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肾不好什么症状
肾脏异常可致尿量有增减变化、尿液颜色改变如血尿或呈浓茶样、出现泡沫尿提示蛋白尿,水肿常见于眼睑颜面下肢等部位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肾性高血压因肾脏受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致且部分人群易并发,身体会有乏力疲倦、腰酸背痛、贫血等不适,儿童肾不好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特殊时期症状可能变化、有基础病史人群需严控基础病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尿液异常 1.尿量变化:可出现尿量增多或减少情况。尿量减少可能因肾功能受损导致滤过功能下降,如慢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晚期则整体尿量减少;尿量增多可见于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尿液的浓缩稀释功能障碍。2.尿液颜色改变:血尿是常见表现,尿液可呈洗肉水样,或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镜下红细胞,多由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感染等因素引起;若尿中胆红素增多,可出现尿色发黄如浓茶样,常见于肝胆疾病累及肾脏或本身胆红素代谢相关的肾病变。3.泡沫尿:尿中蛋白含量增加时会出现持久不消散的泡沫,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疾病,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二、水肿 1.部位特点:常见于眼睑、颜面、下肢等部位。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常见,活动后下肢水肿可能加重,这是由于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失衡,导致水钠潴留,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所致。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肾不好引起的水肿可能影响全身,严重时可出现阴囊水肿等;老年人肾不好时水肿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三、高血压 1.肾性高血压机制:肾脏受损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2.表现及人群差异: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部分人伴有头痛等症状,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本身就是肾不好的高危人群,更易并发肾性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四、身体不适 1.乏力疲倦:肾脏功能受损后,体内代谢产物如尿素氮、肌酐等蓄积,可引起全身不适,出现乏力、疲倦感。2.腰酸背痛:肾脏位于腰部,肾脏病变时可能引发腰部隐痛或酸痛,不同人群感受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表述不敏锐,需留意。3.贫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导致肾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等,儿童肾不好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贫血相关表现更需关注。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肾不好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尿量异常等,因其自身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排尿情况及身体状态,及时就医检查。2.老年人:肾不好时症状较不典型,易被忽视,应重点关注尿量、水肿等变化,定期进行肾功能相关检查。3.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肾不好的症状表现可能有变化,需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就医。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本身是肾损害高危人群,要严格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尿液、肾功能等指标,预防肾损害进一步加重。
2025-10-16 13:51:12 -
糖尿病肾病怎么能确诊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通过多方面进行,包括采集糖尿病病史,检查尿液(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液(查肾功能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必要时做肾脏病理检查,还可进行肾脏超声检查了解肾脏大小形态等,以辅助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不同年龄人群相关检查指标有不同正常范围及表现。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的类型(1型或2型等)、发病时间、血糖控制情况等。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糖尿病病程5年左右可能逐渐出现糖尿病肾病相关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则与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等多种因素相关,较长病程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发生。 二、尿液检查 1.尿蛋白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这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中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较少,若在3-6个月内,连续2-3次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或随机尿中白蛋白/肌酐比值在30-300mg/g,则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早期信号,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该指标异常都需引起重视,尤其是糖尿病病程较长者。 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g则提示肾脏病变已不是早期。通过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来测定其中蛋白质含量,能更全面评估尿蛋白排出情况,对于判断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检查 1.肾功能指标 血肌酐: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早期糖尿病肾病时血肌酐可能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会逐渐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肌酐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儿童则因年龄不同而有不同正常范围。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损害已较为明显。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当eGFR低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结合糖尿病病史可辅助诊断糖尿病肾病。 四、肾脏病理检查 肾活检是确诊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一般在临床怀疑其他肾脏疾病可能混淆诊断时才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表现主要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结节性肾小球硬化(K-W结节)等典型改变。对于一些不典型表现或需要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诊断的患者,肾活检能提供明确依据,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充分评估患者风险后决定是否进行。 五、影像学检查 1.肾脏超声检查 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时肾脏可能无明显形态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可能会出现体积增大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病变,如多囊肾等,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辅助作用,不同年龄患者肾脏超声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总体可观察肾脏基本结构情况。
2025-10-16 13:50:53 -
肾功能衰竭时会失眠吗
肾功能衰竭时易出现失眠,儿童患者失眠影响生长发育且心理易受影响,成年患者失眠影响生活工作,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饮食不合理或运动不当会影响睡眠,需合理饮食与运动;有原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基础病史与肾功能衰竭相互影响加重失眠风险,需综合管理病情改善睡眠。 不同年龄肾功能衰竭患者失眠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肾功能衰竭患者:儿童本身对身体不适的表达相对有限,肾功能衰竭引起的不适可能更易被忽视,但长期的不适状态也可能影响睡眠。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睡眠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失眠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生长激素分泌等,不利于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肾功能衰竭带来的疾病困扰可能导致心理压力,间接加重失眠问题,且儿童失眠可能表现为睡眠不安稳、易惊醒等,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更加关注其睡眠环境的营造和身体状况的监测。 成年肾功能衰竭患者:成年肾功能衰竭患者面临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压力,肾功能衰竭引发的失眠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失眠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不同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在肾功能衰竭导致失眠方面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可能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肾功能衰竭相关的不适与激素变化等因素叠加,对睡眠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失眠的影响及应对 饮食方面: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原则,如限制蛋白质、盐分等摄入。不合理的饮食安排可能导致身体不适,进而影响睡眠。例如,盐分摄入过多引起水肿加重,会让患者感觉身体沉重不适,难以入睡。合理的饮食应是在医生指导下,保证营养均衡且符合肾功能衰竭饮食要求,如适量优质低蛋白饮食等,这样有助于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减少因饮食不当引发的身体不适,从而利于睡眠。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对肾功能衰竭患者有益,但运动不当也可能影响睡眠。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过度,反而难以入睡;而长期不运动则可能使身体机能下降,也不利于睡眠。肾功能衰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轻度的散步等,在运动时间上也需合理安排,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一般建议在睡前数小时进行适量运动,以促进睡眠但又不造成身体过度兴奋。 病史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失眠的影响及处理 原有基础病史:如果患者本身还有其他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病史与肾功能衰竭相互影响,会进一步加重失眠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衰竭时,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身体不适,影响睡眠;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血糖波动等问题也会干扰睡眠。对于有基础病史的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更加综合地管理病情,在控制肾功能衰竭相关指标的同时,也要积极控制基础病史,通过多学科协作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比如在控制血压、血糖的同时,采取措施缓解肾功能衰竭带来的不适,从而改善失眠。
2025-10-16 13:50:10 -
尿毒症有遗传性吗
尿毒症本身通常非遗传性疾病,但某些致其的原发疾病具遗传性,如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致病基因PKD1和PKD2,有家族聚集性,儿童期发病进展快)、Alport综合征(X连锁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血尿、肾功能减退及眼耳病变);非遗传性但可致尿毒症的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无严格遗传,但家族多人患病有易感性)、高血压肾损害(长期血压不控伤肾血管)、糖尿病肾病(1型与自身免疫、2型与生活方式相关,血糖不控可致),需生活方式干预与疾病管理降风险。 一、遗传性肾病相关情况 1.多囊肾 发病机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致病基因主要为PKD1和PKD2。患者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随着囊肿逐渐增大,会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进展为尿毒症。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遗传概率。从年龄角度看,通常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但也有在儿童期就发病的情况,儿童期发病的多囊肾患者病情进展往往更为迅速,更容易较早发展为尿毒症。对于女性患者,如果患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怀孕时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等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发展。 2.Alport综合征 发病机制:这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形式),主要与COL4A3、COL4A4、COL4A5基因异常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眼部病变(如前锥形白内障等)和耳部病变(如神经性耳聋)。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进展为尿毒症。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女性严重,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即使一条携带致病基因,另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代偿作用。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出现血尿等症状,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尿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 二、非遗传性但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的疾病情况 虽然很多导致尿毒症的疾病本身不具有遗传性,但一些常见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会逐渐进展为尿毒症。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包括免疫炎症反应等,但并非由遗传因素直接导致,但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能存在一定的易感性,不过这与严格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不同。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都会损伤肾脏血管,导致肾实质缺血、纤维化,影响肾脏功能;糖尿病患者,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时,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尿毒症,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多与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需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疾病管理来降低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2025-10-16 13:49:41 -
尿酸尿素低是怎么回事
尿酸低可见于生理性的饮食因素、年龄性别因素及病理性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情况;尿素低有生理性的低蛋白饮食、妊娠因素及病理性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情况;尿酸尿素同时降低需综合分析,可能提示营养摄入不足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等,应对需根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分别调整饮食、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等,且要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干预。 生理性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严格素食,摄入嘌呤含量极低,可导致尿酸生成减少。例如长期只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嘌呤摄入不足,尿酸合成也会相应减少。 年龄与性别:儿童血尿酸水平通常低于成年人,女性在绝经前血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男性水平。这与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代谢特点有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相对缓慢,女性绝经前有雌激素等因素影响尿酸代谢。 病理性因素: 肝脏疾病:严重肝病时,如肝硬化,肝细胞受损,嘌呤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尿酸合成减少。同时,肝脏对尿酸的代谢功能也出现障碍。 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减退时,尿酸排泄减少,但血尿酸降低可能见于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障碍,如Fanconi综合征等,肾脏对尿酸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酸排出增多,血尿酸降低。 尿素低的情况及可能原因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血尿素降低可能有以下情况: 生理性因素: 低蛋白饮食:长期进食蛋白质含量低的食物,如素食为主且蛋白质摄入极少,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尿素前体减少,导致血尿素降低。 妊娠: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同时胎儿生长发育需要营养,可能相对出现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导致尿素降低。 病理性因素: 肝脏疾病:严重肝病时,肝脏合成尿素的能力下降。例如重症肝炎患者,肝细胞功能受损严重,尿素合成减少,血尿素降低。 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时,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减少,但尿素降低更多见于肾小管重吸收尿素功能障碍,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恢复期等情况,肾小管对尿素重吸收减少,血尿素水平下降。 尿酸尿素低的临床意义及应对建议 临床意义:尿酸尿素同时降低需要综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营养摄入不足、肝脏或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等问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等进一步明确原因。 应对建议: 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如果是饮食因素引起,应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合理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对于妊娠女性,需定期产检,监测相关指标变化。 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如果是肝脏疾病引起,需针对肝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肝硬化等原发疾病;如果是肾脏疾病引起,需根据具体肾脏疾病类型进行治疗,如治疗肾小管-间质疾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调整饮食等干预措施时,要保证满足儿童生长所需营养;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衰退等特点,谨慎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调整,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护。
2025-10-16 13: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