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长期从事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慢性胃炎及相关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消化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长期从事胃镜和肠镜等内镜诊断和治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长期从事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慢性胃炎及相关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消化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长期从事胃镜和肠镜等内镜诊断和治疗工作。展开
  • 十二指肠溃疡能自愈吗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难以自愈,其发生与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该病后自愈情况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及长期病史都会影响其自愈,需采取医疗干预并调整生活方式促进愈合及预防复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 Hp感染是引发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原因,人体感染Hp后,Hp会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而Hp自身难以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若不进行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会持续受到损伤,溃疡难以自行愈合。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长期不愈合或反复复发。 胃酸分泌因素 胃酸分泌过多会持续侵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而人体自身难以调节到使胃酸分泌恢复正常并让溃疡自行修复的状态,除非通过医学干预来抑制胃酸分泌等,否则溃疡难以自愈。 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影响及应对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患十二指肠溃疡后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若不及时干预,也不会自愈,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Hp感染在儿童中也可能存在,同样需要医疗干预来清除Hp并促进溃疡愈合;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溃疡时,身体机能衰退,黏膜修复能力更差,也很难依靠自身自愈,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溃疡不愈合会带来更多健康风险。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相对较高,在病情发展和自愈可能性上,性别本身并非决定自愈的关键因素,但男性在生活中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会加重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不利于自愈,而女性同样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如长期暴饮暴食、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影响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吸烟会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血液循环,还会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使十二指肠溃疡难以自愈。例如,有研究显示,吸烟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愈合时间比不吸烟患者明显延长。 病史方面:若患者有长期的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病情容易反复,黏膜反复受损,自身修复难以让溃疡达到自愈状态,往往需要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根除Hp药物等)来促进溃疡愈合。 总之,十二指肠溃疡通常不能自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医疗干预措施,同时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等,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

    2025-10-31 13:54:50
  • 一直打嗝是怎么回事

    一直打嗝的原因涵盖生理性的饮食过快暴饮暴食、食用产气食物以及精神因素影响,病理性的包括胃肠道疾病(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其他系统疾病(纵隔肿瘤、胸膜炎),儿童一直打嗝需警惕饮食不当或精神因素,老年人一直打嗝要更关注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脑血管疾病等并需及时就医排查。 一、生理性因素 1.饮食因素:过快进食、暴饮暴食、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会使胃内气体积聚,刺激膈肌引发打嗝。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内,可导致膈肌受刺激而频繁收缩产生打嗝。 2.精神因素: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精神状态改变,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导致膈肌痉挛,从而出现一直打嗝的情况。比如人在高度紧张时,神经传导可能干扰膈肌的正常运动,引发持续打嗝。 二、病理性因素 1.胃肠道疾病: 胃炎:胃黏膜发生炎症时,胃的消化功能受影响,可能导致气体产生和排出异常,刺激膈肌引起打嗝。例如慢性胃炎患者,胃蠕动功能可能紊乱,易出现打嗝症状。 胃溃疡:溃疡病变会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和胃酸分泌,进而可能引发胃肠道功能失调,导致打嗝持续。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出现长期打嗝现象。 2.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累及控制膈肌的神经中枢时,会干扰神经对膈肌的正常支配,导致一直打嗝。例如,脑部血管发生意外后,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影响膈肌的运动调节。 脑肿瘤:颅内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相关神经组织,影响神经对膈肌的控制,从而引发持续打嗝症状。 3.其他系统疾病: 纵隔肿瘤:纵隔内的肿瘤增大可能压迫膈肌或其周围神经,导致膈肌异常收缩,引起长期打嗝。 胸膜炎:胸膜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可能波及膈肌,使膈肌功能紊乱,出现一直打嗝的情况。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一直打嗝需警惕是否有饮食不当,如误食小物件导致胃肠道梗阻引发打嗝,或因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引起。同时,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不规律易诱发胃肠道相关的打嗝情况,家长需观察儿童饮食和精神状态,必要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老年人一直打嗝要更关注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长期未愈)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血管疾病等。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疾病隐匿性可能较强,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31 13:53:45
  • 女性便秘如何调理

    女性改善便秘可从饮食调整、规律作息与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方面综合调理,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度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孕期女性避免过度进补、适当活动便秘严重遵医嘱,更年期女性增豆制品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长期不改善需就医排查疾病因素。 一、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女性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全谷物,以及苹果、香蕉、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水果。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成年女性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为25~30克。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3克膳食纤维,每天吃2~3个苹果可补充一定量的膳食纤维。 2.保证充足水分:每天应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女性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二、规律作息与运动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包括肠道的蠕动节律,有利于预防便秘。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女性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每次散步30分钟,每周坚持5次。运动能增强腹部和肠道肌肉的力量,促进粪便排出。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去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建立肠道的生物钟,促进排便反射的形成。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容易出现便秘。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同时,避免过度进补导致大便干结。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如缓慢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果便秘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泻药。 2.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容易发生便秘。除了上述饮食、运动、排便习惯的调整外,可适当增加豆制品的摄入,因为豆制品富含植物雌激素,对缓解更年期相关不适可能有一定帮助。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有助于改善女性便秘的情况。如果便秘情况长期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

    2025-10-31 13:52:49
  • 突然拉肚子怎么办

    突然拉肚子时先观察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等,非药物干预可调整饮食、休息保暖,出现脱水表现及时补补液盐,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尽快就医,通过非药物干预初步缓解症状并密切关注情况,特殊或严重时及时就医。 一、初步观察与判断 突然拉肚子时,首先要观察拉肚子的频率、大便的性状等情况。如果是偶尔1-2次不成形大便,可能与饮食稍有不当有关;若频繁腹泻,如一小时内多次水样便,需高度重视。同时要留意是否有伴随症状,比如是否伴有腹痛、发热、呕吐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情况不同,儿童突然拉肚子可能更需关注脱水等情况,老年人则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 对于成年人,应暂时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一般来说,一顿米粥的量可根据个人食量而定,以能提供基本能量且不加重胃肠负担为宜。 儿童突然拉肚子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和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对于婴儿),较大儿童可给予稀释的果汁(避免高浓度果汁加重腹泻)以及软烂的食物,如软面条等,注意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凉刺激胃肠。 休息与保暖: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能量来对抗腹泻。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成年人腹部保暖可维持腹部温度在舒适范围,儿童腹部保暖需更加谨慎,温度控制在38℃以下较为合适。 三、特殊情况应对 脱水表现及应对: 如果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儿童可观察前囟是否凹陷等)等脱水表现,对于成年人,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一般每千克体重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补液盐,具体量可根据脱水程度调整。儿童则要按照儿童专用口服补液盐的说明书进行补充,同时要密切观察脱水纠正情况,若脱水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 持续不缓解或伴随严重症状时: 当突然拉肚子持续超过2天不缓解,或者伴有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剧烈腹痛、血便等严重症状时,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尽快就医。例如,成年人出现血便可能提示肠道有较为严重的病变,儿童出现高热伴严重腹泻可能是肠道感染等较严重情况,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突然拉肚子时首先通过非药物干预初步缓解症状,同时密切关注自身或他人情况,出现特殊或严重情况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025-10-31 13:52:16
  • 常见于粪便中的寄生虫有哪些

    原虫类中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随粪便排出提示可能感染相关疾病且与卫生等因素相关儿童可现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粪便有滋养体或包囊包囊抵抗力强与饮污染水有关各年龄段易感儿童可现腹泻腹痛等;蠕虫类里蛔虫卵检出与接触污染土壤等有关不同年龄可感染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钩虫卵椭圆形卵内多细胞感染经幼虫钻皮肤等途径各年龄可感染可现贫血等,鞭虫卵纺锤形两端有塞状结构感染与摄入污染食物或水有关不同年龄可致肠道症状,绦虫节片或虫卵检出多因食未煮熟含幼虫肉类各年龄可感染需及时就医,血吸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一侧有小棘内含毛蚴感染经皮肤接触疫水不同年龄可引发病理改变需重视疫区防护。 一、原虫类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滋养体可随粪便排出,其形态具有特征性,滋养体内含吞噬的红细胞等,若粪便中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提示可能有阿米巴痢疾等感染,该原虫感染与卫生条件差、接触污染食物或水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滋养体或包囊可出现在粪便中,包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该原虫感染与饮用被污染的水等有关,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营养不良等情况,生活中需注意饮用水安全。 二、蠕虫类 (一)蛔虫卵 粪便中可检出蛔虫卵,包括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受精蛔虫卵呈宽椭圆形,卵壳厚,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蛔虫感染与接触被虫卵污染的土壤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蛔虫,儿童若感染蛔虫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二)钩虫卵 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内通常有4~8个细胞,钩虫感染是通过幼虫钻入皮肤等途径,各年龄段人群可感染钩虫,感染后可能出现贫血等症状,需注意避免赤足接触污染土壤。 (三)鞭虫卵 呈纺锤形,两端各有一个透明塞状结构,鞭虫感染与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鞭虫,感染后可能引起肠道症状。 (四)绦虫节片或虫卵 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可在粪便中检出其虫卵或孕节,绦虫感染多因食用未煮熟的含绦虫幼虫的肉类所致,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绦虫,感染后需及时就医诊断处理。 (五)血吸虫卵 日本血吸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壳一侧有小棘,内含毛蚴,血吸虫感染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血吸虫,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需重视疫区防护。

    2025-10-31 13:50: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