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黄疸降了又升高的原因
黄疸出现降了又升高的情况可由多种因素导致,胆道因素方面有胆道结石移动使胆道不完全梗阻情况变化、胆道术后胆道狭窄加重;肝脏因素方面有肝炎复发或活动致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障碍、药物性肝损伤复发使肝脏对胆红素代谢异常;其他因素方面有溶血性疾病复发致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因喂养不足等出现波动。 一、胆道因素相关 (一)胆道结石移动 若患者存在胆道结石,结石可能在胆道内移动,导致胆道不完全梗阻情况时有变化。例如,结石暂时阻塞胆道使胆汁排出受阻,黄疸出现;当结石稍有移位,胆道梗阻减轻,黄疸会暂时下降,但之后结石可能再次移动,梗阻重复发生,黄疸又升高。这种情况在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生活中高胆固醇饮食等可能增加胆道结石形成风险,有胆道结石病史者需注意相关情况。 (二)胆道术后胆道狭窄 曾行胆道手术的患者,可能出现胆道狭窄,初期可能因炎症水肿等因素,胆道有一定程度的通畅,黄疸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狭窄部位可能因纤维组织增生等进一步加重狭窄程度,或者出现胆汁引流不畅等情况,导致黄疸再次升高。不同年龄接受胆道手术的患者都可能面临此问题,术后恢复情况与该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 二、肝脏因素相关 (一)肝炎复发或活动 对于本身有肝炎基础的患者,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患者,病情可能出现复发或活动。当肝脏炎症活动时,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加重,黄疸升高;而在某些治疗阶段或机体自身调节下,炎症可能暂时得到一定控制,黄疸会有所下降,但后续炎症再次活跃,黄疸又升高。不同年龄段肝炎患者均可能出现,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中不规律作息、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肝炎活动。 (二)药物性肝损伤复发 曾因服用某些药物导致肝损伤出现黄疸的患者,若再次接触相关药物或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可能再次引发药物性肝损伤,使得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异常,黄疸出现降了又升高的情况。不同年龄因用药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因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成年人可能因长期服用某些有肝损伤风险的药物等情况发生。 三、其他因素相关 (一)溶血性疾病复发 患有溶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当体内红细胞破坏再次增多时,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黄疸升高;而在病情相对稳定阶段,红细胞破坏速度减慢,黄疸可能下降,但之后疾病复发,红细胞破坏又增多,黄疸再次升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某些感染等诱因下易复发。 (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波动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但部分新生儿可能因喂养不足等因素,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使得黄疸下降后又升高。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关注其喂养等情况来稳定黄疸水平,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更易出现这种生理性黄疸的波动情况。
2025-10-31 14:53:20 -
上不出来大便有什么怎么快速解决
快速缓解便秘可从生活方式调整、物理辅助方法入手,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结构(摄入膳食纤维、适量油脂);物理辅助方法有腹部按摩、适量运动;需警惕长时间不排便伴腹痛腹胀加剧、呕吐等严重情况,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快速缓解 (一)增加水分摄入 充足的水分能使粪便软化,利于排出。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对于儿童,根据年龄不同有所差异,比如6个月-1岁的婴儿每天需摄入约900毫升水,1-3岁幼儿每天约1300毫升水等,少量多次饮水效果较好。 (二)调整饮食结构 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蔬菜(菠菜、芹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以香蕉为例,其中的果胶等成分有一定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大约含有3克膳食纤维。蔬菜中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可适当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通过增加粪便体积来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油脂摄入:适当吃一些油脂类食物,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能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二、物理辅助方法 (一)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这样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比如成人按摩时手掌有一定力度但不会引起腹部疼痛,儿童则用轻柔的力度,像婴儿腹部按摩时用手指轻轻打圈即可。 (二)运动 适量运动:对于成人来说,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散步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可进行3-5次,能促进肠道蠕动。儿童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如在家长陪伴下的玩耍、爬行等,1-3岁幼儿每天可安排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通过运动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 三、需警惕的情况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需警惕的情况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长时间仍无法排便,且出现腹痛、腹胀加剧、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肠梗阻等严重疾病,需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较慢,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度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注意饮食中营养的均衡,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时要逐步添加,防止引起消化不良。 儿童:儿童肠道相对娇嫩,物理辅助方法是主要的缓解方式,避免随意使用药物。如果是婴儿,家长要注意观察其排便情况,当出现排便困难时优先采用腹部按摩等非药物方法,若情况无改善且持续时间较长,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孕妇:孕妇出现排便困难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泻药等药物。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一些西梅等富含膳食纤维且有一定通便作用的水果,但要注意个体差异)、适量轻度运动(如孕妇瑜伽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来缓解,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对胎儿造成影响。
2025-10-31 14:52:16 -
肠胃吸收不好怎么调理
肠胃吸收不好可通过饮食调整做到均衡营养、选择易消化食物、规律进餐,生活方式上进行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儿童需提供细软营养易消化食物并控制零食摄入,老人应选温和易吸收食物并定期体检排查胃肠道疾病,孕妇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自身和胎儿需求且长期异常咨询医生。 一、饮食调整 1.均衡营养摄入:保证膳食中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物质。例如,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提供碳水化合物,瘦肉(如鸡胸肉)、鱼类、豆类补充优质蛋白质,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提供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利于营养吸收,但需注意逐步增加摄入量,避免突然大量食用引起肠胃不适。 2.选择易消化食物:对于肠胃吸收欠佳者,可优先选择软烂、易咀嚼消化的食物。如将肉类炖煮至软烂后食用,将蔬菜打成泥状或切碎煮烂后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食品、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以及高糖高脂食物(如奶油蛋糕、油炸薯条),这类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营养吸收。 3.规律进餐:保持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每餐七八分饱为宜,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肠胃消化压力,有助于维持肠胃正常的消化吸收节律。 二、生活方式调节 1.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或轻柔的体能活动,促进肠胃蠕动。例如,每天坚持散步15~30分钟,或选择瑜伽、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运动能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改善肠胃血液循环,从而提升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2.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肠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肠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维持肠胃黏膜的修复与更新。成年人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肠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胃吸收不好时需特别注意食物选择。应提供细软、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糊、软烂的粥类、鸡蛋羹等。同时,要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以免影响正餐食欲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若儿童长期肠胃吸收不佳,需警惕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群体:老年人肠胃功能逐渐衰退,肠胃吸收不好时应选择温和、易吸收的食物。例如,将食物做得更软烂,增加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如豆腐、鱼肉),同时注意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还应定期进行体检,排查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调理。 3.孕妇群体:孕妇肠胃吸收不好时需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可适当增加富含铁、钙等营养素食物的摄入,如动物肝脏、奶制品等,但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剩导致体重过度增长。孕妇若长期肠胃吸收异常,应咨询医生,排查是否存在妊娠相关的肠胃功能紊乱等问题,必要时接受专业的营养指导。
2025-10-31 14:50:59 -
上消化道出血会出现黑便吗
上消化道出血时有可能出现黑便,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出现黑便的情况各有特点,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少见但需重视,成年人常见原因多样,老年人病情往往较重,长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人群易因相应原因致上消化道出血现黑便,有消化系统疾病或肝硬化病史人群也易因病情相关因素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伴黑便。 一、黑便产生的机制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酶和细菌分解,其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得粪便呈现黑色,这种黑色的粪便称为黑便。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50-70ml以上时,就可能出现黑便。 二、不同年龄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可能出现黑便。例如,儿童可能因食管静脉曲张(如肝硬化导致)、胃溃疡等原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儿童在出现黑便时,需要特别重视,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处理。 成年人:成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的原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出血,黑便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多数情况下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黑便。比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能引起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老年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胃溃疡、胃癌、食管裂孔疝等。老年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伴黑便时,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往往相对较重,而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全面。 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情况 长期饮酒人群:长期饮酒可能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进而出现黑便。因为酒精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容易引起胃黏膜的糜烂、出血等情况。 有不良饮食习惯人群: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问题。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一些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这类药物可能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溃疡形成,甚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 四、有病史人群的情况 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其胃黏膜本身存在病变,当病情加重或受到某些诱因影响时,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并出现黑便。例如,胃溃疡患者如果没有规范治疗,溃疡反复发作,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现黑便。 有肝硬化病史人群: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出血量较大,且容易出现黑便。同时,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存在异常,进一步影响出血的预后等情况。
2025-10-31 14:50:27 -
大便不好拉是什么原因
大便不好拉可能由多因素引起饮食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够生活中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良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药物有某些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心理上长期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 一、饮食因素 (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来说,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使肠道内食物残渣的体积减小,肠道蠕动时推动粪便的力量减弱,从而导致大便不好拉。例如,儿童如果不爱吃蔬菜,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长期饮食过于精细,也会面临同样问题。 (二)水分摄入不够 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若饮水不足,会使肠道内的粪便过于干燥,难以排出。比如儿童活泼好动但可能喝水少,老年人可能因口渴感减退而饮水少,都可能引发大便不好拉的情况。 二、生活习惯因素 (一)缺乏运动 各年龄段人群若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儿童长期久坐不动、不喜欢户外活动,成年人工作繁忙缺乏运动锻炼,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少等,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大便排出困难。 (二)排便习惯不良 有些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儿童可能没有被培养良好的排便时间,成年人因工作忙碌经常忽视便意,长期如此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大便不好拉。 三、疾病因素 (一)肠道疾病 1.肠易激综合征: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中青年。患者肠道功能紊乱,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其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就表现为大便不好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 2.肠梗阻: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肠道内或肠道外的某些因素可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完全或不完全的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大便不好拉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儿童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引发肠梗阻,成年人可能因肠道肿瘤等导致。 (二)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也会减慢,从而出现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不好拉等情况,儿童患者可能还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2.糖尿病: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出现大便不好拉的现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面临此问题。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大便不好拉,例如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便秘副作用,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和身体代谢机能与成人不同,药物对其肠道功能的影响可能有差异。 五、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心理因素出现大便不好拉的情况,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等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排便,成年人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大出现情绪问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2025-10-31 14:4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