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尿毒症是怎么造成的
原发性肾脏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初始受损未控可致尿毒症,继发性肾病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会引发,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Alport综合征有影响,长期高蛋白饮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助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有遗传性肾病家族史、儿童遗传性肾病患者需重视相关风险。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导致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常见诱因,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这类疾病初始阶段肾脏结构与功能逐渐受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肾小球滤过功能持续下降,长期累积可进展至尿毒症。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逐步破坏肾小球滤过膜,随着病情迁延,肾脏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引发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等病变。随着病程延长,肾脏滤过功能逐步减退,最终可进展为尿毒症。研究显示,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因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 2.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缺血性损伤,肾小管间质也会逐渐纤维化。随着血压持续得不到有效控制,肾脏结构与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高血压病程超过10-15年且血压控制不佳者,发生尿毒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若病情反复活动,肾脏病变不断进展,会破坏肾脏正常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尿毒症。 三、遗传性肾病影响 1.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单位结构与功能。随着囊肿不断增多与增大,肾脏滤过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儿童期发病的多囊肾患者,病情进展往往更为迅速。 2.Alport综合征: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肾小球基底膜,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患者肾功能会进行性减退,儿童时期可能就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逐步恶化至尿毒症阶段。 四、不良生活方式的助推 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促使肾脏病变进展;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肾脏血液循环与代谢功能,进而促进肾脏疾病向尿毒症方向发展。例如,长期吸烟会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量,影响肾脏正常功能;酗酒则可能引起肾脏毒性损伤,加速肾脏功能衰退。 五、特殊人群需重视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糖尿病肾病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需严格管理血糖、血压与血脂,定期监测肾功能。 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避免血压长期波动,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有遗传性肾病家族史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早期监测肾脏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儿童遗传性肾病患者: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遗传性肾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密切随访,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早干预治疗以保护肾脏功能。
2025-10-16 14:07:19 -
尿毒症饮食方面需要忌口吗
尿毒症患者需进行多方面饮食控制,包括根据肾功能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严格限制盐分摄入、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钾摄入、限制磷摄入、控制液体摄入量,儿童患者要精准调整保证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要谨慎兼顾其他基础疾病并密切关注指标变化来调整饮食。 一、蛋白质摄入需谨慎 尿毒症患者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下降。应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来说,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可适当摄入,但要控制总量。例如,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1.73m2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宜控制在0.6-0.8g/kg体重,其中优质蛋白应占50%以上。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体内氮质血症进一步加重。 二、严格控制盐分摄入 尿毒症患者常伴有水肿和高血压,所以要严格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例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咸鱼等含盐量高的食物。这是因为肾脏对钠的排泄功能减退,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水平失衡,不利于病情控制。 三、合理控制钾的摄入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钾的排泄减少,容易出现高钾血症。所以要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钾的摄入。一般来说,血钾正常时,每日钾摄入量应控制在2-3g;若存在高钾血症,则要严格限制钾摄入,避免食用香蕉、橘子、土豆、菠菜等含钾高的食物。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例如,香蕉每100g含钾约256mg,大量食用会使血钾迅速升高。 四、限制磷的摄入 尿毒症患者肾脏排磷减少,容易出现高磷血症,进而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要限制磷的摄入,低磷饮食有助于控制血磷水平。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坚果、巧克力等含磷较高的食物。一般建议每日磷摄入量控制在800-1000mg以下。因为高磷血症会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钙磷乘积失衡,引起骨骼病变等问题。 五、控制液体摄入量 根据尿量情况控制液体摄入。若尿量较多,可适当放宽;若尿量少(如每日尿量少于1000ml),则要严格限制液体摄入,一般每日液体摄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因为液体摄入过多会加重水肿,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若前一日尿量为500ml,那么当日液体摄入量宜控制在1000ml左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尿毒症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饮食控制的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但蛋白质等的摄入需更精准地根据其体重、肾功能等情况调整,要确保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不加重肾脏负担。例如,在选择蛋白质来源时,优先选择优质蛋白,且摄入量计算要精确,避免因饮食控制不当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 老年尿毒症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饮食控制上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等情况,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严格遵循上述饮食原则。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在选择食物时要选择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血压、血钾、血磷等指标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2025-10-16 14:07:05 -
尿毒症可以吃什么水果
尿毒症患者选择水果需根据自身情况,如低钾低磷且水分适中的水果有苹果、鸭梨等,低蛋白且钾磷适中的水果有西瓜、草莓等,儿童、老年、伴有糖尿病的尿毒症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老年要兼顾其他基础疾病且注意消化、伴糖尿病者要监测血糖并控制食用量。 一、低钾低磷且水分适中的水果 1.苹果 苹果是比较适合尿毒症患者的水果之一。其含钾量相对较低,每100克苹果中钾含量约为119毫克,磷含量约为12毫克。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等。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适量食用苹果可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相对较少地增加钾和磷的摄入负担。不过,如有糖尿病的尿毒症患者则需要根据血糖情况谨慎食用。 2.鸭梨 鸭梨的钾含量大约每100克含钾115毫克,磷含量约为10毫克。鸭梨水分含量较高,能为患者补充水分,而且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尿毒症患者中没有严重水肿且肾功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人群,可以适量食用鸭梨来补充水分和部分营养,但如果患者有明显水肿则要控制摄入量,因为过多水分摄入可能加重水肿。 二、低蛋白且钾磷适中的水果 1.西瓜 西瓜水分含量高,每100克西瓜中钾含量约为87毫克,磷含量约为9毫克。西瓜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物质。但对于尿毒症伴有严重水肿的患者,要谨慎食用,因为西瓜水分多可能加重水肿;而对于肾功能不全但水肿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来补充水分和部分能量,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食用过多。 2.草莓 草莓的钾含量大约每100克含钾131毫克,磷含量约为27毫克。草莓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尿毒症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草莓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过如果患者同时合并高钾血症,则要严格控制草莓的摄入量,因为其钾含量相对不是特别低。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尿毒症患者 儿童尿毒症患者在选择水果时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肾脏功能更脆弱,对于钾、磷等的代谢能力更差。例如,对于含钾稍高的水果如香蕉(每100克含钾约256毫克)等要严格避免食用。儿童食用水果时应根据病情由医生或营养师评估后确定合适的种类和量,尽量选择低钾低磷且水分适中的水果,如上述提到的苹果等,并注意将水果切成小块,防止儿童噎呛等情况发生。 2.老年尿毒症患者 老年尿毒症患者往往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老年患者同时有高血压,在选择水果时要注意,像一些过甜的水果可能不利于血压控制,所以要选择含糖量适中的水果,如苹果等。同时,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食用水果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多食用引起胃肠道不适,例如可以将水果做成水果泥等更易于消化的形式来食用。 3.伴有糖尿病的尿毒症患者 此类患者在选择水果时要严格监测血糖情况。比如苹果、草莓等水果虽然相对适合,但要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少量食用,并且要将食用水果的量计算在全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中,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并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来调整后续的饮食。
2025-10-16 14:06:39 -
什么是狼疮性间质性肾炎
狼疮性间质性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常见病理类型,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参与有关,病理有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表现,临床表现有肾脏及SLE相关表现、肾功能改变,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治疗针对SLE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儿童、女性患者治疗有其特点。 一、定义 狼疮性间质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时的一种病理类型,是SLE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当肾脏受到影响时,其中间质性肾炎是较为常见的肾脏病理改变形式。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肾脏间质等部位,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肾脏间质沉积,启动炎症级联反应。 2.细胞免疫参与: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疾病发病中也起作用。异常的T淋巴细胞功能可能导致免疫调节失衡,进一步加重肾脏间质的炎症损伤。 三、病理表现 1.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光镜下可见肾脏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这些炎症细胞的浸润是间质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 2.间质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间质纤维化,表现为间质内纤维组织增多,间质结构被破坏,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等肾脏相关表现,蛋白尿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同时,患者还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其他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发热等。 2.肾功能改变:早期肾功能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肾脏表现外,还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好发于女性,所以女性患者相对较多见。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史,包括皮疹、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出现的时间及表现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情况,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的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这些自身抗体常呈阳性。 肾活检:肾活检是明确狼疮性间质性肾炎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间质的病理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六、治疗 主要是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对于狼疮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等,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女性患者在治疗中要考虑到激素等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功能的影响等。
2025-10-16 14:06:27 -
女性尿毒症原因和性有关吗
女性尿毒症原因通常与性本身无直接关联,但其与肾脏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相关因素及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女性自身的肾脏、全身疾病、特殊生理阶段及用药等情况可间接影响肾脏健康,女性应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早期治疗相关疾病以降低尿毒症风险。 一、与肾脏疾病相关的自身因素 1.原发性肾脏疾病 女性可能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这是导致尿毒症的常见原因。例如,IgA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特点,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妊娠期等,自身免疫状态可能有所变化,但这并非直接由性决定,而是自身免疫调节的问题。女性患狼疮性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狼疮的发病和病情进展,而狼疮性肾炎若控制不佳可逐渐进展为尿毒症。 2.泌尿系统感染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累及肾脏,导致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进而逐渐发展为尿毒症。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关,而非性本身的因素,是解剖结构差异带来的感染易感性问题。 二、与全身疾病相关的因素 1.高血压 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表现,而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滤过功能。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并非由性直接导致,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若病情严重且未得到良好控制,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增加尿毒症风险。 2.糖尿病 女性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女性在糖尿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上与男性并无本质的性相关差异,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长期高血糖会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率改变,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进展为尿毒症。 三、其他相关因素 1.妊娠相关因素 部分女性在妊娠期间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如果产后这些肾脏损伤没有恢复,可能为尿毒症的发生埋下隐患。但这是妊娠这一特殊生理阶段的病理情况,而非性本身导致尿毒症的原因。 2.药物使用 女性在用药方面可能存在与男性不同的情况,例如某些女性可能因自身疾病使用一些可能对肾脏有潜在损害的药物,但这是基于个体疾病用药的差异,而非性别的直接影响。不过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关注药物对肾脏的影响,这与性别相关的用药选择和个体病情有关,而非性本身导致尿毒症。 女性尿毒症的发生主要与自身的肾脏疾病、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一些特殊生理阶段(如妊娠)等因素相关,与性本身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一些与性别相关的生理特点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影响肾脏健康。女性应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肾脏健康的疾病,以降低尿毒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6 14: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