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高血压献血有好处吗

    高血压患者献血存在风险且无明确益处,血压未有效控制、有相关并发症或处于特殊时期等情况的高血压患者禁忌献血,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保障患者健康,坚决避免高血压患者献血。 一、高血压患者献血的风险情况 高血压患者献血存在一定风险。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内压力较高,献血时,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根据相关医学研究,高血压患者献血时,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因为献血会使血容量短暂下降,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身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血压升高,对于本身血压控制不佳或血压波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是非常危险的。 二、高血压患者献血的益处情况 从医学角度来看,高血压患者献血并没有明确的益处。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为了补充临床用血需求,但对于高血压患者,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不允许通过献血来获取所谓的“好处”。而且,高血压患者献血带来的风险远超过可能存在的微小益处。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献血能够改善自身的高血压病情或者带来其他有益的健康效应。 三、高血压患者的献血禁忌情况 1.血压控制方面: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绝对不能献血。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需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并且血压波动较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后考虑是否可以献血,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为即使血压看似控制良好,献血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仍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引发严重后果。 2.病史及健康状况方面:有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如已经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是严禁献血的。例如,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身体的整体状况已经不允许进行献血这种可能加重病情的操作。同时,对于那些有高血压家族史且自身血压不稳定、经常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的患者,也不适合献血,因为他们在献血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高。 四、特殊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特别提示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血压调节能力更差,献血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更大,这类患者应坚决避免献血。而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在未明确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前,也不能献血;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在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时同样不能献血。女性高血压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献血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也应避免献血。在考虑高血压患者是否能献血时,一定要综合其年龄、性别、血压控制情况、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为首要原则。

    2025-10-09 12:25:33
  • 心率过缓有什么危害

    心率过缓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包括引发脑供血不足致头晕等症状及增加脑梗死风险;导致心脏本身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问题;引起全身器官灌注不足,如肾脏灌注不足致尿量减少等、消化系统灌注不足致消化不良等;对特殊人群也有特殊危害,儿童患者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加重基础疾病病情及增加不适几率。 一、脑供血不足相关危害 心率过缓会使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长期脑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例如,研究表明,心率低于50次/分钟的患者,较易出现脑部缺血相关的不适表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对于老年人而言,本身脑血管弹性就有所下降,心率过缓会进一步加重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增加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二、心脏本身功能相关危害 1.心功能不全 心率过缓时,心脏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过度,但收缩期泵血减少,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逐渐减退,发展为心功能不全。临床数据显示,部分心率过缓患者会出现活动后气短、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耐力。 2.心律失常 心率过缓可能引发其他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房室传导阻滞会使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有研究发现,心率过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合并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增加了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三、全身器官灌注不足相关危害 1.肾脏灌注不足 心率过缓使肾脏血液灌注减少,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可能导致尿量减少、肾功能受损。慢性的肾脏灌注不足还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影响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进一步加重身体的紊乱状态。 2.消化系统灌注不足 胃肠道血液供应也会因心率过缓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的消化系统灌注不足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营养不良等情况,尤其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会使病情恢复更困难。 四、特殊人群的特殊危害 1.儿童患者 儿童心率过缓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心脏泵血不足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营养供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率过缓带来的全身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身体各系统发育迟缓,需要密切关注心率情况,及时干预。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率过缓会使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加重。例如,冠心病患者心率过缓时,心肌供血进一步减少,易诱发心绞痛发作,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同时,老年患者对心率过缓的耐受性较差,出现不适症状的几率更高,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和处理心率过缓问题。

    2025-10-09 12:23:24
  • 失眠心脏难受怎么办

    失眠心脏难受可能由心理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起,心理因素可通过放松训练缓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肥胖者需控重运动或用呼吸机,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积极治基础病且改善失眠,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问诊并做相关检查,不同人群需针对性评估。 一、明确失眠心脏难受的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心理因素相关情况及处理 1.原因分析:长期失眠可能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进而引发心脏难受。例如,焦虑状态下体内会分泌过多肾上腺素等激素,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供血。对于有心理因素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可能因情绪更容易受影响,男性也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出现类似情况。 处理方式:可通过放松训练来缓解,如深呼吸放松法,每天找安静舒适的地方,坐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缓缓呼气,每次练习10-15分钟,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情绪,减轻失眠及心脏难受症状。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情况及处理 1.原因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影响心脏。这种情况在肥胖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肥胖者相对更易罹患,女性也有一定比例患病。 处理方式:肥胖者需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和适当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来减轻体重,必要时可就医评估是否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设备改善睡眠呼吸暂停情况,从而缓解失眠和心脏难受。 (三)心血管疾病相关情况及处理 1.原因分析: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失眠可能诱发心脏不适加重。例如冠心病患者,失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引发心绞痛等心脏难受症状。不同年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基础心血管疾病。 处理方式:首先应积极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患者需遵循冠心病的规范治疗方案。同时,针对失眠,可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改善睡眠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即使失眠也不要大幅改变作息时间。 二、及时就医评估 1.当出现失眠心脏难受情况时,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失眠的持续时间、心脏难受的具体表现(如是胸闷、胸痛还是心悸等)、既往病史等。还可能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心脏情况,以及多导睡眠监测等评估睡眠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细致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儿童若出现类似情况需高度重视并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等疾病相关睡眠影响因素。

    2025-10-09 12:23:05
  • 什么是早搏出现早搏就意味着患上心脏病了吗

    早搏是过早搏动,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出现早搏不一定患心脏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由诱因致,去除诱因可缓解,病理性多提示心脏潜在病变但也有特殊情况,儿童、老年人、女性出现早搏情况各有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检查判断是否有心脏疾病。 房性早搏 起源于心房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一般正常。 房室交界性早搏 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其前或后可伴有逆行P波,P-R间期小于0.12秒。 室性早搏 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出现早搏就意味着患上心脏病了吗 出现早搏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上了心脏病。 生理性早搏 很多健康人都会出现早搏,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紧张的人,当精神压力缓解后,早搏可能就会减少或消失;过度疲劳的人经过休息调整,早搏也可能不再出现;过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后出现的早搏,在停止饮用相关饮品后,早搏情况也可能改善。这种生理性的早搏一般对心脏功能影响不大,通过去除诱因通常就能缓解。 病理性早搏 虽然大部分病理性因素会引起早搏,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在一些严重的心脏疾病早期,可能首先表现为早搏,但也有少部分情况,早搏可能是某些非常轻微的心脏病变引起,或者是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心脏导致的早搏,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当存在病理性早搏时,往往提示心脏可能有潜在的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是否有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会出现室性早搏;心肌病患者也常常伴有各种类型的早搏。所以当发现早搏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症状表现等,进一步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如果动态心电图显示早搏数量很多,或者伴有胸闷、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那么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需要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对于儿童来说,也可能出现早搏,儿童出现早搏可能与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早搏,控制感染后早搏可能会消失;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早搏,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老年人出现早搏,要更加警惕心脏疾病的可能,因为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一些轻微的心脏病变也可能更容易表现为早搏。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导致早搏的发生,这时候需要综合评估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因素。

    2025-10-09 12:22:13
  • 血脂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血脂稠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上高脂、高糖饮食会增加风险;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吸烟酗酒易致血脂稠;年龄方面中老年更易发生,绝经后女性血脂稠发生率上升;疾病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肾疾病等会引发血脂异常。 一、饮食因素 1.高脂饮食:长期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酸会促使肝脏合成更多的胆固醇,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血脂稠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高脂肪肉类的人群,其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往往高于正常饮食人群。 2.高糖饮食:过量摄入糖类食物,会使体内血糖升高,进而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同时,高糖饮食还可能影响脂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等,导致血脂异常。比如,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人群,发生血脂稠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体内脂肪消耗减少,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尤其是久坐的工作人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更易出现血脂稠的情况。研究发现,每周运动时间不足150分钟的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2.吸烟酗酒: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质代谢。而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影响脂蛋白的代谢,导致血脂升高。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从而增加血脂稠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者,甘油三酯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脏对脂质的代谢能力下降,身体的活动量减少,脂肪更容易堆积,所以中老年人发生血脂稠的几率相对较高。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脂水平相对较为正常,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代谢失衡,血脂稠的发生率会明显上升,接近男性的水平。 四、疾病因素 1.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脂代谢,使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质代谢减慢,从而引起血脂升高。 2.肝肾疾病:肝脏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当患有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时,会影响脂蛋白的合成、代谢和转运,导致血脂异常。肾脏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影响脂质的排泄等,也容易出现血脂稠的情况。例如,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出现血脂升高的现象。

    2025-10-09 12:21: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