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每天下午发热怎么回事

    每天下午发热可能由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细菌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环境、生理性因素引起,出现此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就医时需特殊关注其特点。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下午发热,还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午后低热,同时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类型和几率有所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感染多种病毒,而老年人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细菌感染: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布鲁氏菌病,患者多有下午发热,体温呈波浪热型,还伴有关节疼痛、多汗、乏力等;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也常出现午后发热逐渐升高的情况,伴有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等。不同生活环境下感染细菌的几率不同,比如接触过患病牲畜的人群易感染布鲁氏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伤寒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出现午后发热,还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脱发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有午后低热,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不同性别发病情况有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生活中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可出现午后发热,同时有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肝癌、肾癌等实体肿瘤也可能引起午后低热,伴有消瘦、乏力、局部肿块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患不同肿瘤的几率不同,老年人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肿瘤家族史等人群需密切关注。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可出现午后低热,还伴有心慌、手抖、多汗、多食、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或穿着过厚,可能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下午体温相对升高,但一般体温升高幅度较小,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生理性因素:部分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月经前或妊娠期等,可能出现下午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体温波动在正常范围内,无其他不适症状。 如果出现每天下午发热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谨慎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评估,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且表达能力可能有限。老年人则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发热的影响以及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

    2025-10-20 14:46:20
  • 38度属于低烧还是高烧

    正常人体温一般在36℃-37℃,38℃属低烧范畴,不同人群低烧表现不同,儿童可能精神稍差等,成人可能轻微发热乏力等,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低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细菌感染如肺结核)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出现38℃低烧需结合自身症状判断病因,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不适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38度属于低烧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而38℃属于低烧范畴。低烧时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原等因素影响,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37.3℃-38℃。 (一)不同人群低烧表现及应对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38℃低烧时可能表现为精神稍差、食欲减退,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手脚温热等情况。由于儿童身体代谢相对旺盛,在低烧时要注意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同时多喝温水,补充因体温升高而散失的水分,因为水分充足有助于体温调节。例如,研究发现儿童在低烧时通过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体温恢复正常。 成人:成人38℃低烧时,可能仅感觉轻微的身体发热、乏力,一般不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但也需要关注体温变化。要保证充足休息,让身体有能量来对抗可能引起低烧的病因,如感染等情况。如果是因为轻度感冒引起的低烧,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38℃低烧时可能症状不典型,有的可能只是感觉身体不适、精神状态较平时差。老年人低烧时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低烧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而加重病情,但也不能过度保暖导致散热不良。同时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如果持续低烧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等,需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低烧的可能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患者常出现低烧,同时可能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也可出现38℃左右的低烧,还会有全身肌肉酸痛、头痛等表现。 细菌感染:像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早期可能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伴有咳嗽、咯血、盗汗等症状;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也可能出现低烧情况,同时咽部会有红肿、疼痛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低烧情况,病情活动期时体温可能在38℃左右波动。 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可出现低烧,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等症状。 当出现38℃低烧时,要结合自身其他症状综合判断病因。如果低烧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10-20 14:46:19
  • 发烧39℃能硬撑过去吗

    发烧39℃硬撑有风险,可能影响代谢、干扰神经等,儿童还易惊厥;应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身等,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特殊人群按需调整;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儿童、老年人高热不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要正确应对高热39℃避免严重并发症。 一、发烧39℃硬撑过去的风险 发烧39℃属于高热,硬撑过去可能会带来诸多风险。从生理角度看,高热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例如会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有研究表明,持续的高热状态可能会干扰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烦躁、谵妄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高热还可能引发惊厥,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体温急剧升高时更容易出现异常放电,从而引起惊厥发作,这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 二、应对高热39℃的正确做法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一般擦拭时间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水温保持在32-34℃较为适宜。对于新生儿,要避免过度擦拭,可采用少量多次喂水的方式,通过水分代谢来帮助散热。 2.儿童特殊注意: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可以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持续进行。 (二)补充水分 1.各年龄段通用:高热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失大量水分,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让患者多喝温开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脱水。对于成人,每天的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来调整饮水量,一般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补充100-150毫升的水分。 2.特殊人群考量:老年人由于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口渴感,但同样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糖尿病患者在补水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可以选择无糖的温开水等。 (三)及时就医 1.需立即就医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高热39℃,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对于儿童,高热持续不退或者出现反复惊厥等情况也需要尽快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 2.不同年龄人群的就医建议:婴幼儿由于自身的免疫和代谢特点,对高热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体温达到39℃,即使没有其他明显不适,也建议尽快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源并进行干预。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高热时身体的代偿能力下降,所以更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肺炎、尿路感染等可能的感染性疾病。 总之,发烧39℃时不建议硬撑过去,应采取上述正确的应对措施,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降温及处理方式,以保障身体健康,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025-10-20 14:45:58
  • 持续38.5度发烧怎么办

    针对发烧可采取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退热贴)、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等措施,不同年龄段及特殊人群发烧有不同及时就医情况,儿童3个月以下持续发烧立即就医,3月-3岁伴特定症状就医,成人持续不降或伴特定严重症状就医,老年人要密切关注防并发症,孕妇需谨慎就医。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有大量的血管,通过温水擦浴可以利用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温水擦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温,对于持续38.5度发烧的患者,每次擦浴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使用退热贴:退热贴中的成分可以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贴在额头等部位,对于儿童和成人都适用。儿童使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肤质的退热贴,避免过敏等情况。 二、补充水分 1.各年龄段通用 持续发烧会导致身体失水,要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通过汗液和尿液的排出帮助散热。一般来说,每天的饮水量可以根据体重来计算,大约每公斤体重30-40毫升左右。例如,一个60公斤的成人,每天大概需要饮用1800-2400毫升的水。 三、环境调节 1.各年龄段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以让患者感觉舒适,有利于体温的调节。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会不利于散热,加重发烧症状;湿度不适宜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舒适度。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儿童 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持续38.5度发烧,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烧可能是严重感染等疾病的表现。如果是3个月-3岁的儿童持续发烧,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也需要及时就医。这是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或其他疾病。 2.成人 成人持续38.5度发烧,如果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持续不降,或者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例如,持续发烧伴有胸痛可能提示肺部感染等严重疾病,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肺功能出现问题的表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持续38.5度发烧时,要更加密切关注。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烧可能更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情况等。如果老年人同时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烧可能会影响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 孕妇持续38.5度发烧需要谨慎处理。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关系到胎儿的健康,一些药物在孕期使用受到限制。孕妇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法来降低体温和治疗可能存在的病因。

    2025-10-20 14:45:42
  • 纤维蛋白原偏高

    纤维蛋白原偏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问题,其原因包括原发性和后天性因素,危害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评估需考虑多方面,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同时需定期复查并控制其他风险因素。 一、什么是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血液中参与凝血过程的蛋白质。它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纤维蛋白,帮助血液凝固,防止出血过多。 二、纤维蛋白原偏高的原因 1.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增多: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有较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 2.后天性纤维蛋白原增多: 炎症:感染、创伤、手术等情况下,身体会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刺激纤维蛋白原的产生。 药物:某些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可能会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 其他因素:长期饮酒、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也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偏高有关。 三、纤维蛋白原偏高的危害 纤维蛋白原偏高本身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它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液流动减缓,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可能会阻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四、诊断和评估 如果发现纤维蛋白原偏高,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进行评估,包括: 1.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等。 2.其他检查: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3.评估风险因素:医生会考虑其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五、治疗方法 治疗纤维蛋白原偏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2.药物治疗: 如果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针对纤维蛋白原偏高本身,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一些药物可能会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六、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纤维蛋白原偏高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指标的变化。 2.控制风险因素:除了治疗纤维蛋白原偏高,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也非常重要,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3.就医咨询:如果对纤维蛋白原偏高或相关疾病有疑问,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以便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总之,纤维蛋白原偏高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医生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2025-10-20 14:45: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