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长期从事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慢性胃炎及相关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消化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长期从事胃镜和肠镜等内镜诊断和治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长期从事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慢性胃炎及相关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消化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长期从事胃镜和肠镜等内镜诊断和治疗工作。展开
  • 什么是酒精肝

    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病变包含多阶段,发病机制是酒精在肝代谢成有毒乙醛损伤肝细胞并引发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初期或有乏力等,进展后有相应症状,诊断依靠饮酒史等综合,预防需限饮酒量、均衡饮食、尽早戒酒且不同人群影响有别。 一、酒精肝的定义 酒精肝全称为酒精性肝病(ALD),是因长期大量饮酒致使肝脏发生病变的一类疾病,包含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及酒精性肝硬化等不同病理阶段。二、酒精肝的发病机制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经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变为乙酸,然而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干扰肝脏正常结构与功能。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不断加重肝脏损害。三、酒精肝的临床表现 初期可能无显著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酒精性肝炎患者可出现黄疸、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相关表现。四、酒精肝的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饮酒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辅助判断肝脏形态结构改变)以及肝活检(为诊断金标准,但属有创检查)综合诊断。五、酒精肝的预防措施 有长期饮酒习惯者需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饮酒的酒精量不超140克、女性不超70克(1克酒精约相当于2.5毫升白酒或10毫升黄酒或25毫升啤酒等);要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充足;对于有长期饮酒且有酒精性肝病倾向者,应尽早戒酒并及时就医评估肝脏状况。不同人群影响有别,男性相对女性在相同饮酒量下更易致肝脏损害,青少年因肝脏代谢功能未完全成熟,饮酒对肝脏危害更大需严格杜绝饮酒,本身有基础肝病(如乙肝等)者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必须严格戒酒以保护肝脏功能。

    2025-10-30 15:05:25
  • 结肠炎的症状表现及其位置如何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向上扩展,典型症状是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伴里急后重;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有右下腹或脐周腹痛、糊状便无脓血黏液、腹部包块及特征性瘘管形成;其他类型结肠炎如感染性结肠炎症状因病原体不同有差异,位置与感染部位相关,儿童易腹泻脱水女性生理期可能有症状变化。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及位置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向上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甚至全结肠。其典型症状包括: 腹泻: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粪便中可见黏液、脓血,腹泻频率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疼痛后常伴里急后重感(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二、克罗恩病的症状表现及位置 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其症状表现如下: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绞痛,进食后可加重,排便后可部分缓解。 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腹泻频率个体差异大,可为间歇性发作。 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由增厚的肠壁、粘连的肠袢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形成。 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较特征性的表现,可形成内瘘(如肠与肠、肠与膀胱等相通)或外瘘(肠管与体表皮肤相通)。 三、其他类型结肠炎的相关情况(若有) 例如感染性结肠炎,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症状可能因病原体不同有差异,但一般也会涉及肠道部位的炎症反应,出现相应部位的腹痛、腹泻等表现,位置多与感染累及的肠道部位相关,如细菌性痢疾多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左下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需注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腹泻症状更明显,易出现脱水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期可能症状有变化等,均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2025-10-30 15:01:43
  • 母乳性黄疸值一般多高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类型,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μmol/L(10-30mg/dl),早产儿更高;足月儿出生1周内黄疸值渐升,2-3周达高峰后下降,早产儿黄疸值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母亲饮食对其影响不大,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值可能异常且病情复杂,需密切监测黄疸值,异常时及时就医处理。 与年龄因素的关系 对于足月儿,出生后随着日龄增加,母乳性黄疸值可能会有不同变化趋势。在出生后1周内,可能逐渐上升,到2~3周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而早产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相对更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相对更弱,所以母乳性黄疸值升高的幅度可能相对更大,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与生活方式因素的关系 母亲的饮食等生活方式一般对母乳性黄疸值影响不大,但如果母亲有一些可能影响乳汁成分等特殊情况,理论上可能间接对黄疸值有一定潜在影响,但目前缺乏明确且直接的大规模研究证实具体关联。不过从整体护理角度,母亲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对新生儿整体健康有益,间接有助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等情况。 与病史因素的关系 如果新生儿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存在肝胆系统发育异常等病史,那么母乳性黄疸值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高于单纯母乳性黄疸的一般范围,并且病情可能会更复杂,需要更密切监测和综合评估。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时,要加强监测频率,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干扰胆红素的代谢、排泄等过程,导致黄疸值异常波动或难以消退等情况。 对于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有基础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新生儿,要密切监测黄疸值变化,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等方法动态监测。如果黄疸值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以保障新生儿健康,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黄疸相关问题。

    2025-10-30 14:59:09
  • 反流性食道炎会胸痛吗

    反流性食道炎可能会引起胸痛,其机制是胃酸等胃内容物刺激食管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胸痛特点多样,还需与其他疾病鉴别,不同人群如成年人、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患反流性食道炎出现胸痛时情况有差异,需综合考虑鉴别及采取相应措施。 胸痛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疼痛特点: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剧烈,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颈部等部位,类似心绞痛。但与心绞痛不同的是,反流性食道炎引起的胸痛通常在进食后、平卧时容易发作,尤其是饱食后立即平卧更易诱发。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需要与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相鉴别。心绞痛一般由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疼痛持续时间多较短,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而反流性食道炎引起的胸痛通过抑制胃酸反流等治疗措施可改善。 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 成年人:各年龄段成年人都可能患反流性食道炎并出现胸痛症状,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肥胖、饮食过饱等因素会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胸痛的发生情况。比如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腹内压,更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胸痛。 儿童:儿童反流性食道炎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胸痛表现。儿童胸痛可能因饮食不当,如过度进食、食用过多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等引起,需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胸痛原因如胸膜炎等相鉴别。儿童在诊断和处理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 特殊人群:老年人患反流性食道炎出现胸痛时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鉴别胸痛原因时要全面考虑。比如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冠心病等心脏基础疾病,此时反流性食道炎引起的胸痛容易与心脏疾病混淆,需要通过心电图、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孕妇也是特殊人群,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等因素,可能增加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几率,出现胸痛时要谨慎用药,优先采取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

    2025-10-30 14:57:21
  • 肝功能检查发现碱性磷酸酶升高是怎么回事

    碱性磷酸酶升高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因素,生理性有儿童生长期骨骼发育活跃及妊娠中晚期胎盘产生增多,病理性包括骨骼疾病的佝偻病、骨恶性肿瘤,肝胆系统疾病的肝外胆管阻塞、肝炎、肝硬化,还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儿童生理性升高结合生长发育评估,孕妇考虑妊娠阶段及自身状况,病理性需结合病史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 儿童生长期骨骼发育活跃,碱性磷酸酶合成增加,可出现生理性升高;妊娠中晚期,胎盘产生碱性磷酸酶增多,也会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此为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分娩后或儿童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 (一)骨骼疾病 1.佝偻病:儿童时期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佝偻病,骨骼系统代谢异常,成骨细胞活跃,碱性磷酸酶合成增多,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2.骨恶性肿瘤:如骨肉瘤等,肿瘤细胞可分泌碱性磷酸酶,或肿瘤组织刺激骨组织使碱性磷酸酶产生增加,从而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 (二)肝胆系统疾病 1.肝外胆管阻塞:各种原因导致的胆管梗阻,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等,胆汁排泄受阻,肝细胞合成的碱性磷酸酶反流入血,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2.肝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肝脏炎症病变时,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胆管排泄障碍,也可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其他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组织的溶解,使碱性磷酸酶释放增加,进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 不同人群中,儿童生理性升高需结合生长发育情况评估;孕妇则要考虑妊娠阶段及自身健康状况;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升高,不同年龄层患者需进一步结合病史、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明确具体病因,以便针对性处理。

    2025-10-30 14:56: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