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嘉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血管彩超要做多久

    心血管彩超检查所需时间一般10-30分钟,受检查内容复杂程度、患者自身情况(年龄、体型、病史)影响,儿童需家长安抚配合,老年患者要告知病史及配合体位,肥胖患者要如实告知体重并配合检查。 检查内容复杂程度:如果只是进行常规的心脏结构和基本功能的检查,比如观察心脏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瓣膜的形态和运动等,时间相对较短,可能10-15分钟就能完成。但如果需要评估更复杂的情况,例如心脏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详细情况,像测量心脏各瓣膜的血流速度、观察冠状动脉的血流等,检查时间就会相应延长,可能需要20-30分钟甚至更久。 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儿童的心脏结构相对成人可能更难清晰显示,尤其是婴幼儿,可能需要患儿配合度更高,检查时间可能会比成人稍长一些,大概在15-25分钟左右。而老年患者如果存在胸廓畸形、肺部疾病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超声图像的获取,也会导致检查时间延长。 体型:肥胖患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厚,超声波的穿透会受到影响,需要更多时间来调整探头位置以获取清晰的图像,检查时间可能会延长至20-30分钟。而体型较瘦的患者,超声图像获取相对容易,检查时间可能较短。 病史:如果患者有复杂的心血管病史,比如曾经做过心脏手术,心脏结构发生了改变,那么在检查时需要更仔细地观察各个结构的情况,以明确术后的恢复等情况,这也会使检查时间延长。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详细观察人工瓣膜的情况,检查时间可能会在20分钟以上。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儿童:家长要在检查前安抚好儿童情绪,尽量让儿童配合检查,避免因儿童哭闹不配合导致检查时间延长或者图像不清。因为儿童不配合时可能需要多次调整探头位置或者等待儿童安静下来再进行检查。 老年患者: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的胸廓情况、肺部疾病等病史,以便医生提前做好准备,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探头位置。检查过程中要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合适的体位,配合医生检查。 肥胖患者: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但检查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体重等情况,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患者要尽量放松,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2025-10-09 11:15:51
  • 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有什么区别

    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一种疾病,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使冠脉某支阻塞致心肌缺血坏死,不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不同;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胸骨后痛等,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不同人群心电图基线等有差异)和血液生化检查(不同人群生化指标范围等有差异),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会升高。 冠状动脉阻塞: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从而使冠状动脉的某一支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使得相应的心肌区域血流中断,引发心肌缺血坏死。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不同,例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发生且进展更快,更易出现冠状动脉阻塞事件。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都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不同年龄段人群可能症状表现略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女性患者也可能有不同于男性的不典型症状表现。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发病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等特征性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电图正常基线有差异,比如老年人的心电图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非特异性改变,在诊断时需要综合判断;男性和女性在心电图表现上也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心电图基础情况不同,对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等综合分析。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会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基础生化指标范围有差异,比如儿童的生化指标与成人不同;男性和女性的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也有性别差异;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人群,这些标志物的变化和代谢情况不同,在诊断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2025-10-09 11:14:31
  • 心电图名词解释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通过体表电极捕捉电信号记录成曲线,其中P波反映心房除极,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T波反映心室复极,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U波产生机制不明,各波在正常情况下有相应特征,且受年龄、生活方式、心脏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P波:代表心房的激动,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P波形态多呈钝圆形,宽度一般小于0.12秒,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年龄方面,儿童的P波可能在形态和振幅上与成人有差异,比如婴幼儿的P波振幅相对可能稍高一些;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可能影响P波的形态,但一般是短暂的。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激动,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QRS波群时间一般小于0.12秒,不同导联上QRS波群的形态和振幅有所不同。在年龄上,儿童的心室除极时间相对可能较短;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QRS波群时间可能会延长,比如心肌病患者可能出现QRS波群增宽等改变。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形态一般光滑,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正常T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T波振幅可以较高。年龄因素会影响T波,新生儿的T波可能在某些导联有特定表现;生活方式中,吸烟、饮酒等可能对T波产生一定影响,但通常是轻微的,若有心脏病变基础,影响可能更明显。 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但偏移范围一般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05mV,胸导联不超过0.1mV。不同年龄人群ST段可能有生理差异,比如老年人的ST段可能更易出现轻度偏移;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ST段偏移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等情况。 U波:U波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心室肌的后继电位有关,U波方向与T波方向基本一致,振幅一般小于同导联T波的1/10,宽度约0.1-0.3秒。年龄对U波有影响,儿童的U波特点可能与成人不同;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如低钾血症,可能出现U波异常增高、增宽等改变。

    2025-10-09 11:13:30
  • 房颤有什么好处

    房颤并无所谓“好处”,是常见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有降低泵血效率、增加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对全身血液循环有导致血栓形成与栓塞风险增加的影响,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降低心脏泵血效率 正常心脏的节律是规律有序的,心房和心室的收缩舒张协调配合,能高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而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收缩变得不规则,心脏的泵血功能会明显下降。例如,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会下降20%-30%左右,这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储备就相对较差,房颤对其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年轻人如果患有房颤,也会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等情况,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长期处于负荷异常的状态,容易引发心力衰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本身会发生一定的退变,房颤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有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比正常窦性心律的人群高5倍左右。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合并房颤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二、对全身血液循环的影响 1.导致血栓形成与栓塞风险增加 房颤时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血管,就可能导致栓塞事件。例如,血栓流向脑部会引起脑栓塞,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流向肺部会引起肺栓塞,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性别方面,女性和男性在房颤导致栓塞方面的风险虽然总体趋势相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所差异。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房颤导致栓塞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有房颤病史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更是显著增加。 总之,房颤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不存在所谓的“好处”,一旦发现房颤相关症状,如心悸、气短、头晕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2025-10-09 11:11:20
  • 血压高可以献血吗

    血压高是否可以献血分情况,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范围且无其他不适合情况一般可献血但需告知;确诊高血压病时,中老年男性或女性、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一般不建议献血,高血压患者想献血需血压控制合适且经医生评估允许,献血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如果血压只是轻度升高,处于正常高值范围(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没有其他不适合献血的情况,一般可以献血。但献血前需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血压情况,以便医护人员综合评估。因为轻度血压升高但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人群,身体其他机能可能相对正常,在献血过程中可能能够较好地耐受。 确诊为高血压病时 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对于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确诊高血压病患者,由于高血压会使血管弹性等发生变化,献血时血压波动可能较大。中老年人群血管相对较硬,在献血过程中,血压的波动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可能也会有波动,若本身有高血压病,此时献血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的影响:如果高血压患者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未改善,如仍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大量吸烟饮酒等,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害。这种情况下献血,会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高血压,献血时血液循环的变化可能引发问题。 病史的影响: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已受损。献血时,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会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可能进一步波动,容易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引发严重后果,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一般来说,确诊为高血压病且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不建议献血。高血压患者若想献血,必须先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应低于140mmHg且舒张压低于90mmHg,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得更平稳,如收缩压130mmHg以下、舒张压80mmHg以下),并且经过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允许后,才可谨慎考虑献血,同时献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

    2025-10-09 11:10: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