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阴性阳性什么意思

    医学检测中阴性指未检出特定物质等,阳性指检出特定物质等,疾病诊断里感染性疾病等阴阳性有不同意义,药物检测中阴阳性也各有含义,特殊人群如儿童需结合接种史等评估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妊娠期女性要考虑孕期因素解读检测结果,老年人肿瘤标志物阳性需排查非肿瘤因素等需综合评估检测结果。 一、阴性的含义 在医学检测等情境中,阴性通常表示检测结果未发现所检测的特定物质、病原体或呈现出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状态。例如:1.病原体检测,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意味着样本中未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核酸,提示受检者当前未感染该病毒(但需结合检测时间窗等因素综合判断);2.免疫学检测,如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阴性结果表示血液中未检测到梅毒螺旋体相关抗体,基本可排除当前梅毒感染状态(但部分特殊情况需进一步确认)。 二、阳性的含义 阳性则表示检测过程中检出了所检测的特定物质、病原体或呈现出符合预期目标的状态。仍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例,阳性结果表明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核酸,提示受检者体内存在该病毒感染;在血型检测中,ABO血型鉴定时,若红细胞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判定为A抗原阳性,表明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属于A型血;对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某些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呈阳性,可能提示存在相应肿瘤的潜在风险(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三、不同检测场景下阴性阳性的差异及意义 1.疾病诊断方面 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如结核菌素试验,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等阳性表现,可能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处于结核感染状态,但需结合患者症状、胸部影像学等进一步确诊;而阴性结果可能表示未感染或处于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明显免疫反应等情况。 对于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检测,若检测到特定致病基因突变为阳性,提示携带该遗传病相关致病因素,有遗传给子代的风险;阴性则表示未检测到该致病基因突变。 2.药物检测方面 在药物滥用检测中,阳性结果意味着样本中检测到了特定滥用药物成分,提示存在药物滥用情况;阴性则表示未检测到相关滥用药物成分。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检测,某些药物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可能与药物引起的过敏等不良反应相关,需医生结合患者用药史等综合判断。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阴性阳性解读要点 1.儿童群体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在检测结果解读上可能与成人有差异。例如儿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时,相较于成人更需警惕活动性结核的可能,但也可能因卡介苗接种等因素出现假阳性情况,需结合儿童接种史、临床症状等全面评估;而儿童病原体检测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因为儿童感染初期可能病毒载量低等导致检测阴性,需动态观察及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进行相关检测时,阴性阳性解读需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某些激素水平检测,孕期的激素波动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与非孕期参考值有差异,需结合孕周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感染性疾病检测,阳性结果在妊娠期可能对胎儿有更特殊的影响,需及时由妇产科医生和感染科医生共同评估处理。 3.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检测结果分析上需格外谨慎。例如肿瘤标志物阳性时,老年人出现肿瘤的概率与年轻人不同,可能存在慢性炎症等非肿瘤因素导致标志物升高呈阳性,需进一步排查;而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早期肿瘤等情况,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可能较迟钝,需结合全面的健康评估来综合解读检测结果。

    2025-10-20 15:56:56
  • 酒精戒断性综合症治疗

    酒精戒断性综合症需从评估与监测、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处理。评估与监测包括症状评估(用专业工具量化不同症状及考虑个体差异)和生命体征监测(关注不同年龄人群耐受差异);非药物干预有环境调整(减少刺激、改善睡眠)、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依个体调营养)、心理支持(疏导情绪、用适合方式);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类药物(不同年龄耐受不同)及其他辅助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罕见发生,需谨慎处理、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谨慎选药调量;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选药极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选影响小的药物。 一、评估与监测 1.症状评估:详细评估酒精戒断性综合症的症状表现,包括震颤、焦虑、出汗、恶心呕吐、失眠等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出现频率,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如临床酒精戒断评估量表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且有肝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在戒断时出现更复杂的代谢紊乱相关症状。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因为酒精戒断可能引发生命体征的波动,不同年龄人群对生命体征变化的耐受程度不同,婴幼儿及老年人对生命体征异常更为敏感,需重点关注。 二、非药物干预 1.环境调整: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有助于缓解戒断症状带来的不适,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尤为重要,可通过调节光线、温度等方式改善睡眠条件。 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补充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等),因为长期饮酒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营养状况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合理调整营养方案,例如素食者可能存在特定维生素缺乏风险需额外关注。 3.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其因戒断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可采用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心理状态不同,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游戏等更适合其的方式进行心理安抚。 三、药物治疗 1.苯二氮类药物:是治疗酒精戒断性综合症的常用药物,通过与大脑中的受体结合发挥镇静等作用来缓解戒断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情况不同,儿童应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此类药物,因其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2.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能会使用其他辅助药物,如针对恶心呕吐的药物等,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同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酒精戒断性综合症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谨慎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提供安全舒适环境等,严格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因其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任何干预措施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酒精戒断性综合症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监测生命体征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环境调整要着重考虑其行动便利性等需求,以确保安全有效治疗。 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此类特殊人群发生酒精戒断性综合症时,药物选择需极其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的干预方式,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选择对妊娠和哺乳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2025-10-20 15:56:39
  •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发烧

    体温测量有口腔、腋下、直肠等常用部位及方法,正常范围各有不同,体温超过相应正常范围且结合伴随症状可判断发烧,运动后、进食、饮酒后等特殊情况会影响体温测量结果,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等特殊人群发烧需特殊关注。 一、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一)常用测量部位及方法 1.口腔测温:将体温计消毒后置于舌下,紧闭口唇,避免用口呼吸,测量5分钟。正常范围为36.3~37.2℃。但对于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能配合的人群不建议使用口腔测温,因为可能会有咬碎体温计的风险。 2.腋下测温: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上臂夹紧体温计,测量10分钟。正常范围是36.0~37.0℃。腋下测温相对安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和神志不清者,但如果腋窝有汗液、未擦干就测量,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3.直肠测温:适用于婴幼儿、神志不清或其他不宜采用口腔、腋下测温的患者。让患者采取侧卧或仰卧位,将消毒后的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直肠1~3厘米,测量3分钟。正常范围为36.5~37.7℃。直肠测温结果相对准确,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有腹泻、直肠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二、判断发烧的依据 (一)体温升高 当通过上述正常测量方法测得的体温超过相应部位的正常范围时,就提示可能发烧。例如,口腔测温超过37.2℃,腋下测温超过37.0℃,直肠测温超过37.7℃,则可初步判断为发烧。 (二)伴随症状 1.儿童:婴儿发烧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食欲减退,部分可能出现囟门隆起(婴儿);幼儿发烧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抽搐(3个月-5岁儿童需警惕高热惊厥)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且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烧时身体的不适反应可能更明显。 2.成人:成人发烧时可能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发烧,还可能伴随相应感染部位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的咳嗽、咳痰,消化道感染时的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成人在发烧时,身体的代谢加快,炎症反应等会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不适表现。 3.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意识模糊等,这是因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而且基础疾病较多,发烧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三、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一)运动后 人体在剧烈运动后,由于肌肉活动产热增加,体温会短暂升高,一般运动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测量体温会恢复正常。所以如果是刚运动完就测量体温发现升高,不能马上判断为发烧,需要休息后再复测。 (二)进食、饮酒后 进食后,胃肠道消化食物会产生热量,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饮酒后,酒精的代谢等会影响体温调节,也可能使体温有一定波动。所以进食后和饮酒后不宜立即测量体温,最好在进食1小时后、饮酒2小时后再进行体温测量,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三)特殊人群 1.孕妇:孕妇的基础体温相对偏高,怀孕早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体温可能比非孕期略高,但一般不超过37.5℃。如果孕妇体温超过37.5℃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情况比较特殊,发烧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他们发烧时可能症状不典型,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但感染的风险更高,而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10-20 15:56:23
  • 注射新冠疫苗三天后发烧

    新冠疫苗接种后三天发烧可能是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需监测不同人群体温,掌握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可通过休息补水、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若体温持续升高超39℃、伴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儿童抽搐、老人意识障碍尿量少等需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机制 新冠疫苗接种后三天发烧可能是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疫苗作为外来物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可能出现发热等免疫相关反应。一般是机体对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发烧。这种情况多为轻度发热,属于疫苗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 二、体温监测与评估 1.不同人群的体温监测重点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变化的反应可能更敏感。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幅度等。如果儿童发烧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成年人:成年人相对儿童来说体温调节相对稳定,但也需要关注体温变化对自身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如果体温过高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要密切监测体温,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等,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烧可能提示有更严重的感染等情况。 2.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和肛测法。腋测法较为常用,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为36℃-37℃。如果腋测法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与补水 所有人群:发烧时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来恢复体力,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发烧会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多喝水可以防止脱水,也有助于体温的下降。一般每天建议饮用1500-2000毫升左右的温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 儿童:儿童在发烧时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而不愿活动,家长要尽量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让儿童充分休息。并且要注意给儿童补充水分,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果汁(但要注意稀释,避免过甜)等,但不能用果汁代替白开水。 老年人: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补水时要注意速度,避免一次性饮用大量水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可以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2.物理降温方法 冷敷:可以用湿毛巾敷在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有助于降低头部温度。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儿童不适。也可以使用退热贴,退热贴有凝胶成分,贴在额头等部位可以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不建议使用温水擦浴,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弱,容易因擦浴导致体温过度下降等情况。 四、需要就医的情况 1.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经过非药物干预等处理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 伴有严重的头痛、呕吐、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儿童发烧同时出现抽搐等情况。 老年人发烧且伴有意识障碍、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一般来说,当发烧情况较为严重或伴有上述危险症状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发烧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0 15:56:11
  • 腋下温度36.9是发烧吗

    正常人体温一般在36-37℃,腋下测温36.9℃处于正常范围,其受年龄、性别、昼夜节律、运动、饮食等生理因素影响,也可能与病理因素相关,可复测并结合症状判断,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量,无不适多为正常,有异常则就医。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判断标准 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之间,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腋下测温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正常腋下体温范围通常为36.0~37.0℃。所以仅从腋下温度36.9℃来看,处于正常体温范围内,一般不属于发烧。 二、影响体温的因素及个体差异 1.生理因素 年龄: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可能会比成年人略高一些,但一般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较差,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成年人可能会偏低,但通常也应在正常体温区间内。 性别: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会比男性略高一些,这与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但通常也在正常体温范围内波动,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导致腋下36.9℃就判定为发烧。 昼夜节律:人体体温在一天中会有波动,一般清晨体温较低,下午和傍晚体温略高,但波动范围通常不超过1℃。所以如果是在下午稍晚时候测量得到腋下36.9℃,也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波动。 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体温可能会短暂升高,但经过休息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果刚运动完不久测量腋下温度为36.9℃,需要考虑运动因素的影响,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可能就会恢复正常。 饮食:进食后,尤其是进食热食后,身体会有一定的产热反应,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也不会超出正常体温范围太多。如果是刚进食完测量腋下36.9℃,也可能是正常的饮食相关体温波动。 2.病理因素:某些疾病状态下体温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仅一次腋下36.9℃不能直接判定与疾病相关。例如,一些感染性疾病早期可能体温还未明显升高,或者处于疾病恢复期体温已开始回落至正常范围等情况。但仅根据这一温度值不能就诊断为疾病导致的异常体温。 三、复测及综合判断 如果对腋下36.9℃是否正常有疑虑,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腋下测温。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来综合判断。如果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单纯一次腋下温度36.9℃通常不需要过于担心,继续观察自身状况即可。但如果同时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其他不适症状,或者后续体温有升高趋势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健康问题。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更敏感,要注意测量体温时的环境温度等因素对其体温的影响。如果是儿童测得腋下36.9℃,要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给儿童创造舒适的环境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影响体温稳定。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测量体温时同样要注意环境因素。如果老年人测得腋下36.9℃,要综合其平时的基础体温等情况来判断。如果老年人没有其他不适,一般可视为正常体温,但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变化。 3.孕妇:孕妇的体温可能会因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一定波动,测得腋下36.9℃时,要结合孕妇自身的整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孕妇没有特殊不适,一般考虑是正常的生理波动,但如果有其他异常情况,也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20 15:55: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