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传导阻滞是不是心脏病

    传导阻滞属于心脏病范畴,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机制,对儿童、老年人群及不同性别影响各异,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无症状的部分传导阻滞定期随访,有症状或特定类型需安装起搏器,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传导阻滞的类型及相关机制 1.窦房传导阻滞 发生于窦房结产生的冲动向心房传导过程中出现阻滞。其机制可能与窦房结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有关,例如冠心病导致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窦房传导阻滞。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也较易出现窦房传导阻滞。 2.房室传导阻滞 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仍能传导至心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传导至心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所有心房冲动均不能传导至心室,导致房室分离。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多样,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部位累及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结构,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传导系统也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在儿童中,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可能是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之一。 二、传导阻滞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相关表现 1.儿童人群 先天性传导阻滞的儿童可能在出生后就出现相关症状,如心率减慢、活动耐力下降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传导阻滞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例如,长期的心率减慢可能导致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 2.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发生传导阻滞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传导阻滞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会使心输出量减少,导致重要脏器如脑、心等的供血不足。而且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传导阻滞与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3.不同性别 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不同,但在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有一定影响,但这方面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不过总体来说,传导阻滞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在男女之间没有绝对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需要综合考虑性别相关的生理特点。 三、传导阻滞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方法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传导阻滞的类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进一步捕捉到间歇性的传导阻滞情况。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传导阻滞,还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传导阻滞的具体部位和机制。例如,对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房率和心室率各自独立,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2.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有症状的传导阻滞或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例如,儿童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需要考虑起搏器的型号、参数设置等,要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安装起搏器则要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合并症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由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传导阻滞,如冠心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心肌供血等。

    2025-09-30 13:25:26
  • 女生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女生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不同年龄阶段有特点,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作息会影响血压,妊娠期和围绝经期女生血压有特殊注意事项,女生需关注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维持正常血压保障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女生血压特点 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会逐渐升高。一般学龄前儿童(3~6岁)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80~100mmHg,舒张压约为50~60mmHg;学龄儿童(7~12岁)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90~110mmHg,舒张压约为60~70mmHg。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血压也随之向成人正常范围靠近。 青春期:青春期女生的血压会进一步接近成人水平,但仍可能受到生长发育、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青春期女生收缩压可能在95~120mmHg,舒张压在65~80mmHg左右波动,这与青春期身体代谢加快、血管功能逐渐完善等因素有关。 成年期:成年女生(18岁以上)正常血压范围同一般成年人,即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等因素可能会使血压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所以成年女生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情况。 生活方式对女生血压的影响及应对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女生应减少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而富含钾、钙、镁的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例如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香蕉、橙子等)、低脂乳制品等。如果女生长期饮食不健康,如高盐、高脂、高糖,就容易使血压偏离正常范围,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遵循健康的膳食模式,有助于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女生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不足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坚持运动可以帮助女生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对血压的稳定有积极作用。如果女生长期缺乏运动,体重超标,就可能使血压升高,通过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心血管状况,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血压波动。女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睡眠7~9小时。睡眠质量差会干扰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奏,影响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睡眠,有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 特殊人群女生血压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生:妊娠期女生的血压变化有其特殊性。在妊娠早期,血压可能会轻度下降,妊娠中晚期血压可能会逐渐升高,但一般仍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如果妊娠期女生出现血压异常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需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可能会对母婴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等。妊娠期女生需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同时注意休息,采取左侧卧位等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的体位,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围绝经期女生:围绝经期女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血压也可能出现波动。此阶段女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围绝经期女生要更加注重血压监测,除了定期测量血压外,还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因为情绪紧张等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围绝经期女生也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血压稳定,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总之,女生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了解正常血压范围,并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措施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09-30 13:24:52
  • 冠心病心衰的症状

    冠心病心衰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呼吸困难(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乏力疲倦、体液潴留相关症状(水肿、胃肠道淤血症状)及其他症状(咳嗽咳痰、心悸等),各年龄段、性别患者均可出现,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生活方式、合并症等。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 这是冠心病心衰较早出现的症状。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冠心病心衰患者都可能出现,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患病率增加,心衰发生时劳力性呼吸困难更易出现。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当进行体力活动时,如快走、爬楼梯等,心脏功能不能满足机体需求,肺部淤血加重,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对上升,发生心衰时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更易被察觉。 2.端坐呼吸 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膈肌上抬,影响肺部通气。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更容易出现端坐呼吸。对于有长期冠心病病史且心功能较差的患者,端坐呼吸是较为典型的心衰表现。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年龄较大的冠心病心衰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二)乏力、疲倦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冠心病心衰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年龄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储备差,更容易出现乏力、疲倦症状。例如,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可能在日常简单活动,如穿衣、洗漱后就感到极度疲倦,这是因为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为全身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应。 (三)体液潴留相关症状 1.水肿 可表现为下肢水肿,尤其是踝部、小腿部位,下午明显,晨起减轻。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向上蔓延至大腿、腹部等。钠水潴留是导致水肿的主要原因,心脏功能不全时,肾脏灌注不足,排钠排水减少。对于有冠心病心衰的患者,若合并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水肿会更明显。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水肿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龄较大的患者,肾功能相对减退,更容易出现钠水潴留导致的水肿。 2.胃肠道淤血症状 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冠心病心衰患者,尤其是右心衰竭时,胃肠道淤血更为明显。在生活方式上,若患者本身有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等,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使这些症状更突出。年龄较大的患者胃肠功能本身较弱,发生心衰时胃肠道淤血引起的症状可能更严重。 (四)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 咳嗽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合并肺部感染时,痰可呈脓性。这是由于肺淤血刺激呼吸道引起。冠心病心衰患者,尤其是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容易导致咳嗽、咳痰。在季节变化时,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更容易诱发咳嗽、咳痰加重。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冠心病心衰患者,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症状。 2.心悸 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这可能与心律失常等心脏功能紊乱有关。冠心病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从而引起心悸症状。在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心悸症状可能更明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冠心病心衰患者,都可能出现心悸,只是个体感受程度有所不同。

    2025-09-30 13:23:21
  • 心血管科治什么病

    心脏及血管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有多种症状及诊治方式,不同人群风险不同)、心律失常(心脏冲动异常,有多种类型及症状,通过心电图等确诊,有多种治疗方法,不同人群易患因素不同);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分原发和继发,有多种症状及诊治方式,不同年龄人群特点不同,多种生活方式或病史人群易患)、外周动脉疾病(除冠脑动脉外动脉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相应表现及诊治方式,多种病史人群易患且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还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相关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确诊,有不同治疗方式,儿童时期为主发病阶段,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及家族史人群子代患病风险高。 一、心脏疾病相关 1.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等。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方面有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不同,有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对于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也属于心血管科范畴,如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等,可能出现心悸、气喘等表现。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年龄因素会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律失常,女性在围绝经期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能会有变化,有心脏基础疾病或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患心律失常。 二、血管疾病相关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也可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需要通过多次血压测量等明确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药物治疗(如利尿剂、ACEI类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高血压特点不同,老年人高血压常伴有脉压差大等特点,女性在孕期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有家族遗传史、高盐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易患高血压。 2.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主要是指发生在除冠状动脉和脑动脉以外的动脉的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表现为下肢怕冷、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休息后可缓解)等。通过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可诊断,治疗有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药物等)、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手术治疗等。年龄较大、有吸烟史、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易患外周动脉疾病,男性相对女性患病风险可能存在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相关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心悸、气喘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根据病情不同有观察等待(小型缺损有自愈可能时)、介入治疗(如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等)、手术治疗等。儿童时期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阶段,女性在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人群子代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025-09-30 13:23:02
  • 血压降下来了还是头晕怎么回事

    血压降下来了仍头晕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血压波动相关因素,如血压下降幅度过快、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其他疾病因素,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耳部疾病(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颈椎病;全身系统疾病因素,如贫血、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血压波动相关因素 血压下降幅度过快:部分患者血压原本较高,快速降压时,身体还未适应,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例如,一些高血压急症患者,在快速降压过程中,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未及时跟上,就可能导致脑供血相对不足而头晕。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差、自主调节能力弱,更易因血压骤降出现这种情况。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正常人体血压有昼夜节律,如杓型血压,表现为白天高、夜间低。若降压药物使用不当,破坏了这种正常节律,也可能在血压已降的情况下出现头晕。比如夜间血压降得过低,导致晨起后头晕。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夜间血压调节能力更易出现紊乱。 二、其他疾病因素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即使血压已降,既往存在脑梗死的患者,可能因脑部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尚未完全建立,脑部供血仍受影响而头晕。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是脑梗死的高发人群,这类患者血压控制后仍头晕需警惕脑梗死复发或病情变化。 脑出血后遗症:曾有脑出血的患者,病灶部位可能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即使血压已控制,也可能因局部脑组织受损出现头晕症状。年龄较大的脑出血患者恢复过程中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耳部疾病: 梅尼埃病: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可导致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其发病与血压无直接关联,但血压降下来后仍可能因耳部病变本身出现头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但老年人也有患病可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头部位置变动时诱发短暂眩晕,血压正常时也可发病,血压降下来后仍可能因耳石移位等耳部因素出现头晕。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 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影响脑部供血,血压降下来后仍可能因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易患颈椎病,中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全身系统疾病因素 贫血:无论年龄大小,若存在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部供氧不足,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能头晕。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情况。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相对更易出现贫血,老年人也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贫血。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血压调节及脑部供血,即使血压已降仍可能头晕。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中老年患者居多。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可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与血压无直接关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女性相对更常见。 四、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或抑郁的人群,即使血压已控制,也可能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头晕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生,现代社会中青年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更易出现此类情况,老年人也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情绪问题导致头晕。 当出现血压降下来了仍头晕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更好了解血压波动)、头颅CT或MRI、颈部血管超声、耳部检查、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2025-09-30 13:22: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