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心脏复苏怎么做
心肺复苏操作包括判断环境与患者情况,胸外心脏按压(确定位置、频率、深度等)、开放气道(清除异物、仰头抬颌)、人工呼吸(口对口及按压通气比例),且婴儿、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判断环境与患者情况 1.环境评估: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如远离带电设备、避免在潮湿地面等危险区域进行操作,保障施救者和患者的安全。 2.判断患者反应: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你怎么了”,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可通过看(胸部是否起伏)、听(有无呼吸声)、感觉(面部是否有气流)来判断,一般在10秒内完成判断。 二、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位置:将患者仰卧于坚硬平面上,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2.按压频率:按压频率至少为100-120次/分钟。 3.按压深度: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儿童(1-8岁)按压深度约为5厘米,婴儿(1岁以下)按压深度约为4厘米。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 三、开放气道 1.清除异物:如果患者口中有异物,如呕吐物等,可采用海姆立克法清除异物,对于婴儿是拍背和按压胸部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儿童和成人是腹部冲击法。 2.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使气道打开。 四、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呼吸,用放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用嘴严密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然后松开鼻孔,等待胸廓回弹后再进行下一次吹气,每次人工呼吸后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用两手指尖按压,按压深度和频率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力过大造成损伤,同时要更加迅速地判断环境和患者情况,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2.儿童: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胸廓等结构更脆弱,按压深度和力度要适当调整,在开放气道时头部后仰程度要比成人轻一些,避免过度后仰导致气道损伤,并且要及时呼叫急救人员,因为儿童心肺复苏后恢复的可能性和成人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疗人员进一步处理。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胸外心脏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等情况,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基础疾病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本身有冠心病等,心肺复苏可能会诱发相关症状,但仍需积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2025-10-09 12:20:34 -
什么是心肌酶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一类酶统称包括肌酸激酶等,各酶有不同来源,肌酸激酶等心肌损伤时各有变化及意义,儿童和老年人心肌酶有不同特点,心肌酶升高不唯见于心肌梗死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 一、心肌酶的定义及组成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一类酶的统称,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 二、主要心肌酶的具体介绍 (一)肌酸激酶(CK) 来源: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 心肌损伤时的变化及意义: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血清中CK活性升高。其同工酶CK-MB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特异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对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正常参考值方面,男性一般为50~310U/L,女性为40~200U/L。 (二)乳酸脱氢酶(LDH) 来源: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肾脏等含量较为丰富。 心肌损伤时的变化及意义:心肌梗死发病后8~18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正常参考值为109~245U/L。需注意,其特异性相对较低,其他如肝脏疾病、贫血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来源: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 心肌损伤时的变化及意义:心肌梗死发病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恢复正常。正常参考值为8~40U/L。其特异性不如CK-MB,其他如肝脏疾病等也可引起其水平变化。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 (一)儿童 儿童的心肌酶正常参考值与成人略有差异,且儿童心肌酶变化受生长发育影响。例如,儿童的CK-MB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特点,临床需结合儿童具体年龄阶段综合判断心肌酶水平是否异常,若出现异常需更谨慎排查病因,因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心肌酶的代谢等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心肌梗死等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生时,心肌酶的升高时间、幅度等可能有一定特点,但总体仍需依据心肌酶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综合诊断,同时需关注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心肌酶检测结果的影响。 四、心肌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升高并非仅见于心肌梗死,还可能见于心肌炎、骨骼肌疾病(如剧烈运动后)、肝脏疾病等情况。因此,心肌酶检测结果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悸等)、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分析,以明确具体病因,不能仅凭心肌酶升高就确诊心肌梗死等疾病。
2025-10-09 12:18:16 -
心脏杂音越响病情越严重吗
心脏杂音响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非绝对,其分6级,有生理性杂音响度轻但病情不严重等情况,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心脏杂音响度与病情关系需综合多因素判断,不能仅依杂音响度定病情严重程度,要结合病史等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一、心脏杂音响度的分级 心脏杂音一般分为6级,1级杂音很轻,需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发现;2级杂音较易听到,但声音不大;3级杂音较响亮;4级杂音响亮且伴有震颤;5级杂音很响亮,即使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也能听到;6级杂音极响亮,即使听诊器胸件离胸壁有一定距离也能听到。 二、响度与病情的复杂关联 1.可能病情不严重的情况:某些生理性杂音通常响度较轻,多为1-2级,常见于青少年,一般是由于血流速度较快等生理性因素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病情不严重。例如,健康儿童或青少年在运动后、发热时可能出现轻度的心脏杂音,这种情况下虽然杂音有一定响度,但病情并不严重。 2.可能病情严重的情况:然而,一些严重的心脏病变也可能表现为中等响度甚至较响的杂音。比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可产生较响亮的杂音,但它是由于瓣膜严重狭窄,血流通过受阻,导致左心室射血时产生明显湍流而引起,病情较为严重。再如,室间隔缺损较大时,也会产生较响亮的杂音,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 三、不同人群的差异 1.儿童:儿童时期心脏杂音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生理性杂音相对较多见,若为轻-中度响度的生理性杂音,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如果儿童出现较响亮的杂音,同时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活动后气促等表现,则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因为儿童时期心脏结构和功能还在发育中,器质性病变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2.成年人:成年人出现较响的心脏杂音,需综合考虑病史等因素。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成年人,若心脏杂音响度增加,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如瓣膜病变加重等。而没有基础病史的成年人出现较响杂音,也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3.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杂音可能与退行性变等有关,如主动脉瓣钙化等导致的杂音,其响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等,因为老年人的心脏病变可能较为复杂,不能仅依据杂音响度来判断病情,还需考虑心脏结构、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总之,心脏杂音的响度只是评估病情的一个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心脏杂音越响病情就越严重,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其他临床表现以及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如心脏超声等,来综合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5-10-09 12:17:09 -
窦性心动过缓有什么禁忌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变化;药物使用上要避免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儿童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要避免过度体力消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睡眠、谨慎用药并用药前咨询医生。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禁忌 (一)避免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心率,但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而言,过量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一般来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避免进行如快跑、高强度竞技体育等剧烈运动。例如,长时间的马拉松比赛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是不适合的,因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大幅增加,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供血,但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心脏本身的心率基础较低,难以满足剧烈运动时的需求,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二)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 突然的体位变化,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可能会导致血压短暂下降,引发头晕等不适,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心脑供血不足的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在体位变化时出现问题,所以要特别注意缓慢改变体位,比如从卧位起身时,应先坐一会儿,适应后再慢慢站起;从蹲位站起时也是如此。 二、药物使用方面的禁忌 (一)避免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 一些药物会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进一步减慢心率,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中的普萘洛尔等,它们通过阻断β受体来减慢心率,对于已经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使心率过低,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现严重的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的禁忌 (一)儿童窦性心动过缓患者 儿童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功能还在不断完善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率且不明确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药物。同时,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因为儿童的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过度体力消耗可能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儿童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不应参与超出其体能的体育活动,如超过其年龄适应能力的长跑等。 (二)老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 老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在生活中更要严格注意上述禁忌。在生活方式上,除了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变化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节律。在药物使用上,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更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减慢心率的药物,并且在用药前要咨询医生,告知医生自己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让医生权衡药物的利弊。
2025-10-09 12:15:35 -
心肌梗死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心肌梗死通过症状表现、心电图改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来判断,典型症状为突发持久胸骨后等压榨性疼痛伴多种伴随症状,心电图有特征性及动态演变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肌钙蛋白有特定升高时间等,综合这些判断,怀疑时需立即就医救治。 一、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容易被忽视。对于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由于痛觉神经不敏感,可能症状不典型,更需警惕。 2.伴随症状: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濒死感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 二、心电图改变 1.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面向梗死区域的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同时伴有T波倒置、病理性Q波形成。不同导联的ST段抬高改变对应不同的心肌梗死部位,如V1-V3导联ST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等。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一般无病理性Q波形成。 2.动态演变: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会有动态变化过程。在超急性期可表现为高尖T波;急性期ST段逐渐抬高或压低,T波由倒置逐渐加深等;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逐渐变浅;恢复期T波可恢复正常或遗留永久性倒置等。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心肌特异性的酶学指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 2.肌钙蛋白(cTn):包括cTnT和cTnI,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cTn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6小时开始升高,cTnT持续10-14天,cTnI持续7-10天。cTn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即使是不典型症状的患者,只要cTn升高且有相应的心电图改变,即可考虑心肌梗死。对于老年患者,其代谢特点可能影响标志物的升高时间,但一旦升高仍有重要诊断意义。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代谢等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一定差异,但cTn等指标仍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 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梗死。一旦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救治。
2025-10-09 12: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