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脂肪肝怎么调理最好最快
脂肪肝调理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严格戒烟限酒并按男女不同量控酒精摄入,饮食上控制热量摄入且调整结构增蔬果与优质蛋白、限高脂高糖食物,运动要每周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力量训练,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脂、腹部超声等,孕妇遵医嘱控体重增与适量低强度运动,老人选关节负荷小运动及注意饮食易消化等,儿童青少年防肥胖养健康习惯增户外活动时间。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干扰代谢调节,影响肝脏脂肪代谢,建议成年人遵循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肝脏氧化应激损伤,酒精需经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并促进脂肪在肝脏堆积,因此应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10ml啤酒或5ml白酒或10ml葡萄酒)。 二、饮食管理 1.控制热量摄入: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维持热量摄入与消耗平衡,避免超重或肥胖进一步加重脂肪肝。例如,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每日热量摄入可控制在1800~2200千卡,男性可控制在2200~2800千卡。 2.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蔬果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应达500克以上,水果200~350克,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吸收。 选择优质蛋白:优先选择瘦肉、鱼类、豆类、低脂奶制品等优质蛋白,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占总热量的15%~20%,帮助修复肝细胞并维持正常代谢。 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甜品等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每日饱和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10%,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三、运动干预 1.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坚持有氧运动可促进脂肪分解,改善胰岛素抵抗。 2.力量训练:结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量,肌肉量增加可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长期维持体重和代谢健康,尤其对合并肌肉流失风险的中老年人群重要。 四、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肝功能(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腹部超声等,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动态评估肝脏脂肪变化及代谢指标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调理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脂肪肝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胎儿发育,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 2.老年人:运动时需注意选择关节负荷小的方式,如游泳、平地行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饮食上注重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控制盐分摄入,预防高血压等并发症加重脂肪肝相关风险。 3.儿童青少年:避免过度肥胖,培养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减少含糖饮料、膨化食品摄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日保证1小时以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2025-10-31 15:01:57 -
小儿消化道溃疡的症状
小儿消化道溃疡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症状极不典型,婴儿期原发性胃溃疡表现多样,幼儿期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有规律性腹痛等,常见症状有腹痛(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有规律性)、呕吐(可呈咖啡样等)、消化道出血(有呕血黑便等表现及相关后果)等,特殊人群早产儿症状更不典型且病情变化快,有基础疾病患儿易被原发病掩盖症状,诊断治疗难。 一、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新生儿期:多为继发性溃疡,常继发于早产儿窒息、败血症、硬肿症、低血糖、严重感染等。症状极不典型,可表现为拒食、呕吐、便血、嗜睡、发绀等,不易被发现,往往在原发病抢救过程中因出现消化道症状才被察觉。 婴儿期:原发性溃疡以胃溃疡多见,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由于婴儿不能准确表达腹痛,常表现为进食后啼哭、反酸、呕吐,呕吐物可带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黑便、贫血等情况。 幼儿期: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特点是规律性腹痛,夜间和清晨痛明显,有时饭前痛,进食后缓解,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儿有反酸、嗳气等表现,也可能出现黑便。 二、常见症状表现 腹痛:是小儿消化道溃疡较常见的症状。不同年龄段腹痛表现不同,年长儿腹痛部位多较固定,常位于上腹部,也可在脐周;年幼儿腹痛部位不确切,表述不清,可表现为哭闹不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或钝痛等。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即进食后缓解,夜间痛较明显;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痛,进食一段时间后缓解。 呕吐: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若溃疡导致胃黏膜出血,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样,或呕吐后吐出黑色物质(类似咖啡渣样物质),严重时可呕血。婴儿期患儿呕吐较为突出,可能因呕吐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和黑便。呕血时呕吐物呈鲜红色或咖啡色,黑便则是大便呈柏油样黑色,黏稠发亮。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患儿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精神萎靡、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因腹痛、呕吐等导致食欲减退,长期食欲不佳可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情况。如果溃疡引起穿孔,可出现突发剧烈腹痛,迅速波及全腹,伴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表现,患儿可出现发热、拒动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情况需关注 早产儿:由于其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发生消化道溃疡时症状更不典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更容易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暂停等情况,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及消化道症状变化,因为早产儿发生消化道溃疡可能与宫内缺氧、出生后应激等多种因素相关,对其健康威胁较大。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消化道溃疡时,原发病的表现可能掩盖消化道溃疡的症状,或者消化道溃疡的症状与原发病症状相互交织,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例如,患有肺炎的小儿同时合并消化道溃疡,可能在肺炎治疗过程中出现呕吐、黑便等消化道溃疡表现,需要医生仔细鉴别,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31 15:01:16 -
拉屎出血但是不疼需要怎么办
无痛性便血可能由内痔、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需进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儿童出现要考虑直肠息肉等并及时就诊,妊娠期女性要考虑内痔且保守治疗为主手术谨慎,老年人要高度警惕结直肠肿瘤等及时全面检查。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内痔 原因:内痔是引起无痛性便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多见于经常久坐、便秘、妊娠等人群。 处理:首先要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轻度内痔,可使用痔疮膏等局部药物缓解症状;如果内痔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手术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二)直肠息肉 原因: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时可出现便血,通常无疼痛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处理:一旦发现直肠息肉,应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等治疗,因为部分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在生活中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 (三)结直肠肿瘤 原因:结直肠的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无痛性便血,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肿瘤病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处理: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结肠镜、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如果是良性肿瘤可根据情况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如果是恶性肿瘤则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二、需要进行的检查 (一)直肠指检 意义: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初步了解直肠下段是否有肿物、息肉等情况,对于发现直肠下段的病变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进行,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直肠指检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之一。 (二)结肠镜检查 意义:能够直接观察结直肠内部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明确性质,是诊断结直肠疾病引起便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对于有便血症状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家族结直肠肿瘤病史的人群应更早进行结肠镜筛查。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出现拉屎出血但不疼的情况,要考虑是否有直肠息肉等情况。家长应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腹泻、腹痛等其他伴随症状,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等,因为儿童直肠息肉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处理。 (二)妊娠期女性 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出现无痛性便血,要考虑内痔等情况。由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上要更加谨慎,首先以保守治疗为主,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便秘等,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 (三)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要高度警惕结直肠肿瘤等严重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不同,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如结肠镜等,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身体状况,确保其安全。
2025-10-31 15:00:45 -
口苦是怎么造成的
口苦可能由口腔局部因素如口腔卫生不良、口腔疾病,胃肠道因素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肝胆系统因素如胆囊炎、肝炎,全身性因素如内分泌紊乱、其他系统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及药物副作用等引起,不同人群因各自不同情况易患相关导致口苦的病症。 口腔卫生不良:如果长期不刷牙、不漱口,口腔内会滋生大量细菌,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导致口苦。例如,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异味物质,引起口苦感。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口腔卫生不佳出现口苦,儿童若未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也会有此问题;成年人若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口腔清洁,同样易出现。 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等。牙龈炎患者牙龈会红肿、易出血,牙周炎则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这些口腔疾病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环境改变,引发口苦。不同性别在口腔疾病发生上无绝对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患病概率有别,老年人由于口腔组织退化等因素,更易患牙周炎等疾病,从而增加口苦发生风险。 胃肠道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会引起口苦。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时,易发生反流。饮食因素对其有影响,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会加重反流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概率不同,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且缺乏运动的人群,患胃食管反流病进而出现口苦的可能性较高;不同年龄人群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因为其胃肠道功能可能减退。 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酵产生异味,向上反流至口腔导致口苦。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比如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儿童若饮食不规律,也会消化不良进而口苦;成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时,更易发生。 肝胆系统因素 胆囊炎:胆囊炎发作时,胆汁排泄可能受阻,胆汁反流等情况可引起口苦。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结石等因素相关,饮食不规律,尤其是长期高脂饮食,会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不同性别中,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患胆囊炎的概率相对略高;不同年龄人群,成年人尤其是40岁左右人群,患胆囊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肝炎: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胆汁代谢等出现异常,可导致口苦。各类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等都可能引发肝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肝炎,儿童可能因病毒感染等患病毒性肝炎,成年人则可能因不良用药等导致药物性肝炎等,进而出现口苦症状。 全身性因素 内分泌紊乱: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出现口苦症状。内分泌紊乱还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更易出现内分泌紊乱;不同年龄人群,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易出现内分泌紊乱,进而可能有口苦情况。 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易导致口苦。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干燥综合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相对更易患病。另外,一些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出现口苦,比如服用某些抗生素等,不同年龄服药人群均需关注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口苦情况。
2025-10-31 14:59:03 -
病毒性胃肠炎如何治疗
病毒性胃肠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和休息)、对症治疗(止吐、止泻),一般不常规用抗病毒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防脱水、遵儿科用药原则;老年要控补液速度量、考虑肝肾功能调药;免疫低下人群病情可能更重,需加强监测和特殊支持治疗并防继发感染等。 一、一般治疗 (一)饮食调整 对于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预防脱水,可适当增加口服补液盐的饮用;成人患者也应注意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急性期可短暂禁食,之后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二)休息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需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病毒感染,促进身体恢复。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可为其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成人患者也应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二、对症治疗 (一)止吐 若患者出现明显呕吐症状,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药物缓解,但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止吐方式或药物(如无特殊情况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止吐药物),成人患者也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吐药物来减轻呕吐带来的不适,防止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 (二)止泻 对于腹泻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儿童患者使用止泻药物需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止泻措施;成人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止泻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腹泻导致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情况,必要时配合口服补液盐等进行补充。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病毒性胃肠炎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相对较少,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对症处理。但对于一些免疫缺陷等特殊人群感染严重的情况,需由医生评估后谨慎考虑是否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例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合并严重病毒性胃肠炎的患者,可能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评估使用相关抗病毒药物的必要性和风险收益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补液情况,防止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选择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大便次数和性状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病毒性胃肠炎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控制,避免因补液过快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等。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用药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治疗时除了常规的对症支持外,需要更加积极地评估病情,可能需要加强监测和特殊的支持治疗措施,并且要注意防止继发细菌感染等情况,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
2025-10-31 14:5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