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经常跑步可以降低心率吗

    经常跑步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心率,不同人群降低心率情况有差异,年轻人适应空间大降幅可能更明显,中年人能维持心脏功能减缓心率增快趋势,老年人需选温和方式且要注意身体检查;同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用最大心率法控制在60%-80%)、频率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人群需遵医嘱,总之要合理跑步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心率促进心血管健康。 一、经常跑步对心率的影响机制 经常跑步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心率。从心血管系统适应的角度来看,长期跑步训练会使心肌变得更强壮,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每次心脏跳动能够泵出更多的血液,这样心脏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跳动来满足身体的血液供应需求,从而使静息心率降低。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跑步的人群相比不运动的人群,静息心率平均可降低5-10次/分钟。 二、不同人群经常跑步降低心率的情况差异 年轻人:年轻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经常跑步时,心率降低的反应可能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心血管系统有较大的适应和改善空间,随着跑步训练的持续,心脏的重塑等适应性变化会比较显著,静息心率降低的幅度可能相对更大。比如一些经常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年轻运动员,静息心率可能会低于60次/分钟,且身体依然能够良好地适应日常活动和运动负荷。 中年人:中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系统开始出现一些自然的退变,但经常跑步仍然可以起到降低心率的作用。通过规律跑步,能够帮助维持心脏的功能,减缓心率增快的趋势。一般来说,中年人群坚持跑步数月后,静息心率可逐渐下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经常跑步也有助于降低心率,但需要注意跑步的强度和方式。老年人应选择相对温和的跑步方式,如慢跑等。适当跑步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使心脏的储备功能提高,进而降低静息心率。不过,老年人在跑步前最好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心脏等器官的功能状况,以确保跑步的安全性。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通过长期适度跑步,静息心率可降低约3-8次/分钟,同时还能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等。 三、经常跑步降低心率的注意事项 运动强度:跑步的强度要适中,一般可以通过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可以采用最大心率法来确定合适的运动强度,最大心率大约等于220减去年龄,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较为适宜。如果运动强度过大,可能会对心脏造成过度负担,反而不利于心率的降低,甚至可能引发心血管事件。 运动频率:每周坚持3-5次跑步比较合适,每次跑步的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从开始的20-30分钟逐渐增加到30-60分钟。但要注意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受伤。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跑步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患者,在考虑通过跑步降低心率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恰当的跑步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过度跑步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总之,经常跑步对于降低心率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进行跑步运动,以达到安全且有效地降低心率、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目的。

    2025-10-09 13:35:21
  • 心肌炎查血看哪些项目

    心肌炎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可反映炎症反应,心肌酶谱及同工酶、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体现心肌损伤情况,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改变,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心肌炎患者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能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若白细胞明显升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大幅增高,提示可能合并有细菌感染等情况,需进一步鉴别。例如,一些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正常或略低,而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会升高。 二、心肌酶谱及同工酶 1.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心肌特异性的同工酶,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损,CK-MB会升高,其升高程度常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正常情况下,血清中CK-MB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坏死时,CK-MB释放入血,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到高峰,1-2周恢复正常。 2.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LDH-1):LDH及其同工酶在心肌炎时也会升高,其中LDH-1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相对较高。LDH一般在发病后8-18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到高峰,1-2周恢复正常。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 1.心肌肌钙蛋白(cTn):包括cTnT和cTnI,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心肌细胞受损时,cTn会释放入血,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cTnT或cTnI在发病后3-6小时即可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对于判断心肌炎患者是否存在心肌坏死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病毒性心肌炎中,cTn的升高往往提示心肌有明显损伤。 四、病原学检查 1.病毒学相关检查: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例如,采集患者血液、粪便或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若能检测到相关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是何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常与心肌炎相关,通过病毒抗体检测,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病毒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也可辅助诊断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 五、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可能有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这些改变有助于提示心肌存在缺血或损伤情况,但心电图改变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心律失常的类型可能更复杂一些。 六、超声心动图 1.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室壁运动情况以及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超声心动图可能显示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室扩大、心包积液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和局部心肌的运动状态,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帮助。例如,若发现心室扩大且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提示心肌损伤较严重,心功能受损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在超声心动图上的表现也有一定特点,儿童心脏相对较小,超声观察时需要注意测量指标的准确性。

    2025-10-09 13:34:50
  • 血压左右胳膊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左右胳膊血压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血管解剖差异及血流动力学影响,一般差异在5-10mmHg左右,不影响健康;病理性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者,血压差异超20mmHg伴头晕等)、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炎症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血压差异大伴全身症状)、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老年人、男性多见,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致患侧血压低伴头晕等),发现血压差异大或伴不适需复测并及时就医检查,生理性差异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需针对疾病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1.血管解剖差异:人体双侧上肢的血管解剖存在一定差异,右侧锁骨下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而左侧锁骨下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后还需经过主动脉弓的分支血管等,这种解剖结构上的不同可能导致左右胳膊血压略有不同,一般差异在5-10mmHg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影响健康,常见于各年龄、各性别人群,生活方式正常者多出现此情况。 2.血流动力学影响:日常生活中双侧上肢活动频率和程度可能有细微差别,比如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右手活动相对较多,可能使右侧上肢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与左侧有微小不同,从而造成血压略有差异,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都可能存在。 二、病理性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生,好发于男性及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影响血管的顺应性,若双侧上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同,就会导致左右胳膊血压差异增大。例如,有长期吸烟史的50岁男性,双侧上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能不一致,进而出现血压明显不同的情况。 表现:血压差异可能超过20mmHg,同时可能伴有头晕、胸痛等症状,年龄越大、有相关高危因素者更易出现。 2.多发性大动脉炎: 发病机制:多见于年轻女性,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炎症会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若累及双侧上肢动脉的程度不同,就会引起左右胳膊血压明显不同。比如25岁女性,患多发性大动脉炎时,可能出现一侧上肢动脉狭窄严重,另一侧相对较轻,从而导致双侧血压差异显著。 表现:血压差异较大,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年轻女性更易罹患。 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导致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近心端狭窄或闭塞,患侧椎动脉血流逆流,供应患侧上肢的血流减少,从而引起左右胳膊血压不同。常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见。例如60岁男性,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可能发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双侧上肢血压差异。 表现:患侧上肢血压明显低于健侧,可伴有头晕、上肢无力等症状,中老年人、男性且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者易出现。 当发现左右胳膊血压不一样时,首先要复测血压,排除测量误差等因素。如果差异较大或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管超声、动脉造影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差异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则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2025-10-09 13:33:17
  • 脉搏就是心率吗

    脉搏与心率一般情况下相等,心房颤动时会出现脉搏短绌;测量脉搏常用桡动脉等部位,测量心率可通过触摸脉搏或心电图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脉搏和心率,儿童心率脉搏比成人快,成年女性心率稍快于男性,运动等使心率脉搏加快,不良生活方式及心脏、甲状腺等疾病会致其异常。 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的一致性 在健康成年人静息状态下,心率和脉搏通常是一致的。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相应的脉搏次数也在这个范围。这是因为心脏每次收缩产生的压力波通过动脉传导,从而形成脉搏。例如,一项对健康人群的大规模研究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心率和脉搏在静息时是同步且数值相近的。 特殊情况-心房颤动时脉搏短绌 当发生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收缩不规则。此时,心脏射出的血量差异较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产生有效的动脉搏动,导致脉搏次数少于心率。例如,临床观察发现,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心率和脉搏监测时,会出现脉搏次数明显低于心率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因为老年人心脏功能可能出现退变,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脉搏和心率的测量方法 脉搏测量:常用的部位是桡动脉,测量时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放在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计数1分钟的搏动次数。对于儿童,也可以选择颈动脉等部位测量脉搏。儿童测量脉搏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因为儿童的动脉较细,过于用力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心率测量:可以通过触摸脉搏得到,也可以通过心电图等专业检查设备精确测量。心电图是诊断心率异常等心脏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准确记录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以及心律是否规整等情况。 影响脉搏和心率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心率和脉搏通常比成年人快。新生儿的心率可以达到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到青少年时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范围。老年人的心率和脉搏相对较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减退,心脏的收缩力下降等原因。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率研究表明,新生儿心率明显高于老年人。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心率比成年男性稍快,但差异通常不大。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对心率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运动时,心率和脉搏会加快,因为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身体需求。比如,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可能会增加到100-150次/分钟,脉搏次数也相应增加。而休息、睡眠时,心率和脉搏会减慢。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心率和脉搏,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可能使心率反射性加快;过量饮酒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心率和脉搏。 病史因素: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率和脉搏可能会出现异常。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可能会加快,脉搏也会相应变化。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代谢加快,心率和脉搏都会增快;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相反,心率和脉搏会减慢。

    2025-10-09 13:32:47
  • 心脏神经管能症有什么症状

    心脏神经管能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全身的失眠、多梦、焦虑等,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青壮年多见,长期熬夜等特定生活方式及有特定病史人群患病风险高。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种情况可在安静或活动后出现,尤其在情绪紧张、焦虑时更为明显。例如,有研究发现,约70%-80%的心脏神经管能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其发生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有关。 胸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心前区刺痛、隐痛或闷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可数小时甚至数天。疼痛与体力活动关系不大,多数在休息时发生,且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往往无效。比如,部分患者会描述胸痛为类似针刺样的感觉,位置可在左胸部乳房下等区域。 呼吸困难:患者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常需要深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可伴有叹息样呼吸。有的患者会在长时间伏案工作、精神紧张时发作,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影响了呼吸中枢的调节。 全身症状:还可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失眠、多梦、焦虑、多汗、手抖、头晕、乏力等。其中焦虑情绪较为常见,患者往往长期处于紧张、担忧的状态,而焦虑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有调查显示,心脏神经管能症患者中约60%-7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病情的发展。 不同人群的特点: 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患心脏神经管能症,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情绪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脏神经管能症相关症状。比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常出现心悸、潮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其中部分症状与心脏神经管能症相似。 不同年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较为多见。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发心脏神经管能症。而老年人也可能因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心理适应问题等出现相关症状。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退休后突然面临生活角色转变,心理上不适应,进而出现心慌、胸闷等心脏神经管能症表现。 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吸烟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患心脏神经管能症的风险较高。比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自主神经的正常节律;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减弱;过度吸烟饮酒会刺激心血管系统,干扰自主神经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容易引发心脏神经管能症。 有病史人群: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但病情控制不佳,或曾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人群,患心脏神经管能症的可能性增加。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心脏神经管能症相关症状;有过重大心理创伤,如亲人离世、严重交通事故等经历的人,心理应激反应强烈,也更容易出现心脏神经管能症的表现。

    2025-10-09 13:32: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