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吐血是什么原因
吐血原因包括上消化道的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因应激等因素致胃黏膜糜烂出血),下消化道的结肠直肠息肉或癌肿侵蚀血管可致吐血,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影响凝血可引发,还有血管畸形等少见原因需综合不同人群情况考虑。 一、上消化道疾病所致吐血 1.消化性溃疡:为引起吐血的常见原因,溃疡病灶处的血管受侵蚀破裂,血液随呕出。临床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胃镜检查可明确溃疡部位及情况,如胃溃疡多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的静脉迂曲扩张,压力增高时易破裂出血。患者常有肝硬化相关病史,如肝炎病史、长期饮酒史等,可通过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辅助诊断。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因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出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糜烂及出血点,患者可能有相应诱因接触史。 二、下消化道疾病相关吐血(相对少见但需关注) 结肠、直肠的息肉或癌肿,当肿瘤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血液经消化道上排导致吐血。患者可能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三、血液系统疾病引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机体易出血,当消化道等部位发生出血时可表现为吐血。患者多有出血倾向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可辅助诊断。 四、其他少见原因 血管畸形,如Dieulafoy病变,是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引起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且较凶险;服用某些抗凝药物等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导致吐血。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人群需综合考虑,例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更易因血管病变引发出血;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者需重点排查凝血相关因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评估药物对凝血的影响及调整用药的必要性等。
2025-11-04 12:13:10 -
脂肪肝吃什么好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助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吸收、促肠道蠕动排毒素如燕麦、芹菜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能维持代谢、修复肝细胞如鱼类、低脂牛奶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肝脏代谢重要如橙子、菠菜等;低糖水果可减额外糖分摄入、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肝脏代谢如苹果、蓝莓等。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毒素。例如燕麦,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10.6克,可选择水煮燕麦作为早餐,搭配少量坚果,既能增加口感又能补充营养;还有芹菜,其膳食纤维含量较为丰富,可清炒或凉拌,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适量食用,对于有脂肪肝的人来说,能辅助控制体重和肠道健康。 二、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优质蛋白质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修复受损肝细胞。常见的如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像三文鱼,每100克含蛋白质约20克左右,且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适合大多数人群,尤其适合脂肪肝患者,可清蒸三文鱼,烹饪方式尽量清淡;还有低脂牛奶,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的摄入,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钙等营养,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饮用,对于儿童脂肪肝患者需注意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以控制脂肪摄入。 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对肝脏代谢有重要作用。比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橙子约含33毫克维生素C,可直接食用,能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解毒功能;菠菜也是不错的选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凉拌或清炒,不同性别人群均可食用,对于女性脂肪肝患者,维生素C等能辅助调节内分泌相关代谢,男性患者也能通过补充维生素维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 四、低糖水果 低糖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能减少额外糖分摄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肝脏代谢。例如苹果,含糖量适中,每天可吃1-2个,可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其富含的果胶等成分有助于肠道健康和血脂控制;还有蓝莓,抗氧化剂含量高,每100克蓝莓含糖量约8-10克左右,可少量食用,对于有脂肪肝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需严格控制蓝莓摄入量,遵循低糖饮食原则。
2025-11-04 12:12:23 -
秋季腹泻各个阶段症状
秋季腹泻多见于6至2岁婴幼儿且小婴儿前驱期表现不典型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急性期腹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多、有全身发热等症状,恢复期腹泻缓解全身状况改善,整个过程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差异,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精神状态尿量等防脱水并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年龄因素: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前驱期表现不典型。 症状表现:可能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轻咳等,一般持续1-2天。此阶段症状容易被忽视,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 急性期 腹泻阶段 粪便特征: 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更多。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 对于婴幼儿来说,频繁腹泻可能导致尿布区域皮肤刺激,女婴可能会波及会阴部,男婴可能会影响阴囊等部位,因为粪便的刺激性物质会反复刺激皮肤。 全身症状: 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1-3天。 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情况。由于腹泻和发热,身体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对于年龄小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这是因为脱水导致的身体不适。 恢复期 腹泻缓解: 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由每天10余次逐渐减少到3-5次左右,粪便性状逐渐转为糊状或成形。 对于婴幼儿,随着大便次数减少,尿布区域皮肤刺激情况会逐渐改善,因为粪便对皮肤的刺激减少。 全身状况改善: 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逐渐好转,食欲也逐渐恢复。但此时患儿身体较为虚弱,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对于婴幼儿来说,要逐渐添加合适的辅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不过要注意添加辅食的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再次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在整个秋季腹泻过程中,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腹泻容易导致脱水,若患儿出现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中重度脱水,需要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对患儿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正确处理,防止疾病传播。
2025-11-04 12:11:07 -
男性屁多的原因
男性屁多的原因包括饮食因素(摄入易产气食物、进食过快)、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其他因素(药物影响、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进食过快:男性如果进食速度过快,会吞咽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也会通过放屁排出体外,导致屁多。而且进食过快还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一步影响肠道内气体的产生和排出。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感染:当男性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肠道内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会导致食物消化异常,产生过多气体。例如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外,往往也会伴随屁多的情况;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屁多。不同年龄的男性感染的概率和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年轻男性可能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更容易感染肠道病菌。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男性也可能患病。患者肠道较为敏感,容易受饮食、精神等因素影响。当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时,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会出现腹痛、腹胀、屁多等症状。精神压力较大的男性,比如工作压力大的男性,患肠易激综合征导致屁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乳糖不耐受:部分男性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到达大肠后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屁多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亚洲男性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亚洲人群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产气增多,从而引起屁多。比如一些抗生素,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屁多。不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不同,男性在因疾病服用药物时需要关注是否有屁多等药物不良反应。 内分泌及代谢因素:男性的内分泌及代谢情况也可能影响肠道气体产生。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肠道蠕动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气体产生和排出异常,出现屁多的情况。年龄增长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老年男性相对年轻男性更容易出现因内分泌及代谢因素导致的屁多情况。
2025-11-04 12:09:16 -
如何在家自我诊断是否有胃病
留意上腹部不适情况包括不同胃病的疼痛特点,关注消化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留意黑便及短期内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情况,考虑饮食生活不规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或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等高危因素,老年人需留意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贫血,儿童出现反复腹痛呕吐影响生长发育要考虑胃部问题。 一、观察症状表现 1.留意上腹部不适情况:胃病常见上腹部出现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不同类型胃病疼痛特点有差异,如慢性胃炎可能表现为进食后饱胀感伴隐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常是进食后不久出现疼痛,1-2小时后缓解。 2.关注消化相关症状:是否有恶心、呕吐现象,若频繁呕吐可能提示胃部梗阻等问题;有无反酸、嗳气,反酸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这些症状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等胃病相关;还要注意是否有食欲减退,若长期食欲不佳需警惕胃部病变。 二、留意伴随症状 1.黑便情况:若出现黑便,提示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溃疡、胃肿瘤等胃病,需高度重视。 2.体重变化:短期内无明显原因出现体重下降,可能与胃病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有关,如胃癌患者常伴有体重减轻。 三、考虑高危因素 1.饮食生活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经常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风险,需留意自身胃部反应。 2.疾病及用药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部炎症、溃疡等病变,要关注自身胃部不适情况;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病,需留意是否有胃部不适症状。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1.老年人:老年人患胃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关注上述常见症状外,要留意是否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胃病可能较隐匿,需提高警惕。 2.儿童:儿童患胃病可能与饮食不节制、感染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反复腹痛、呕吐且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要考虑胃部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排查。
2025-11-04 12: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