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胃肠病有哪些症状
胃肠病有多种常见症状。腹痛因胃肠病不同有不同特点,儿童腹痛需留意;腹泻分急性和慢性,生活方式等影响其发生;恶心呕吐在不同胃肠病中有不同表现,儿童需防脱水等并发症;腹胀在多种胃肠病中出现,老年人易腹胀;食欲不振常见于胃肠病患者,儿童需关注;呕血与黑便是严重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有特定表现,下消化道出血黑便颜色有差异,胃肠病患者出现呕血黑便要重视。 腹泻:急性胃肠病引起的腹泻起病急,可能是感染性因素导致,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肠道,每日腹泻次数较多,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慢性胃肠病引起的腹泻病程较长,如慢性结肠炎,腹泻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粪便可能含有黏液、脓血,排便次数相对急性腹泻可能稍少,但也可能因病情活动而增多。性别差异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影响,胃肠功能稍有变化时更易出现腹泻相关症状。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等可能增加胃肠病腹泻的发生风险。 恶心呕吐:胃肠病引起的恶心呕吐较为常见。例如,胃炎患者可能因胃黏膜受到刺激,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幽门梗阻时,呕吐症状较为典型,呕吐物常为隔餐或隔夜食物,有酸臭味,且呕吐量较大。对于儿童,胃肠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可能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其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呕吐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腹胀:各种胃肠病都可能导致腹胀。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自觉腹部胀满,尤其在进食后明显,可能伴有早饱感。肠梗阻时腹胀非常明显,同时伴有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胃肠病相关的腹胀情况,因为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产生气体导致腹胀。 食欲不振:许多胃肠病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如胃溃疡患者由于胃部疼痛不适、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对食物缺乏兴趣。肝炎等肝脏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但这里主要针对胃肠病本身。在儿童中,食欲不振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关注是否是胃肠病引起,并采取适当的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呕血与黑便:这是较为严重的胃肠病症状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合并出血时,可能出现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质,同时伴有黑便,黑便呈柏油样,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下消化道出血时,黑便颜色可能相对鲜艳些,但具体情况需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因素决定。对于有胃肠病基础的患者,出现呕血黑便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出血后更易出现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2025-10-31 14:26:18 -
老年性便秘的症状
老年性便秘表现为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腹胀不适,还可致精神心理问题及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因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肠道分泌及神经传导功能减退、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等,进食少且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致粪便干结阻塞肠道,气体排出不畅致腹胀,长期便秘致情绪问题,用力排便使腹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具体表现: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2次或每1-2天排便1次,老年性便秘患者排便频率明显降低,可能每周排便少于3次。这是因为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肠道传输粪便的速度减慢,使得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进而影响排便频率。例如,一些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肠道神经细胞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变慢,对排便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就容易出现每周排便次数少的情况。 粪便干结 具体表现:粪便干结坚硬,呈羊粪状,排便时需要用力努挣。这是由于老年人肠道分泌功能减退,肠液分泌减少,同时肠道蠕动无力,不能有效地推动粪便排出,使得粪便中的水分不断被吸收,从而变得干结。比如,老年人进食量减少,尤其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时,肠道内缺乏足够的刺激物来促进肠道蠕动,更容易导致粪便干结。 排便困难 具体表现:排便时感觉费力,有排便不尽感。老年人排便困难还可能表现为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可能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因为干结的粪便阻塞肠道,或者肠道蠕动无力无法将粪便顺利排出。另外,老年人常伴有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等情况,也会加重排便困难。例如,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影响了肠道的神经支配,肠道蠕动更加无力,排便困难的情况往往更为严重。 腹胀不适 具体表现:腹部胀满,可伴有隐痛。由于粪便在肠道内积聚,肠道内气体排出不畅,或者肠道蠕动紊乱,导致老年人出现腹胀症状。而且,腹胀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食欲,导致进食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比如,一些长期便秘的老年人,腹部膨隆,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腹部有硬块,这是干结的粪便积聚所致,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 其他伴随症状 精神心理方面: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因为排便困难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对健康的担忧,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例如,有些老年人因为长期便秘,睡眠质量也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等抑郁表现。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严重的便秘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时。因为排便用力时,腹压升高,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增加心肌耗氧量,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出血等。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到200/100mmHg以上,从而诱发脑血管意外。
2025-10-31 14:25:08 -
黄疸13要照蓝光吗
黄疸13是否要照蓝光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包括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日龄、是否早产儿及有无高危因素等,蓝光照射可使胆红素结构改变排出,早产儿照蓝光需密切监测体温等,足月儿照蓝光要观察皮肤等,最终由医生综合判断。 一、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具体情况 1.日龄因素 对于新生儿来说,不同日龄对应的黄疸正常范围不同。例如,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值达到13mg/dL,这是需要警惕的,因为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正常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6mg/dL,此时黄疸13mg/dL明显升高,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增加,通常需要考虑照蓝光治疗;而如果是出生后4-5天的婴儿,血清胆红素值为13mg/dL,相对出生24小时内的情况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判断。 2.是否为早产儿 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对于胆红素的耐受能力更差。如果是早产儿血清胆红素达到13mg/dL,即使日龄不是很小,也往往需要积极考虑照蓝光治疗,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阈值更低,更容易受到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3.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如有窒息、感染、低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为13mg/dL时,也倾向于进行照蓝光治疗,因为这些高危因素会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需要更积极地干预高胆红素血症。 二、照蓝光的作用原理及效果 1.作用原理 蓝光照射可以使胆红素发生结构改变,使其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具体来说,波长为425-475nm的蓝光是最有效的,它能促使皮肤下的胆红素转化为可排泄的形式。 2.效果 一般情况下,经过规范的蓝光照射,血清胆红素水平会逐渐下降。但具体的下降速度和效果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一些一般状况良好的足月儿,在合适的蓝光照射条件下,血清胆红素值可能会在1-2天内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进行蓝光照射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体温、皮肤情况等。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蓝光照射过程中可能出现体温波动,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一般将体温维持在36.5-37.5℃为宜;同时要注意保护早产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蓝光直接照射眼睛和皮肤褶皱处造成损伤。 2.足月儿 足月儿照蓝光时,也要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如照蓝光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的皮疹等,但一般停止照射后可缓解。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液体供给,因为照蓝光过程中不显性失水增加,要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患儿的液体平衡,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总之,黄疸13mg/dL是否需要照蓝光需要由医生根据患儿的日龄、是否为早产儿、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后决定。
2025-10-31 14:23:55 -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有哪些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抑酸常用奥美拉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H受体拮抗剂选择性竞争结合胃壁细胞H受体抑酸常用雷尼替丁儿童及严重肝病患者需谨慎、促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减少反流常用多潘立酮儿童及有心脏基础病史者需谨慎、黏膜保护剂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修复常用硫糖铝老年及有便秘病史者需关注影响和相互作用。 一、质子泵抑制剂 (一)作用机制 通过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 (二)常用药物 如奥美拉唑,其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确切,众多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显著缓解反流、烧心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炎症的愈合,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等)、不同性别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谨慎评估。 二、H受体拮抗剂 (一)作用机制 选择性竞争结合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 (二)常用药物 如雷尼替丁,它对胃酸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相关症状,不过相较于质子泵抑制剂,其抑制胃酸分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相对较弱。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严格谨慎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有严重肝病病史的患者,也需密切监测,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影响。 三、促胃肠动力药 (一)作用机制 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 (二)常用药物 如多潘立酮,它能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可用于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腹胀、早饱等伴随症状,有助于减轻反流情况。但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剂量等问题,因为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等能力与成人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使用;对于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多潘立酮时要谨慎,因为有研究提示大剂量或有心脏相关基础病史者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心脏安全性风险。 四、黏膜保护剂 (一)作用机制 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胆汁等对食管黏膜的进一步损伤,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 (二)常用药物 如硫糖铝,它可以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反流物对黏膜的刺激,促进炎症的修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硫糖铝时需关注其对胃肠道消化吸收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有便秘病史的患者,使用硫糖铝可能会加重便秘症状,需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
2025-10-31 14:22:51 -
幽门螺杆菌症状传染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感染者无症状部分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腹部不适、嗳气等儿童可反复腹痛、生长发育迟缓具口-口和粪-口传播途径儿童感染表达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孕妇感染需谨慎对待要注意饮食卫生及时就医检查老年人感染易现消化不良等问题要注意饮食清洁、口腔卫生定期检测发现感染合理处理。 一、幽门螺杆菌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部分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部分感染者会出现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还会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有些患者可能会有口臭,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导致口臭。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表现为反复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与成人症状有一定差异,这与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有关。 二、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 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有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另外,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也可能引起感染。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被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尤其是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生活中与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更容易受到感染。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孕妇,也可能在孕期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 三、不同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由于其表达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长期损害,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家长应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家庭中实行分餐制等,减少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二)孕妇 孕妇感染幽门螺杆菌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对孕妇自身的健康产生影响,如增加孕期胃肠道不适的发生风险等,同时也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一定潜在影响。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尽量减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等。如果孕妇怀疑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治疗的利弊,因为孕妇的治疗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胃肠道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老年人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清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发现感染应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合理的处理。
2025-10-31 14: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