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胰腺不好的6大征兆
胰腺出现问题可致多种表现,包括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进食后加重的腹痛(与炎症介质释放、胰腺水肿压迫神经等机制相关);胰腺头部病变如肿瘤等压迫胆总管致胆汁排出受阻引发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胰腺功能受损致消化酶分泌不足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及脂肪泻);因消化吸收障碍及肿瘤消耗导致的体重下降;胰腺受损致胰岛功能受影响出现的血糖异常(有糖尿病样症状);胰腺病变炎症或肿瘤刺激侵犯周围神经引起的腰部放射性疼痛(呈隐痛胀痛等形式向腰部及背部放射)。 一、腹痛 胰腺出现问题时,腹痛较为常见。例如,急性胰腺炎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进食后疼痛往往加重,这是由于胰腺炎症刺激周围组织及神经所致,相关研究表明胰腺病变引发的腹痛与炎症介质释放、胰腺水肿压迫神经等机制相关。 二、黄疸 若胰腺头部发生病变,如胰腺肿瘤等,可能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引发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这是因为胆总管梗阻后,胆红素逆流入血,循血液循环沉积于组织引起,临床研究证实胰腺占位性病变是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之一。 三、消化功能紊乱 胰腺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当胰腺功能受损时,消化酶分泌不足,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尤其可能出现脂肪泻,即粪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脂肪,呈油腻状。这是因为脂肪的消化依赖胰脂肪酶,胰腺功能异常致其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吸收,相关基础研究明确了胰腺消化酶与食物消化的关联。 四、体重下降 胰腺疾病患者常伴有体重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若存在胰腺肿瘤等消耗性病变,肿瘤细胞会消耗机体营养。研究显示,胰腺功能不全患者因营养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体重可在短期内明显减轻。 五、血糖异常 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可分泌胰岛素等调节血糖。当胰腺受损时,胰岛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异常,从而出现血糖升高,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样症状。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后期可合并糖尿病,与胰腺组织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密切相关。 六、腰部放射性疼痛 胰腺位置较深,当胰腺发生炎症或肿瘤等病变时,炎症刺激或肿瘤侵犯周围神经,可出现腰部放射性疼痛,疼痛可呈隐痛、胀痛等多种形式,且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向腰部及背部放射,这是因为胰腺周围神经分布与腰部神经有关联,病变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引发腰部不适。
2025-10-31 14:16:44 - 
                        
新生婴儿黄疸指数正常值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足月儿生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不超12.9mg/dL,早产儿不超15mg/dL,足月儿病理性黄疸有血清总胆红素超12.9mg/dL等多种情况,早产儿病理性黄疸有血清总胆红素超15mg/dL等情况,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生理性黄疸胆红素值范围更低,需密切监测黄疸指数,异常时及时干预预防并发症。 一、生理性黄疸指数正常值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的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现象,其血清胆红素值有一定范围。一般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值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值不超过15mg/dL(257μmol/L)。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而代谢排泄相对较慢,从而出现生理性黄疸,且通常在出生后2周左右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指数异常情况及意义 1.足月儿病理性黄疸 如果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12.9mg/dL(221μmol/L),或者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85μmol/L),又或者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仍未消退,甚至消退后又再次出现黄疸,这些情况都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可能是溶血性疾病,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增加;也可能是肝脏疾病,如肝炎综合征等,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还可能是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阻碍胆红素的排泄。 2.早产儿病理性黄疸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等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对于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如果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15mg/dL(257μmol/L),或者出现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进展过快等情况,也属于病理性黄疸范畴。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较高的胆红素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黄疸指数关注点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其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范围可能较足月儿更低。例如,一些极低体重儿,其生理性黄疸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可能在8-10mg/dL左右就需要密切关注。因为这类特殊人群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更容易受到高胆红素的影响。在护理特殊新生儿时,要更加频繁地监测黄疸指数,一旦发现黄疸指数异常升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光照疗法等,以降低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这些特殊人群的喂养情况,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胆红素的代谢。
2025-10-31 14:15:56 - 
                        
便秘吃什么好最快最有效
改善便秘可通过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水果,饮用白开水、含益生菌饮品,适量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孕妇优先用健康饮食改善避免泻药,儿童选适合消化的高纤维食物并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老年人食物细软保证足够水分摄入且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全谷物类: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含有丰富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便秘状况,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例如燕麦,可煮成燕麦粥食用,易于消化且能为肠道提供充足膳食纤维。 2.蔬菜类: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富含膳食纤维与水分,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水分则可润滑肠道。以菠菜为例,可清炒或煮汤,每餐适量摄入能助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3.水果类:苹果、香蕉、梨等水果是不错的选择。苹果中的果胶具有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香蕉富含钾元素且含有一定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梨则有润肺通便的功效,可将其切块后直接食用或榨汁饮用。 二、水分充足的饮品 1.白开水:每日保证充足的白开水摄入至关重要,充足的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白开水,可分多次饮用,晨起后饮用一杯温开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 2.含益生菌饮品:酸奶是常见的含益生菌饮品,其中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有研究显示,合适的益生菌摄入可缓解便秘症状,但需注意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酸奶,避免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肠道负担。 三、油脂类食物 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润滑肠道,帮助粪便排出。可在烹饪时少量添加橄榄油进行凉拌或炒菜,亚麻籽油可低温凉拌食用,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导致热量摄入过多。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便秘时应优先通过上述健康饮食方式改善,避免过度依赖泻药类食物。可选择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芹菜等,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水果,以防引起不适。 2.儿童:儿童便秘时,需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高纤维食物,如切碎的蔬菜、小块的水果等,避免过量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等。可通过增加蔬菜在饮食中的比例来改善便秘,同时鼓励儿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食物应注意细软程度,可适当增加粥类、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饮水。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水量。
2025-10-31 14:14:50 - 
                        
胃蛋白酶原1偏低是什么原因
胃蛋白酶原1偏低可能由胃黏膜萎缩相关(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增长致生理性萎缩)、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高盐及辛辣饮食等)、其他疾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胃部良恶性肿瘤等)引起,儿童需考虑先天性胃黏膜发育异常及感染,女性特殊生理时期要考虑激素变化,有此情况者需进一步胃镜检查,针对病因治疗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胃黏膜健康改善状况。 一、胃黏膜萎缩相关 胃蛋白酶原1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胃黏膜萎缩时,胃底腺细胞受损,导致胃蛋白酶原1分泌减少。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存在胃黏膜萎缩情况,进而可出现胃蛋白酶原1偏低现象。年龄增长也会使胃黏膜逐渐发生生理性萎缩,老年人群中胃蛋白酶原1偏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有关。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长期感染会逐步损伤胃黏膜组织,影响胃底腺细胞功能,使得胃蛋白酶原1分泌量下降。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胃蛋白酶原1偏低的比例高于阴性人群,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会不断破坏胃黏膜微环境,干扰胃底腺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吸烟、酗酒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功能,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炎症等,进而影响胃底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1,使得胃蛋白酶原1水平偏低。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影响胃蛋白酶原1的分泌。比如,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胃黏膜处于高渗环境,容易引发炎症等病变,从而影响胃蛋白酶原1分泌。 四、其他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胃蛋白酶原1水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攻击胃黏膜相关组织,导致胃底腺受损,引起胃蛋白酶原1分泌减少。另外,胃部的良恶性肿瘤等病变,若影响到胃底腺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导致胃蛋白酶原1偏低。例如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侵犯胃底腺区域,破坏了腺体细胞,使得胃蛋白酶原1分泌异常降低。 对于儿童群体,若出现胃蛋白酶原1偏低,需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胃黏膜发育异常等情况,同时要排查是否有感染等因素。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若出现胃蛋白酶原1偏低,要考虑激素变化等对胃黏膜影响的可能,需综合评估。对于有胃蛋白酶原1偏低情况的人群,应进一步进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果是由疾病因素引起,需针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对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导致的,要劝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维护胃黏膜健康,改善胃蛋白酶原1偏低的状况。
2025-10-31 14:13:38 - 
                        
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图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分别有各自功能,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分别有各自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差异,生活方式对其有影响。 一、消化道 1.口腔 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等结构。牙齿可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咀嚼,舌能搅拌食物并辅助吞咽,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可湿润食物,初步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不同年龄人群口腔结构和功能有差异,儿童乳牙和恒牙的发育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习惯对口腔健康影响大,如不刷牙易导致龋齿等问题。 2.咽 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食物经口咽进入食管,空气经鼻咽进入喉腔。 3.食管 是一扁窄的肌性管道,连接咽和胃,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至胃。不同年龄段食管的蠕动功能有差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可能减退,易发生吞咽困难等情况。 4.胃 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等部分。胃可储存食物,通过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作用下激活为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将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不同性别在胃的消化功能上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饮食规律对胃的影响大,长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胃炎等疾病。 5.小肠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和胆汁,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胆汁可乳化脂肪,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在此被吸收。儿童小肠相对较长,消化吸收功能正在发育中,老年人小肠黏膜变薄,吸收功能减退。 6.大肠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盲肠是大肠起始部,阑尾位于盲肠根部,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是大肠末端。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不同年龄大肠的蠕动功能不同,老年人大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 二、消化腺 1.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唾液淀粉酶等,参与口腔内食物的初步消化。儿童唾液腺发育不完全,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消化功能较弱。 2.肝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多种功能。肝能分泌胆汁,胆汁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还参与物质代谢、解毒等过程。不同年龄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有差异,新生儿肝脏功能尚不完善,对药物等的代谢和解毒能力较弱。 3.胰 分泌胰液,胰液是含有多种消化酶的碱性液体,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胰液通过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2025-10-31 14:1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