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术组委员。现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命题专家组消化组组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及环境与健康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学组常委,电子病历学组副主委。多个杂志编委。
展开-
怎样才能停止打嗝
缓解打嗝的方法有屏气法、喝水弯腰法、纸袋呼吸法、刺激咽部法、按压穴位法和惊吓法。屏气法通过改变体内气体比例干扰呼吸中枢;喝水弯腰法靠弯腰和喝水缓解;纸袋呼吸法利用调节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刺激咽部法通过刺激产生呕吐反射;按压攒竹穴和内关穴利用穴位按压;惊吓法利用突然惊吓干扰神经反射,但不同方法有适用人群限制及需注意的事项。 方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尽量坚持较长时间,然后呼出,重复几次。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尝试,但要注意有呼吸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需谨慎,避免因屏气导致不适加重。 喝水弯腰法 原理:弯腰时,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喝水能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来缓解打嗝。 方法:喝几口温开水,慢慢咽下,同时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15次,利用重力作用使胃部对膈肌产生按摩。儿童进行此方法时需有人在旁监护,防止摔倒等意外;老年人弯腰时要缓慢,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快引起头晕等不适。 纸袋呼吸法 原理:呼出的二氧化碳被纸袋收集再吸入,增加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呼吸中枢功能来止住打嗝。 方法:用一个小纸袋或塑料袋罩住口鼻,进行重复呼吸,一般呼吸几次后打嗝可停止。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功能不全的人群不适合使用此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刺激咽部法 原理:通过刺激咽部引起gag反射,干扰神经传导来终止打嗝。 方法:用干净的手指或筷子轻触咽喉部,刺激产生呕吐反射,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咽部。儿童操作时需非常轻柔,且要防止孩子咬伤手指;有咽部疾病的人群慎用,以免加重咽部损伤。 按压穴位法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方法:用拇指按压攒竹穴,适度用力,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按揉1-2分钟。不同年龄段人群按压力度不同,儿童要轻柔,老年人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局部不适。 内关穴: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方法:用拇指按压内关穴,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儿童按揉力度要小;有腕部疾病的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按压力度。 惊吓法 原理:突然的惊吓可干扰神经反射来止住打嗝。 方法:趁打嗝者不注意时轻拍其背部或大声说话惊吓,但要注意惊吓程度适中,避免对打嗝者造成过度的心理刺激。儿童和有心理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不适合使用惊吓法,以免引起心理创伤等不良后果。
2025-10-31 13:38:30 -
空腹喝酒肚子疼怎么办
空腹喝酒后肚子疼需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停止空腹喝酒,然后适当饮用温水或温糖水,进食易消化食物,观察症状严重程度,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轻度腹痛经休息可能缓解,重度腹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停止空腹喝酒 空腹时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会更强烈,所以首先要立即停止继续空腹饮酒,避免进一步加重对胃部的损伤。 二、适当饮用温水或温糖水 饮用温水:适量饮用一些温水可以稀释胃内酒精的浓度,减轻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每次可以饮用100-200毫升左右,少量多次饮用。 饮用温糖水:温糖水能够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同时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酒精的代谢,例如可以用适量的白糖溶于温开水中饮用,白糖的量可以控制在10-20克左右。 三、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选择食物种类: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馒头、面包等面食,这类食物可以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接触。如果肚子疼痛不是很剧烈,还可以适当吃一些小米粥,小米粥容易消化,并且具有养胃的作用,能够缓解胃部不适。 四、观察症状严重程度 轻度腹痛:如果腹痛较轻,通过上述简单处理后,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休息,腹痛会逐渐缓解。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让胃部得到充分的恢复时间。 重度腹痛或持续不缓解:如果腹痛较为剧烈,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腹痛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同时还伴有呕吐、呕血、黑便等情况,可能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胃黏膜损伤等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本身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空腹喝酒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一旦出现空腹喝酒肚子疼的情况,应立即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空腹喝酒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胃肠反应。老年人出现空腹喝酒肚子疼时,应更加谨慎处理,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腹部不适可能会诱发其他疾病发作。 女性:女性的生理特点使得其对酒精的代谢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空腹喝酒后肚子疼相对男性可能更需要关注。女性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症状严重应尽快就医,同时要注意自身是否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如是否处于孕期等(孕期女性绝对不能饮酒,出现这种情况更要重视并及时就医)。
2025-10-31 13:36:17 -
胃下垂有哪些症状
胃下垂可致腹胀进食后明显、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因胃排空障碍且呕吐后可暂缓解,还会有消瘦因消化吸收不良、乏力因能量获取不足,可出现便秘或腹泻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平卧时减轻。 腹胀:胃下垂患者胃肠蠕动功能可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易产生腹胀感,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能出现,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相对更易因胃肠蠕动差而腹胀加重。 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疼痛程度不一,一般进食后疼痛会加重,这是因为进食后胃体因重力作用进一步下垂,牵拉胃部韧带等结构引起疼痛,不同病史的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有过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可能因局部解剖结构改变而疼痛特点稍有不同。 恶心、呕吐:由于胃排空障碍,食物长时间滞留胃内,可引发恶心,严重时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且呕吐后症状可能暂时缓解,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儿童若有胃下垂也可能出现此类症状,需注意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恶心、呕吐相鉴别。 全身症状 消瘦:因胃下垂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患者进食量虽可能无明显减少,但营养物质吸收不良,长期可导致消瘦,不同性别患者都可能出现,女性可能因对体重关注更敏感而更早察觉消瘦变化,而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营养状况不佳,胃下垂会进一步加重消瘦情况。 乏力: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身体获取能量不足,患者常感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有别,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有胃下垂的人可能因能量供应不足而乏力更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在胃下垂影响下乏力症状相对突出。 其他表现 便秘或腹泻:胃下垂可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协调,部分患者出现便秘,粪便干结难解;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这与胃下垂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生便秘或腹泻的概率和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胃下垂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时腹泻可能更需关注补液等情况,避免脱水。 体位相关症状: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可减轻,这是因为重力因素对胃下垂的影响,比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胃下垂患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腹胀、腹痛等症状会更明显,而休息平卧后能有所缓解,不同性别患者因日常活动方式不同,体位对症状的影响表现也会有差异。
2025-10-31 13:35:21 -
消化不良腹泻怎么办
全面评估病情需问询既往消化不良腹泻发作等情况、观察腹泻等症状及脱水征象,非药物干预包括急性期进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水分摄入,生活方式上保证充足睡眠等,药物使用有止泻的蒙脱石散、调节胃肠功能的益生菌制剂,儿童腹泻需重视补液用专用补液盐且饮食精细用药严格,老年需留意基础病对病情的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并警惕并发症发生。 一、全面评估病情 1.病史问询:详细了解既往消化不良腹泻发作频次、有无胃肠道基础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等)、肝胆胰系统疾病史、内分泌代谢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以及近期饮食结构(是否进食不洁食物、过多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等)、近期用药情况(有无服用可能导致胃肠不适的药物)。 2.症状观察:密切关注腹泻次数(每日排便次数、粪便量)、大便性状(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有无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发热、呕吐、体重变化等伴随症状,同时评估脱水征象(如口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尿量减少等)。 二、非药物干预举措 1.饮食调控:急性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摄入油腻、辛辣、生冷及高纤维难消化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镇饮品、芹菜等),保证水分充足摄入,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通过适当舒缓方式缓解压力,如散步、冥想等,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三、药物使用要点(仅列药物名称) 1.止泻处理:若腹泻较明显,可选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其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及保护肠黏膜发挥作用。 2.调节胃肠功能:存在消化不良表现时,可考虑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改善胃肠功能,但需依据病情合理选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腹泻时需重视补液以防脱水,优先选用儿童专用口服补液盐;饮食调整需更精细,避免加重胃肠负担的食物,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特点,严禁擅自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 2.老年人群体:需留意基础疾病对消化不良腹泻的影响,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可能干扰病情判断与治疗,用药时需考量药物相互作用,腹泻缓解后逐步恢复均衡饮食,密切观察腹泻情况及全身状况,警惕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
2025-10-31 13:32:56 -
胃病不能吃哪些食物
高刺激性食物中的辛辣、过冷过热会刺激胃黏膜或影响胃血液循环致胃黏膜损伤风险升高,难消化食物的油炸油腻、黏性大易增加胃消化负担或致胃内滞留刺激胃黏膜,特殊饮品的咖啡浓茶、碳酸饮料会刺激胃酸分泌或致胀气等加重胃病,高糖食物的高糖食品易发酵产气或利于有害菌滋生加重胃部炎症。 一、高刺激性食物 1.1辛辣食物:辣椒、芥末、花椒等辛辣食材会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对于患有胃炎、胃溃疡的人群,易加重胃部疼痛、反酸等不适症状,相关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辛辣食物可使胃黏膜损伤风险显著升高。 1.2过冷过热食物:过冷食物(如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凉菜)会使胃血管收缩,影响胃的正常血液循环;过热食物(如滚烫的热水、热汤、刚出锅的食物)则会直接烫伤胃黏膜,引发胃黏膜炎症,临床观察发现,经常食用过冷过热食物的胃病患者,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较正常饮食者高出约30%。 二、难消化食物 2.1油炸油腻食物:炸鸡、油条、肥肉等油炸或油腻食品富含大量脂肪,难以被胃消化,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易引起腹胀、嗳气等不适,有研究显示,食用油炸油腻食物后,胃病患者胃排空时间可延长20%-30%。 2.2黏性大食物:糯米制品(如糯米糕、汤圆)属于黏性较大的食物,进入胃内后不易被消化,会在胃内形成滞留,刺激胃黏膜分泌更多胃酸,对于胃病患者可能诱发胃痛、胃胀等症状。 三、特殊饮品 3.1咖啡与浓茶:咖啡中的咖啡因以及浓茶里的茶多酚等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长期饮用会加重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病情,临床数据表明,每天饮用咖啡或浓茶超过2杯的胃病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较不饮用者更严重。 3.2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内会产生胀气感,同时其酸性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会增加患胃病的风险,相关实验发现,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的人群,胃部炎症发生率比不饮用者高约25%。 四、高糖食物 4.1高糖食品:蛋糕、糖果、含糖量高的果汁等高糖食物,在胃内易被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不适,且高糖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等有害菌滋生,可能加重胃部炎症,研究指出,长期高糖饮食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糖饮食人群高15%左右。
2025-10-31 13:3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