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肾炎会遗传宝宝吗
肾炎是否会遗传宝宝分情况,部分肾炎具遗传倾向,如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遗传性多囊肾病相关肾炎表现,非遗传性肾炎一般不遗传,像原发性肾炎大多数类型、继发性肾炎,有遗传倾向肾炎家族史夫妇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评估生育风险。 一、部分肾炎具有遗传倾向 1.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其遗传方式主要有X连锁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患有X连锁显性遗传的遗传性肾炎,女性胎儿有50%的概率遗传患病风险;男性胎儿则是50%的概率不遗传但可能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性肾炎,父母双方如果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50%的概率为携带者,25%的概率完全正常。从年龄角度看,这种遗传性肾炎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可能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有遗传倾向的肾炎患者家族成员需要更加关注肾脏健康,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和肾功能监测。 2.一些遗传性多囊肾病相关的肾炎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随着病情进展,囊肿增大可能会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进而出现类似肾炎的一些表现,如蛋白尿等情况。其遗传概率为父母一方患病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患病。在年龄上,一般在30-50岁左右开始逐渐出现症状,但家族中有遗传史的儿童也需要关注肾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肾脏囊肿等异常情况。 二、非遗传性肾炎一般不会遗传宝宝 1.原发性肾炎中的大多数类型 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是由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肾脏炎症,这种肾炎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不会将致病因素传递给宝宝。其发病年龄可在儿童到成人各个年龄段,感染因素是主要诱因,与遗传无关。在生活方式上,预防感染对于避免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很重要,尤其是儿童要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2.继发性肾炎 如狼疮性肾炎,它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并不是直接将肾炎的致病基因传递给宝宝,而是宝宝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在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才可能发病。比如女性患者患有狼疮性肾炎,在病情稳定且符合妊娠指征的情况下怀孕,需要密切监测,但疾病本身不是直接遗传给宝宝,而是宝宝有一定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风险增加的情况。对于有继发性肾炎的患者,在考虑生育时需要咨询医生,评估病情稳定情况和妊娠风险等。 总之,肾炎是否会遗传宝宝要根据肾炎的具体类型来判断,对于有遗传倾向肾炎家族史的夫妇,在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等,以更好地评估生育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2025-10-16 13:32:16 -
肾萎缩是不是尿毒症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多种因素可致肾萎缩,其表现及影响因人群而异;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综合征,由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而来,有多系统临床表现且因人群不同有差异;肾萎缩不一定是尿毒症,但肾萎缩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尿毒症,不过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的肾萎缩可阻止进展至尿毒症。 肾萎缩的相关情况 导致肾萎缩的原因:多种因素可引起肾萎缩,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炎症损伤肾脏组织,使肾脏逐渐纤维化、萎缩;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时,高血压持续作用导致肾血管病变,影响肾脏血液供应,进而引起肾组织萎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因病因不同肾萎缩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可导致肾萎缩,而中老年人群更常见因慢性疾病导致的肾萎缩。 肾萎缩的表现及影响:肾萎缩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尿量改变(增多或减少)、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儿童,肾萎缩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肾脏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参与多种激素的调节,肾萎缩会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中老年肾萎缩患者则可能加速全身衰老相关进程,因为肾脏功能减退会影响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多种生理过程。 尿毒症的相关情况 尿毒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尿毒症主要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导致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内环境稳定。常见病因除了上述引起肾萎缩的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外,还包括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脏微血管,逐渐发展至尿毒症阶段。不同性别在尿毒症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某些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在男女间有别,进而影响尿毒症的发病概率。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患慢性肾脏病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尿毒症的临床表现:尿毒症患者会出现多系统的症状,如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会有贫血等表现。对于儿童尿毒症患者,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会有生长迟缓、发育落后等特殊表现,因为肾脏功能异常影响了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的正常调节;中老年尿毒症患者可能还会合并心脑血管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相对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更大。 肾萎缩与尿毒症的联系 当肾脏长期处于损伤状态,如肾萎缩进一步发展,肾脏功能持续恶化,当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达到尿毒症阶段的诊断标准时,就成为尿毒症。但不是所有肾萎缩患者都会发展到尿毒症,一些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原发病的肾萎缩患者,可以阻止病情进展至尿毒症。例如因早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萎缩,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炎症进展,有可能使肾脏功能稳定,不发展为尿毒症。
2025-10-16 13:31:57 -
急性肾损伤怎么治疗
急性肾损伤需进行一般治疗、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肾脏替代治疗并针对原发病治疗。一般治疗要纠正可逆病因,营养支持保证热量摄入,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需相应处理,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CRRT等,针对不同类型原发病如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分别采取对应治疗,且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处理需考虑差异。 营养支持 保证热量摄入:应提供足够的热量,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需147-167kJ(35-40kcal),可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途径来保证,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热量需求可能会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热量需求相对更高,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因素适当调整。 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高钾血症处理:当血钾>6.5mmol/L或心电图有高钾表现时,需紧急处理,可使用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对抗钾的心脏毒性,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并促进钾进入细胞内,使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使钾向细胞内转移等。不同年龄患者对高钾血症的耐受及处理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对高钾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更及时且谨慎处理。 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当碳酸氢根<15mmol/L时,可补充碳酸氢钠,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计算补充量,对于有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在纠正酸中毒时需考虑呼吸代偿情况。 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适用于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和透析模式,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腹膜透析: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较为适用,通过腹膜进行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老年患者若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腹膜透析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因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适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患者,能缓慢、连续地清除水分和溶质,更符合生理状态,对于儿童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能更好地维持内环境稳定,保障其生长发育相关的生理需求。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如因心力衰竭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的,需积极治疗心力衰竭,调整心脏功能以改善肾灌注。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药物使用的谨慎性,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肾性急性肾损伤:若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要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对于有长期用药史的患者需仔细评估药物对肾脏的影响;若是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肾性急性肾损伤,则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狼疮性肾炎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耐受及副作用情况。 肾后性急性肾损伤:如尿路结石导致的,除解除梗阻外,还需处理结石形成的因素,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预防结石复发等。
2025-10-16 13:31:40 -
多囊肾应该多运动吗
多囊肾患者可适当运动但需综合考量,适当运动对一般患者有益,不同年龄患者运动有不同考量,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时需避免剧烈运动或谨慎运动,是否运动及方式强度需医生综合评估后给个性化建议,患者遵医嘱合理运动。 一、适当运动的益处 1.对一般多囊肾患者的好处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适度的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有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维持身体的代谢平衡,对于控制血压等也有一定辅助作用,而高血压是多囊肾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不同年龄患者运动的考量 儿童多囊肾患者:儿童多囊肾患者运动需适度,可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运动,如在家长陪伴下进行慢走、简单的亲子游戏等。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剧烈运动可能会对肾脏等器官造成额外的负担。通过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同时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的对抗性运动或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成年多囊肾患者:成年多囊肾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果肾功能相对较好,可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游泳等。但如果病情处于较严重阶段,出现明显的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等情况,则需要适当调整运动强度,甚至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限制运动。 老年多囊肾患者:老年多囊肾患者运动应更加谨慎。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散步可以每天进行,每次15-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打太极拳则能帮助老年患者调节身体的平衡和柔韧性,同时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动作过于剧烈、快速的招式。 二、运动需避免的情况 1.病情较重时的运动禁忌 当多囊肾患者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大量的肾脏囊肿导致肾脏体积明显增大并伴有明显的腰痛等症状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囊肿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例如,突然的弯腰、跳跃、快跑等剧烈动作都可能增加肾脏囊肿破裂的风险,从而引起血尿、疼痛加剧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时的运动限制 如果多囊肾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心律失常等,运动需要格外谨慎。此时应在医生评估允许后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否则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引发不良事件。比如,本身有严重冠心病的多囊肾患者,进行慢跑等较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总之,多囊肾患者是否适合运动以及运动的具体方式和强度,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肾功能状况、身体一般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给出个性化建议,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运动。
2025-10-16 13:31:21 -
脚肿是什么病的前兆
脚肿可能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肾脏疾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肝硬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下肢淋巴回流障碍、药物副作用引发,孕妇中晚期脚肿多为生理性但要排查病理情况,老年人脚肿需综合心肾内分泌等多因素,儿童脚肿少见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 (一)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体循环淤血,可导致脚肿,多从双下肢踝部开始,傍晚时症状常更明显。这是因为重力作用,血液易淤积在下肢。老年人因心脏功能随年龄衰退,更易受此影响,需关注心脏功能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 (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会引起脚肿,常伴有下肢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等。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因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需警惕下肢肿胀情况。 二、肾脏疾病相关 (一)肾炎 急性或慢性肾炎患者,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及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脚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逐渐蔓延。青少年及中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脚肿,需排查肾炎相关指标,如尿常规、肾功能等。 (二)肾病综合征 该病症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水肿常从下肢开始,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儿童患肾病综合征时,需特别关注,因其生长发育阶段对肾脏功能变化更敏感,需及时进行尿液及血液相关检查。 三、肝脏疾病相关 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同时门脉高压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低蛋白性水肿及门脉高压性水肿,脚肿是常见表现之一。有长期饮酒史或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出现脚肿时需考虑肝硬化可能,需检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可出现黏液性水肿,脚肿是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乏力、畏寒、皮肤干燥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中老年女性更易受影响,需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 五、其他情况 下肢淋巴回流障碍 如丝虫病等可导致下肢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脚肿,常伴有皮肤增厚、粗糙等表现。有疫区生活史或相关寄生虫感染风险的人群需警惕。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引起下肢水肿副作用,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若出现脚肿,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出现脚肿,多数为生理性,但也需排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理情况,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老年人脚肿需综合考虑心、肾、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因老年人群器官功能衰退,多种疾病易相互影响;儿童脚肿相对少见,若出现需高度警惕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肾脏疾病等,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2025-10-16 13: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