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血清蛋白的正常值及其参考意义是什么

    血清蛋白包含白蛋白与球蛋白等,白蛋白成人及各年龄段有不同正常值,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运输功能且年龄有差异,球蛋白总球蛋白及各亚型有范围且与免疫等相关,A/G比值正常1.5-2.5:1异常反映疾病,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病史人群血清蛋白异常需不同关注。 血清蛋白包含白蛋白与球蛋白等,白蛋白成人及各年龄段有不同正常值,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运输功能且年龄有差异,球蛋白总球蛋白及各亚型有范围且与免疫等相关,A/G比值正常1.5-2.5:1异常反映疾病,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病史人群血清蛋白异常需不同关注。 一、血清蛋白的主要组成及各自正常值 血清蛋白包含白蛋白、球蛋白等多种成分,以下为主要成分的正常值范围: 1.白蛋白:成人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40~55g/L;新生儿为28~44g/L;婴儿为38~54g/L;儿童为35~50g/L;老年人血清白蛋白值较成人稍低。 2.球蛋白:总球蛋白正常值范围是20~30g/L,其中α1球蛋白约占0~5%、α2球蛋白约占6%~10%、β球蛋白约占7%~11%、γ球蛋白约占10%~20%。 二、各成分的参考意义 (一)白蛋白的参考意义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其水平降低可导致水肿等,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情况。 2.运输功能:白蛋白可运输脂肪酸、胆红素等物质,其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相关物质的转运。例如,营养不良时白蛋白合成减少,会影响营养物质运输及机体代谢。 3.年龄差异影响:新生儿及儿童的白蛋白正常值范围与成人不同,新生儿因肝脏合成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白蛋白值较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白蛋白水平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需结合年龄判断其临床意义。 (二)球蛋白的参考意义 1.免疫相关:γ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可导致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出现球蛋白降低。 2.疾病提示:α1、α2、β球蛋白异常也有相应疾病提示,如α1球蛋白升高可见于急性炎症,α2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心肌梗死等,β球蛋白升高可见于高脂血症等,但具体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三)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正常比值为1.5~2.5:1,该比值异常可反映肝脏等疾病情况。例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导致A/G比值降低;慢性肝炎等疾病也可能引起A/G比值改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肝脏功能及疾病状态。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新生儿及儿童的血清蛋白正常值范围不同于成人,新生儿白蛋白值较低是生理现象,但若明显异常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如新生儿黄疸等可能影响白蛋白水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清蛋白异常需结合生长发育指标及病史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先天性疾病等。 2.老年人:老年人血清白蛋白值稍低可能与肝脏合成功能减退、营养吸收能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有关,若白蛋白明显降低需关注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导致合成或丢失增加;老年人球蛋白异常时,需考虑免疫功能随年龄衰退可能出现的免疫相关疾病风险。 3.特殊病史人群:有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其血清蛋白水平易出现异常,需定期监测血清蛋白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0 15:58:39
  • 发烧怕冷怎么治疗

    发烧怕冷时需一般处理,包括休息保暖与补充水分;可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和使用退热贴;还需及时就医评估,儿童超38.5℃不退或有精神萎靡等症状、成人持续超39℃或伴剧烈头痛等症状要就医,就医时会做生命体征检查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处理措施 (一)休息与保暖 1.休息:发烧怕冷时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帮助身体恢复。应保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活动,减少体力消耗。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休息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成年人也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建议7-8小时以上的睡眠。 2.保暖: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添衣物,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例如,在室内可以选择合适厚度的被子等保暖用品,避免直接吹冷风。对于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要特别注意保暖,可使用合适的婴儿保暖用品,但要确保透气,防止过热。 (二)补充水分 1.原因: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容易导致水分丢失,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防止脱水。一般来说,每天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成人每天饮水量约1500-2000毫升。 2.方式:可以多喝温水,也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用,防止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水分的需求略有差异,婴幼儿的水分摄入要根据其体重和发烧程度等进行调整。 二、物理降温方法 (一)温水擦浴 1.操作方法: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左右。例如,擦拭额头时,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从额头中央向两侧擦拭;擦拭腋窝时,要打开腋窝,擦拭其皮肤褶皱处。 2.原理:温水擦浴利用水的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要注意水温的控制和擦拭的部位及力度。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更要轻柔;成年人可以适当增加擦拭力度,但也要避免损伤皮肤。 (二)使用退热贴 1.原理:退热贴中的凝胶成分可以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贴在额头等部位起到降温作用。退热贴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对于儿童来说,使用较为方便且相对安全。将退热贴清洁额头皮肤后贴上即可,一般可以持续使用4-8小时左右。但要注意如果皮肤有破损或过敏等情况则不宜使用。 三、及时就医评估 (一)何时需要就医 1.儿童情况:婴幼儿发烧怕冷时,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例如,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烧,由于其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感染等情况,需要尽快就医。 2.成年人情况:成年人发烧怕冷,如果体温持续高于39℃,或者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或其他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二)就医检查项目 1.一般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 2.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025-10-20 15:58:24
  • 膝盖下摔破红肿伤口发热走路痛怎么办

    膝盖受伤走路痛时,先初步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并制动休息,观察伤口严重程度和全身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医生会根据情况清创缝合、抗感染治疗,还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避免沾水,保证营养支持以促进愈合。 一、初步处理措施 (一)清洁伤口 1.用生理盐水冲洗:首先应使用生理盐水小心冲洗伤口,以清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异物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要轻柔,避免引起不适和损伤加重。生理盐水冲洗能降低感染风险,因为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近,不会对细胞造成过度影响。 2.消毒处理:可选用碘伏等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碘伏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能有效杀灭常见的细菌等病原体。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涂抹,注意范围要足够,确保消毒全面。 (二)制动休息 1.避免负重行走:膝盖受伤且走路痛时,应尽量避免受伤的腿负重行走,防止进一步损伤伤口周围组织。对于儿童,要注意看护,避免其跑动等增加膝盖负担的行为,因为儿童活动量较大,若不及时制动可能导致损伤加重。 二、观察伤口情况 (一)判断伤口严重程度 1.轻度伤口:如果伤口较表浅,红肿范围局限,发热不明显,可能只是表皮或浅层组织损伤。这种情况下,通过初步清洁消毒后,一般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后续变化。 2.中度或重度伤口:若伤口较深,红肿范围扩散,发热明显且伴有疼痛加剧、渗液等情况,可能存在deepertissueinjury(深层组织损伤)甚至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警惕感染情况,需及时进一步处理。 (二)监测体温等全身情况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自身或儿童的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加重,超过38.5℃等情况,可能提示有感染扩散的可能。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温变化可能更迅速,需更加频繁地监测。 三、进一步医疗建议 (一)及时就医评估 1.医生检查: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让医生对伤口进行详细检查。医生会评估伤口深度、是否有异物残留等情况。对于儿童,医生会更加谨慎细致地检查,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 2.可能的检查:可能会进行伤口清创、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程度等,若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提示有感染可能。 (二)根据情况处理 1.清创缝合:如果伤口较深或有污染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清创缝合。对于儿童,清创缝合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麻醉方式等,尽量减少儿童的痛苦,同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术后感染。 2.抗感染治疗:若有感染迹象,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感染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一般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四、预防感染及促进愈合的措施 (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1.定期换药: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新的感染。对于儿童,换药时要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 2.避免沾水:在伤口愈合前,要注意避免伤口沾水,尤其是儿童洗澡等情况时,可采用保护措施,如用防水敷料覆盖伤口等,防止污水进入伤口引起感染。 (二)营养支持 1.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促进伤口愈合有帮助。均衡的饮食包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对于儿童,要保证其营养全面,以满足生长发育和伤口愈合的需求。蛋白质有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维生素C等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等,对伤口愈合有益。

    2025-10-20 15:58:09
  • 发烧脸颊很烫怎么回事

    发烧脸颊很烫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暑、恶性肿瘤等,出现该情况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儿童更需重视,要观察伴随症状、测体温,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查因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发烧脸颊很烫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相关疾病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流行性感冒,多见于冬春季。患者除了发烧脸颊很烫外,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可导致较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设定点,从而出现发热症状,脸颊部位血管扩张,表现为脸颊很烫。 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发热表现,脸颊血管丰富,发热时脸颊会很烫。 2.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可引起肺炎,患者除了有发热、脸颊烫外,还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肺炎链球菌感染人体后,在肺部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释放会影响体温调节,导致发热,脸颊因血液循环加快而发烫。例如,儿童和老年人是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易感人群,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发热等症状可能更明显。 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扁桃体炎等疾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等症状,发热时脸颊也会很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在局部组织引发炎症,刺激机体产生发热反应。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发烧脸颊很烫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中度热,同时伴有脸颊红斑等症状,发热时脸颊会很烫。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体温调节异常。 2.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患儿可出现发热,多为间歇性发热,同时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发热时脸颊也会发烫。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关节及周围组织炎症,进而影响体温调节。 (二)中暑 1.高温环境因素: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如夏季长时间在户外劳作、运动等,人体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失调,可出现发热,脸颊很烫的情况。例如,建筑工人在炎热的工地长时间工作,就容易发生中暑,出现体温升高、脸颊发烫等症状。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人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发热脸颊烫。 (三)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1.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可出现发热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脸颊很烫的表现。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可引起发热,同时肿瘤组织生长迅速,代谢旺盛,也会导致体温升高。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同时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常出现发热情况。 当出现发烧脸颊很烫的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是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更加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咳嗽、咳痰、关节疼痛、皮疹等,同时测量体温的具体数值。如果发热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20 15:57:53
  • 晚上睡觉出虚汗是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出虚汗可因生理性因素中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或睡前剧烈运动、食用辛辣等致,也可由病理性因素里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肿瘤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紊乱)引发,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点,若伴持续低热、体重明显下降、咳嗽咯血等异常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器质性病变并针对性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晚上睡觉出虚汗 1.环境因素影响:当睡眠环境温度过高(如室温超过25℃)、被褥过厚或盖被过重时,人体为维持体温平衡,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这属于正常生理调节,通过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较为适宜)、选择轻薄透气的被褥即可改善。 2.生活行为影响:睡前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会使机体代谢仍处于较高水平,入睡后身体需通过出汗来恢复正常代谢状态;此外,睡前食用辛辣食物、饮用咖啡或浓茶等,也可能刺激汗腺分泌,导致夜间出汗,调整生活行为习惯可缓解此类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晚上睡觉出虚汗 1.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除夜间盗汗外,常伴有午后低热、乏力、消瘦、咳嗽等症状,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其他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在病情处于活动期时,也可能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引发夜间出汗。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出现多汗症状,夜间盗汗较为常见,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慌、手抖、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另外,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时,也可能有夜间出汗现象,同时可伴有心悸、手抖、饥饿感等。 3.肿瘤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可能出现夜间盗汗症状,常伴随体重进行性下降、贫血、肿块等表现,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及病理活检等可协助诊断。 4.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汗腺的正常分泌调节,导致睡眠中出汗异常,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的人群,除盗汗外,可能伴有头晕、失眠、心慌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三、特殊人群晚上睡觉出虚汗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相比成人更容易出汗,但若同时伴有方颅、枕秃、睡眠不安等表现,需考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另外,儿童感染性疾病引起盗汗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及时就医。 2.孕妇: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及代谢增加,夜间出汗较为常见,一般属正常生理现象,但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皮肤不适或引发感染;若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高热、腹痛等,需及时就医排查异常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夜间盗汗需警惕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同时老年人皮肤汗腺功能减退,对温度的感知和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受环境影响出汗,且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一旦出现盗汗,恢复较慢,应注意监测基础疾病状况,保持居住环境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冷。 四、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若晚上睡觉出虚汗伴有持续低热(体温超过37.5℃)、体重在1个月内明显下降(下降5%以上)、咳嗽咯血、胸痛、头痛、肢体麻木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胸部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0 15:57: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