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癌症发热会是晚期症状吗

    癌症晚期常出现发热,原因多样,包括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坏死吸收热、肿瘤代谢产物致热)、感染因素(因免疫低下易合并肺部、泌尿系统等感染致热)、药物热、中枢性发热等,需综合评估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同时关注特殊人群并加强支持。 一、肿瘤相关因素导致的发热 1.肿瘤坏死吸收热:当肿瘤生长迅速,瘤体较大时,部分肿瘤组织会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被吸收过程中可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例如一些实体肿瘤如肝癌、肺癌等,在疾病进展到晚期时,可能会出现这种因肿瘤坏死而导致的发热情况,其体温多在38℃左右,可伴有乏力等不适。 2.肿瘤代谢产物致热: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特殊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可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起发热。晚期癌症患者肿瘤负荷大,这种由肿瘤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也较为常见。 二、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 1.免疫功能低下: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的消耗、放化疗等治疗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例如,患者可能因长期卧床导致肺部痰液引流不畅,引发肺部感染;或因留置尿管等原因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2.常见感染部位及表现 肺部感染: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体温可高可低,有的患者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畏寒、胸痛等表现。 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尿液可出现浑浊等异常情况。 三、其他相关因素 1.药物热:晚期癌症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热,一般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停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2.中枢性发热:当肿瘤转移至脑部等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中枢性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体温波动较大,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对于癌症发热的晚期患者,需要综合评估病情,明确发热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感染导致的发热,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肿瘤相关因素导致的发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或采取对症退热措施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一般状况,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癌症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更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处理发热情况;对于儿童癌症患者,癌症发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更要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的降温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20 14:05:08
  • 快速睡眠的妙招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控制噪音、保障光线适宜、调节温湿度,建立规律作息要固定作息时间、控制白天午睡时长,睡前可通过深呼吸练习和渐进性肌肉放松来放松,睡前要减少蓝光暴露、控制咖啡因摄入,儿童睡前可进行轻柔亲子互动,老年人睡前避免过量饮水并选舒适床垫枕头以保障睡眠。 一、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1.控制环境噪音:保持卧室安静,可借助白噪音机(如自然雨声、溪流声等)掩盖外界杂音,科学研究显示安静环境能减少大脑不必要的神经兴奋,助力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2.保障光线适宜:确保卧室黑暗,可拉好窗帘或使用遮光眼罩,黑暗环境能促进人体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充足分泌利于入眠。 3.调节温度湿度:将卧室温度维持在18~25℃、湿度保持在40%~60%,舒适的温湿度能让身体处于更放松的状态,利于入睡。 二、建立规律作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让生物钟形成稳定节奏,长期坚持可提高睡眠效率,相关睡眠医学研究表明规律作息能优化睡眠结构。 2.控制白天午睡时长:白天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30分钟,过长午睡会打乱夜间睡眠节律,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三、睡前放松技巧 1.深呼吸练习:采取舒适坐姿或卧姿,慢慢吸气4秒,使腹部膨胀,然后屏息4秒,再缓缓呼气6秒,重复数次,此方法可降低身体应激水平,让身心逐渐放松。 2.渐进性肌肉放松:从脚部开始,依次收紧腿部肌肉5~10秒,然后迅速放松,感受肌肉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接着依次对腿部、腹部、上肢、颈部等部位肌肉进行同样操作,通过缓解身体紧张来促进睡眠,《睡眠医学》领域研究证实肌肉放松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 四、避免睡前刺激 1.减少蓝光暴露: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合成,若需使用电子设备,可开启蓝光过滤模式降低蓝光影响。 2.控制咖啡因摄入: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品应在下午4点前饮用完毕,咖啡因半衰期较长,过量摄入会干扰睡眠,导致入睡困难。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睡前可进行轻柔的亲子互动,如讲温馨故事,营造安全舒适的睡眠氛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外界刺激易影响其睡眠,需特别注重营造宁静舒适的睡前环境。 2.老年人:睡前避免过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打断睡眠,同时应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维持良好睡眠姿势,保障睡眠连续性,老年人睡眠质量易受身体状况和环境因素影响,需格外关注睡眠相关细节。

    2025-10-20 14:04:47
  • 脚后跟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脚后跟肿胀的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因素如软组织损伤、骨折;炎症性因素如跟腱炎、跟骨滑膜炎;退行性因素如跟骨骨刺;全身性疾病因素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因素导致的肿胀表现及易发人群各有特点。 一、外伤因素 1.软组织损伤: 日常生活中,脚后跟受到撞击、扭伤等情况较为常见。例如行走时踩空台阶、运动时脚部崴到等,都可能导致脚后跟局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血管等)受损,引起局部充血、水肿,从而出现肿胀现象。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年轻人运动量大,发生此类外伤的几率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由于身体协调性下降,也可能因小的外力作用导致软组织损伤。 2.骨折: 高处坠落、重物砸压等较严重的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脚后跟骨折。骨折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和出血,进而导致肿胀。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更容易发生骨折,而年轻人在受到严重外伤时才可能出现脚后跟骨折情况。骨折除了肿胀外,还可能伴有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 二、炎症性因素 1.跟腱炎: 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如长跑、跳跃等,会使跟腱受到过度牵拉,引起跟腱的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会导致跟腱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运动员、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更容易患跟腱炎,年龄方面无特定限制,但年轻人运动强度大时更易发病。 2.跟骨滑膜炎: 跟骨滑膜受到创伤、感染或过度摩擦等因素影响时,会发生炎症。滑膜炎症会导致滑膜分泌增多,引起脚后跟肿胀。例如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反复摩擦跟骨滑膜,可能引发跟骨滑膜炎,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站立或行走较多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 三、退行性因素 1.跟骨骨刺: 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骨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骨刺形成较为常见。骨刺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脚后跟肿胀、疼痛。老年人是跟骨骨刺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跟骨的骨质增生、退变逐渐明显,长期的磨损等因素促使骨刺形成。 四、全身性疾病因素 1.痛风: 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后跟等关节部位时,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脚后跟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疼痛通常较为剧烈。痛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中年男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2.类风湿关节炎: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脚部关节,包括脚后跟关节。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呈慢性进展,会逐渐影响关节功能。

    2025-10-20 14:04:27
  • 戒烟戒色后如何同步恢复性功能

    戒烟戒色后恢复性功能需从生理调节血管功能修复与激素水平调整入手,通过规律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相关激素合理分泌,均衡饮食增加锌及维EC食物摄入来支持,还需通过心理疏导等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男性不同年龄段、女性均要结合自身特点持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逐步恢复。 一、生理调节维度 1.血管功能修复: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受损,而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逐步恢复,阴茎勃起依赖于血管充血,血管状态改善有助于性功能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戒烟3-6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可出现明显改善迹象,为性功能恢复提供生理基础。 2.激素水平调整:长期吸烟或过度性行为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戒烟戒色后,体内激素分泌逐渐回归正常节律。例如,睾酮水平等与性功能密切相关的激素,会在合理生活方式维持下逐步趋于稳定,为性功能恢复营造激素环境。 二、生活方式调整要点 1.规律运动促进: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促进睾酮等与性功能相关激素的合理分泌,对性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以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为例,能有效改善身体代谢与血液循环状态。 2.均衡饮食支持: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如坚果、海鲜等,锌参与睾酮合成,对维持正常生殖功能至关重要;补充富含维生素E、C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等,其抗氧化特性可保护血管及生殖系统细胞,助力性功能恢复。 三、心理因素干预 戒烟戒色过程中可能伴随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对性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心理疏导、冥想、正念训练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和。研究显示,心理状态良好时,神经内分泌调节更趋稳定,有利于性功能的同步恢复。例如,每日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可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因戒烟戒色带来的心理负担。 四、特殊人群考量 男性群体:不同年龄段恢复速度有差异,年轻男性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恢复进程可能较快;中年及以上男性需更注重长期生活方式的维持,因年龄增长可能伴随机体功能自然衰退,需通过持续健康生活方式来促进性功能恢复。 女性群体:同样受激素变化、血液循环等因素影响,需关注自身内分泌平衡,通过规律运动、合理饮食等维持良好身体状态,心理调适对女性性功能恢复也尤为重要,避免因心理压力导致性功能受影响。 综上,戒烟戒色后同步恢复性功能需从生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因素干预等多方面综合入手,结合自身年龄、性别等特点,持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性功能逐步恢复。

    2025-10-20 14:04:02
  • 接种疫苗后频繁出现发热并检测出病毒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疫苗接种后存在与病毒感染偶合情况,个体免疫状态存差异,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及儿童接种后易出现相关问题,疫苗接种会短暂影响免疫平衡致机体易感性短时间增加,特殊人群需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免疫低下者要谨慎对待接种并评估风险收益。 一、疫苗接种后免疫反应与病毒感染偶合 疫苗接种是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来产生保护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与病毒感染偶合的情况。即受种者在接种疫苗时已处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接种疫苗后,其自身原本潜在的病毒感染相关症状开始显现。例如,某些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受种者在潜伏期内接种疫苗,接种后随着病毒感染的进展,出现发热等症状并检测出病毒感染,这并非疫苗直接导致病毒感染,而是接种时机与病毒感染自然进程的巧合。 二、个体免疫状态差异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若受种者本身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或因疾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的人群,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无法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不能及时清除病毒,就容易继发病毒感染并出现频繁发热。例如,先天性体液免疫缺陷的患儿,接种疫苗后对病毒的抵御能力减弱,更易发生病毒感染相关的发热症状。 2.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相对成人更为脆弱。接种疫苗后,儿童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还不完善,对于病毒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较易在疫苗接种后出现病毒感染相关的发热情况。比如婴幼儿接种疫苗后,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对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有限,更易继发病毒感染并表现为频繁发热。 三、疫苗接种对免疫平衡的短暂影响 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会在短期内引起机体免疫状态的波动。这种免疫平衡的短暂失调可能使机体对病毒的易感性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增加。例如,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处于重新调整的状态,此时若接触到病毒,就更容易发生病毒感染,进而出现发热等症状。但这种影响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机体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这种易感性会有所降低。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需密切观察接种后的身体状况。若出现频繁发热并检测出病毒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是偶合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后免疫相关的继发感染。在护理方面,要注重保证充足的休息、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帮助儿童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除了及时就医外,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对待疫苗接种,充分评估接种风险与收益,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2025-10-20 14:03: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