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
一岁宝宝拉肚子能吃鸡蛋吗
一岁宝宝拉肚子时不建议食用鸡蛋,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和消化不良,需注意饮食卫生和腹部保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一岁宝宝拉肚子时,不建议食用鸡蛋。 鸡蛋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宝宝食用后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此外,宝宝拉肚子时,肠道的消化功能会减弱,此时食用鸡蛋,也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症状加重。 如果宝宝拉肚子的症状比较轻微,可以暂时停止添加辅食,以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为主。如果宝宝拉肚子的症状比较严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以免脱水。 在宝宝拉肚子期间,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 4.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025-05-06 15:03:46 -
儿童体温如何测准确
通常情况下,儿童测量体温主要有腋下测量法、口温测量法、耳内测温法这几种方式。而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发烧现象,当发烧时,需要依据儿童体温的高低来确定是否需服用药物进行退烧治疗,这通常要借助体温计来判别。 一、腋下测量法: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需把消毒好的体温计有水银的部位放置在儿童腋下,同时将上臂紧紧压住腋窝,保持大概5分钟,该方法使用起来较为便捷且安全。 二、口温测量法:进行口温测量前,要对水银体温计进行消毒,把体温计头端放置在舌下,并紧闭口唇,维持3分钟至5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读取数值即可。 三、耳内测温法:测量时需将专用仪器深入耳内测量温度,其特点是快速、方便、准确,而且不容易产生交叉感染。 儿童测量体温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各有特点和注意事项,在儿童发烧时可根据这些方法来准确测量体温,以便合理进行退烧处理。
2025-05-06 15:02:54 -
宝宝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什么原因
宝宝病毒感染引起的拉肚子,关键在于病毒侵入肠道并破坏肠道细胞,进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一、病毒感染是儿童腹泻常见原因: 1.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等是引发儿童腹泻的常见病毒。 2.其传播途径多样,食物、水以及与病人接触等都可能导致病毒进入宝宝肠道。 二、病毒感染后的具体表现: 1.一旦病毒进入肠道破坏肠道细胞,会使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产生腹泻症状。 2.除腹泻外,还可能伴随发热、呕吐、食欲减退等其他症状。 三、应对方法: 1.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医生详细检查和确诊。 2.主要治疗方法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避免脱水,同时保持饮食清淡,避免给肠胃增加负担。 3.一般情况下,病毒性腹泻在一周左右可自愈。 总之,当宝宝出现病毒感染引起的拉肚子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清淡饮食。
2025-05-06 15:02:04 -
小宝宝嘴唇脱皮是什么原因
婴儿嘴唇脱皮的原因可能包括缺乏微量元素、过于干燥以及湿疹。具体如下: 一、缺乏微量元素:当婴儿缺乏微量元素时,会使机体黏膜的正常更新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口腔脱皮、嘴唇脱皮等情况出现,往往还会伴有全身皮肤干燥。对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给宝宝补充微量元素。 二、过于干燥:如今的家长为避免婴儿受凉,尤其在冬季,家中的空调、暖气会全部开启,导致空气中水分极少,极为干燥,进而致使婴儿嘴唇脱皮。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在室内配备一个加湿器,并定时给婴儿喂些水,如此可缓解婴儿嘴唇脱皮现象。 三、湿疹:在季节温度较高时,婴儿很容易出现湿疹,而湿疹也会引发婴儿嘴唇脱皮。在日常饮食中要积极给婴儿补充水分,同时还要寻找导致湿疹的原因,并及时规避致病因素。 总之,婴儿嘴唇脱皮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
2025-05-06 15:01:18 -
宝宝体检看什么科室
宝宝体检可挂儿童保健科。 宝宝体检可以挂儿童保健科。 原因:儿童保健科主要负责对0-6岁儿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估与指导、早期教育等。通过体检,医生可以全面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神经心理行为评估等,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干预。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宝宝,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也需要到儿童保健科进行专科随访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医院可能将儿童保健科与预防保健科、儿科等科室合并在一起。因此,在带宝宝体检前,最好先咨询医院的导诊台或拨打医院的电话,了解具体的科室信息和就诊流程。同时,家长在体检前也可以准备好宝宝的相关资料,如出生证明、预防接种本等,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宝宝的情况。
2025-05-06 14: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