 白蛋白可以运输多种物质,如脂肪酸、胆红素、激素等。它能与这些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将它们运输到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行代谢或发挥作用。以胆红素为例,白蛋白能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将其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最终排出体外。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其白蛋白运输胆红素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出现黄疸等症状;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三、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1.用于评估疾病状态 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受损,血清白蛋白水平往往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丢失,也会导致白蛋白降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的白蛋白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血清白蛋白正常参考值约为28-44g/L,而成人约为40-55g/L,所以在评估儿童疾病时,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白蛋白是否异常。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白蛋白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 2.作为治疗药物 在临床中,当患者出现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时,可能会输注白蛋白进行治疗。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血浆大量渗出,会导致白蛋白丢失,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此时输注白蛋白可以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胶体渗透压,改善患者的病情。但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没有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输注白蛋白,因为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如循环负荷过重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白蛋白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0 14:48:07
  • 发烧能吃面条吗

    发烧时通常可吃面条,不同年龄人群吃面条无严格禁忌,儿童要注意烹饪清淡和调整粗细,成年人按需调整配料,老年人选合适种类并控盐分;烹饪应清淡,避免过多刺激性调料,摄入量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避免过量致胃肠不适,这样面条能在发烧期间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助恢复。 一、发烧时吃面条的可行性 发烧时通常是可以吃面条的。面条易于消化,能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从营养角度来看,面条富含碳水化合物,可为机体补充能量,帮助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而且,在制作面条时可以根据情况添加蔬菜、少量肉类等,以增加营养的多样性。例如,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维持发烧患者的能量代谢有重要意义,而面条是碳水化合物的良好来源之一。 (一)不同年龄人群发烧吃面条的情况 1.儿童:儿童发烧时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面条相对较软,容易被儿童消化吸收。但要注意面条的烹饪方式,应做得清淡些,避免添加过多油腻、辛辣的调料。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咀嚼能力调整面条的粗细程度,比如较小的婴幼儿可以将面条煮得更软烂一些。因为儿童在发烧时身体能量消耗大,需要合适的食物来补充能量,而面条是合适的选择之一,但要保证饮食的清淡和易于消化,以减轻胃肠负担。 2.成年人:成年人发烧时吃面条一般没有特殊的年龄限制方面的严格禁忌,只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身体状况调整面条的配料即可。例如,可以选择清汤面条,搭配适量的青菜等,既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胃肠造成过重负担。 3.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吃面条是比较好的选择。但要注意面条的烹饪不要过于软烂而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同时要控制盐分的摄入,因为老年人往往需要注意低盐饮食。可以选择全麦面条等相对更有营养的面条种类,并且搭配一些容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如少量的鸡蛋等,以保证营养均衡。 二、发烧吃面条的注意事项 (一)烹饪方式 发烧时吃面条,烹饪方式很重要。应尽量采用清淡的烹饪方法,如煮面条时不要放过多的油、盐、辣椒等刺激性调料。可以选择清汤面,只加入少量的葱、姜、盐来调味。如果加入肉类,应选择瘦肉且煮得软烂一些,方便消化。例如,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尤其是在发烧时,所以应避免面条过于咸辣。 (二)摄入量 虽然发烧时可以吃面条,但也不能过量食用。要根据自己的食欲和胃肠消化能力来适量摄入。因为发烧时胃肠蠕动可能会减慢,过量食用面条可能会引起腹胀等不适症状。一般来说,一顿吃适量的面条,搭配一些蔬菜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不过度加重胃肠负担。对于儿童发烧时吃面条,要根据其年龄和食量来控制,避免一次性吃太多导致消化不良。老年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避免因过量而引起身体不适。 总之,发烧时可以吃面条,只要注意烹饪方式和摄入量等方面,就能在发烧期间为身体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2025-10-20 14:48:06
  • 晚睡晚起与早睡早起相比有何不利影响

    晚睡晚起会打乱人体固有昼夜节律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增睡眠障碍风险影响后续白天状态与生理功能,还会引发代谢功能异常、影响心理健康、降低免疫系统功能、损害认知功能,对儿童青少年阻碍生长发育及干扰学习效率,对老年人加重睡眠问题并加剧慢性疾病病情波动,对生理期女性加剧内分泌紊乱及经前综合征不适。 一、生物钟与睡眠节律紊乱 晚睡晚起会打乱人体固有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人体褪黑素等激素分泌有规律的昼夜波动,早睡早起者褪黑素在夜间按时分泌促进睡眠,清晨消退唤醒机体,而晚睡晚起者褪黑素分泌节律失调,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长期可增加失眠、睡眠质量下降等睡眠障碍风险,影响后续白天的精神状态与生理功能运作。 二、代谢功能异常 多项研究显示,晚睡晚起人群更易出现代谢指标异常。生物钟失调会干扰脂肪代谢相关酶的节律性表达,导致脂肪分解、合成失衡,增加肥胖风险;同时影响糖代谢通路,使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指标异常概率升高,相较早睡早起者更易出现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如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异常等。 三、心理健康受影响 长期晚睡晚起可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节律性分泌受干扰,进而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风险。早睡早起者因生物钟与自然节律契合,神经递质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节律性调节,心理状态更趋于平稳,而晚睡晚起者心理调适能力受生物钟紊乱拖累,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的概率更高。 四、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人体免疫细胞活性及数量存在昼夜节律,早睡早起者免疫细胞在白天能保持较好的防御功能,而晚睡晚起会削弱免疫节律,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数量变化异常,使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减弱,更容易受病毒、细菌等感染,且感染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五、认知功能损害 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如海马体等的功能运作有昼夜节律,早睡早起者大脑在清醒时段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处理、记忆巩固等认知活动。晚睡晚起人群由于生物钟紊乱影响大脑认知节律,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等认知表现变差的情况,相比早睡早起者在需要持续认知功能的任务中表现更差。 六、特殊人群影响 儿童青少年:长期晚睡晚起严重干扰生长激素分泌节律,生长激素主要在深睡眠时分泌且有特定昼夜高峰,早睡早起的节律更契合生长激素分泌,晚睡晚起会阻碍生长发育,影响身高增长等;同时认知功能受影响会干扰学习效率与注意力集中。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睡眠调节能力下降,晚睡晚起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睡眠问题,影响身体机能恢复,导致日间精神萎靡、平衡能力下降等风险增加,还可能加剧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病情波动。 女性生理期:生理期女性内分泌本就敏感,晚睡晚起会加剧内分泌紊乱,加重经前综合征表现,如情绪烦躁、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可能更明显,且不利于身体在生理期的自我修复与激素平衡维持。

    2025-10-20 14:48:04
  • 发烧喝牛奶好得快吗

    发烧时喝牛奶不能使发烧好得快,发烧时人体消化功能受影响,牛奶中蛋白质难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同人群发烧喝牛奶情况有差异,儿童消化系统脆弱不宜大量喝,成人有乳糖不耐受也应避免或选低乳糖奶制品,发烧时应补充水分、选易消化食物,缓解后再合理补充营养。 一、发烧时喝牛奶是否好得快的分析 发烧时人体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等成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发烧时喝牛奶可能并不利于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一)从营养消化角度 发烧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但消化酶的活性可能会降低。牛奶中的蛋白质相对较难消化,若大量饮用牛奶,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人体处于发热状态时,胃肠蠕动减缓,此时摄入富含蛋白质的牛奶,消化过程会比正常状态下更为缓慢,可能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腹胀等不适症状。 (二)从体温影响角度 牛奶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体温的变化,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喝牛奶能使发烧好得更快。发烧是身体对感染等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需要通过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来促进恢复,单纯依靠喝牛奶并不能针对发烧的根本原因起到加速康复的作用。 二、不同人群发烧喝牛奶的情况差异 (一)儿童群体 儿童在发烧时,消化系统更为脆弱。一般不建议儿童在发烧时大量饮用牛奶。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烧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进而影响身体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营养来对抗疾病。例如,对于婴幼儿发烧时,更应谨慎对待牛奶的摄入,可选择适当补充水分和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米汤等。 (二)成人群体 成人发烧时,如果胃肠道功能相对尚可,可以少量饮用一些低脂的牛奶,但也不宜过多。因为即使成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好,大量饮用牛奶仍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而对于本身有乳糖不耐受的成人,发烧时喝牛奶可能会加重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这类人群发烧时应避免饮用牛奶或选择低乳糖、无乳糖的奶制品。 三、发烧时的正确护理与饮食建议 (一)补充水分 发烧时身体会丢失大量水分,应多喝温开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每次饮用100-200毫升左右。 (二)选择易消化食物 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能量,而且容易消化吸收;面条也是比较温和的食物,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重负担。 (三)合理补充营养 在发烧症状缓解后,可以逐渐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如菠菜、白菜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以及适量的瘦肉等,但仍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加重胃肠负担。 总之,发烧时喝牛奶并不能使发烧好得快,在发烧期间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食,以利于身体的康复。

    2025-10-20 14:47:16
  • 发烧出汗后多久能洗澡

    发烧出汗后建议1-2小时后洗澡,可结合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具体情况调整;洗澡时水温38-40℃(特殊人群可调整),环境温度25-28℃且通风良好,时长5-15分钟(儿童5-10分钟)。 一、时间选择考量 一般来说,发烧出汗后建议等待1-2小时再洗澡。这是因为刚出汗后,身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立即洗澡,外界的冷空气容易趁虚而入,可能导致毛孔收缩,使身体散热不畅,不利于体温的稳定,甚至可能再次引起发烧等不适症状。不过,这也不是绝对固定的时间,还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例如,如果出汗量较少,身体状态相对较为稳定,可能等待1小时左右可以考虑洗澡;但如果出汗量多,身体比较虚弱,可能需要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至2小时甚至更久。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烧出汗后更要谨慎把握洗澡时间。儿童刚出汗后,身体的耐受性比成人更差,一般建议等待2小时左右再洗澡。而且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洗澡时需要更加注意水温适宜,一般控制在38-40℃左右,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尽量在5-10分钟内完成,以避免因洗澡导致身体不适加重。对于老年人,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新陈代谢较慢,发烧出汗后身体恢复相对缓慢,等待洗澡的时间也建议适当延长,通常也需要1-2小时,同时洗澡时要注意浴室的温度,保持在25-28℃左右,防止因室温过低而引发感冒等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发烧出汗后进行了大量的体力活动,身体恢复相对较慢,那么等待洗澡的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而如果发烧出汗后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身体恢复相对较快,等待洗澡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但也最好遵循1-2小时的大致范围。另外,对于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发烧出汗后身体的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依然要根据自身实际的身体状态来决定洗澡时间。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发烧出汗后身体的血液循环等情况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类患者发烧出汗后等待洗澡的时间最好适当延长,并且洗澡时要特别注意水温不能过高或过低,水温应控制在接近体温的范围,即37-39℃左右,同时洗澡过程中要有人陪同,防止因头晕等不适症状而发生意外。 二、洗澡时的注意事项 水温控制:洗澡水的温度要适宜,一般建议控制在38-40℃之间。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水温可以适当调整至37-40℃,避免水温过高导致血管扩张,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水温过低则可能再次引起身体受凉,不利于病情恢复。 洗澡环境:洗澡时的环境温度要保持在25-28℃左右,避免室温过低。同时要注意通风良好,但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体上,防止再次受凉。 洗澡时长: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内。对于儿童,洗澡时间尽量控制在5-10分钟,防止洗澡时间过长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引起不适。

    2025-10-20 14:46: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