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能妊娠吗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妊娠对自身影响大,可致肾功能恶化等,妊娠需肾功能状况(eGFR>30ml/(min·1.73m2)且稳定3月以上、血压控制良好)、其他系统状况(心脏功能正常、营养良好)满足条件,年龄大的患者妊娠风险更高,有妊娠意愿的女性妊娠前需咨询多科医生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妊娠对自身影响大,可致肾功能恶化等,妊娠需肾功能状况(eGFR>30ml/(min·1.73m2)且稳定3月以上、血压控制良好)、其他系统状况(心脏功能正常、营养良好)满足条件,年龄大的患者妊娠风险更高,有妊娠意愿的女性妊娠前需咨询多科医生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妊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影响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妊娠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肾脏负担会显著加重。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蛋白尿增多、血肌酐升高等情况,增加高血压、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严重时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同时,妊娠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妊娠的条件 1.肾功能状况 肾小球滤过率(eGFR)需大于30ml/(min·1.73m2),且肾功能稳定至少3个月以上。e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当eGFR处于该范围时,妊娠对肾脏的潜在危害相对较小。如果eGFR低于30ml/(min·1.73m2),妊娠会极大增加肾脏和母体的风险,不建议妊娠。 血压需控制良好,收缩压应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在妊娠期间血压难以良好控制,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 2.其他系统状况 心脏功能需正常,无严重的心衰等心脏疾病。因为妊娠期间心脏负担加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功能受损的情况,若心脏功能不佳,妊娠会危及母体生命安全。 营养状况良好,血红蛋白水平应大于100g/L,血浆白蛋白水平不低于30g/L。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维持母体和胎儿的基本需求,保证妊娠顺利进行。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女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年龄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妊娠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增加。在妊娠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肾功能、血压、胎儿发育等情况。同时,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妊娠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对母体肾脏功能的影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等,让患者充分知情并谨慎做出决策。对于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史且有妊娠意愿的女性,建议在妊娠前咨询肾内科和妇产科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妊娠管理方案。
2025-10-16 13:30:29 -
急性肾盂肾炎起因
急性肾盂肾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尿路梗阻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也可致病,糖尿病患者、尿路梗阻人群易感染;尿路梗阻分机械性(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和功能性(如神经源性膀胱);机体抵抗力下降包括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影响及局部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绝经后女性)。 一、病原体感染 1.大肠埃希菌为主: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80%。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感染至肾盂引发炎症。在性生活活跃期的女性中,这种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甚至肾盂。对于儿童,尤其是女婴,也可能因尿布更换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大肠埃希菌感染引发肾盂肾炎。 2.其他病原体: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也可引起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患者、尿路有梗阻情况(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这些病原体。因为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从而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 二、尿路梗阻 1.机械性梗阻:尿路结石是常见的机械性梗阻原因,结石可阻塞输尿管、肾盂等部位,使尿液排出受阻。当尿液积聚时,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进而引发肾盂肾炎。例如,输尿管结石患者,由于结石阻碍了尿液从肾盂流入输尿管,肾盂内压力升高,尿液中的细菌难以排出,容易导致感染。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尿液在膀胱内潴留,细菌可逆行感染至肾盂,引发急性肾盂肾炎。 2.功能性梗阻: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功能性梗阻原因,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尿液长期潴留,为细菌在膀胱内滋生提供了条件,细菌可沿输尿管上行至肾盂,引发感染。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损,膀胱不能正常排空,容易反复发生肾盂肾炎。 三、机体抵抗力下降 1.全身性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全身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力会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白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高血糖也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患者容易发生肾盂肾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发生肾盂肾炎的几率明显增加。 2.局部黏膜防御功能减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局部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减弱,容易遭受细菌感染。此外,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
2025-10-16 13:30:14 -
尿比重高了是什么原因
尿比重异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水分摄入不足会因肾脏重吸收致尿液浓缩使尿比重升高;肾脏浓缩功能异常如肾脏疾病、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会影响尿比重;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干扰水盐代谢致尿比重高;药物影响可改变肾脏浓缩功能致尿比重变化;应激状态下应激反应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比重升高,需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水盐平衡。 一、水分摄入不足 原理:当人体水分摄入过少时,肾脏会对尿液进行重吸收,以保留水分,从而使尿液浓缩,导致尿比重升高。例如,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健康人群在短时间内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导致机体失水时,也会使尿比重升高。对于儿童来说,若日常饮水过少,也容易出现尿比重高的情况,因为儿童的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二、肾脏浓缩功能异常 原理:肾脏的肾小管-集合管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当肾脏的浓缩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尿液的浓缩程度,进而导致尿比重异常。一些肾脏疾病会损害肾小管的功能,如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这些疾病会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从而使尿比重降低,但在疾病早期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尿比重高的表现。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脏的浓缩功能也会相应减弱,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尿比重异常的情况。 三、内分泌疾病影响 原理:某些内分泌疾病会干扰体内的水盐代谢,从而影响尿比重。例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了肾糖阈,过多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肾脏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会排出更多的水分,但同时也会使尿比重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水分消耗增加,也可能出现尿比重高的情况。对于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要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以维持体内正常的水盐代谢,降低尿比重异常的风险。 四、药物影响 原理:某些药物会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从而导致尿比重变化。例如,使用甘露醇等利尿剂时,会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可能使尿比重降低,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为机体失水而导致尿比重升高。在使用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尿液情况,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更要谨慎用药,并定期监测尿比重等指标。 五、应激状态 原理: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感染等,会激活体内的应激反应,导致抗利尿激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使肾脏重吸收水分增多,尿液浓缩,尿比重升高。对于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如经历重大创伤的患者,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维持体内正常的水盐平衡,避免尿比重长期处于异常升高的状态。
2025-10-16 13:29:56 -
尿蛋白可疑阳性严重吗
尿蛋白可疑阳性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通常不严重,病理性需重视,相关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检查有意义,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各有特点,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以采取相应措施。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评估 尿蛋白可疑阳性可能由多种情况引起。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紧张等,这些因素导致的尿蛋白可疑阳性通常不严重,在去除诱因后复查往往可恢复正常。例如,剧烈运动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尿蛋白暂时阳性,一般休息后再检测可能就变为阴性。而病理性因素则需要引起重视,像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都可能导致尿蛋白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尿蛋白可疑阳性外,可能还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肾病综合征患者往往会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典型表现。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是评估尿蛋白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15-0.5克之间,多为生理性;若超过1克,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会明显升高,可大于3.5克。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如血肌酐升高,说明肾脏的滤过功能可能已经受到较明显的损害,此时尿蛋白可疑阳性可能提示肾脏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对较为严重。 3.肾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如果肾脏超声发现肾脏结构异常,如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结合尿蛋白可疑阳性,提示肾脏病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时,需要特别关注。比如,儿童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多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尿异常,除了尿蛋白可疑阳性外,可能伴有血尿、水肿等。此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因为儿童肾脏疾病如果早期干预不及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成年人:成年人若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需要结合自身的基础疾病等情况判断。有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要考虑高血压肾损害的可能;有糖尿病病史的成年人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则要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尿蛋白可疑阳性时,更要全面评估。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相互影响,如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确病因,因为老年人肾脏储备功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总之,尿蛋白可疑阳性本身不能简单判定严重程度,需要结合具体的病因、相关检查结果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
2025-10-16 13:29:06 -
遗传多囊肾都会发病吗
遗传多囊肾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ADPKD是最常见类型,致病基因明确,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并非所有携带者都会在该年龄段前发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史人群需定期监测;儿童期发病的ADPKD患儿病情进展迅速。ARPKD相对少见,由PKHD1基因变异引起,患儿胎儿期或婴儿期发病,几乎纯合子都会发病,婴儿期发病预后差,有家族史夫妻孕期需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婴儿期发病的ARPKD患儿需密切监测并给予特殊护理和家属心理支持。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发病情况:是最常见的多囊肾病类型,致病基因明确,约85%的患者由PKD1基因变异引起,约15%由PKD2基因变异导致。一般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但并非所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人都会在这个年龄段前发病,部分人可能发病较晚,甚至有极个别儿童期就发病的情况。其发病与基因变异的位点、数量等因素有关,比如PKD1基因大片段缺失的患者往往发病更早、病情更重。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发病几率无明显差异,但疾病进展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速疾病进展,有相关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使肾脏囊肿增长速度加快。有ADPKD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肾脏超声检查等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囊肿情况。 特殊人群:儿童期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儿,病情通常进展迅速,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肾脏功能变化,定期评估肾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如肾小球滤过率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等。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 发病情况:相对少见,由PKHD1基因变异引起,患儿在胎儿期或婴儿期即可发病,几乎所有携带致病基因的纯合子患儿都会发病,因为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纯合子才会表现出疾病症状,杂合子一般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但可能将基因传递给后代。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双侧肾脏出现无数个小囊肿,同时可伴有肝脏等多器官病变,婴儿期发病的患儿预后较差,多数会在儿童期因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死亡。从性别角度看,男女发病无差异,生活方式对胎儿期发病的婴儿影响不大,但母亲在孕期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比如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加重胎儿肾脏病变程度,有ARPKD家族病史的夫妻,孕期需进行产前基因检测等,评估胎儿患病风险。 特殊人群:婴儿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儿,需要在新生儿期就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肾脏功能和其他器官受累情况,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如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纠正肾功能不全相关的电解质紊乱等,同时要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因为此类患儿预后往往不佳。
2025-10-16 1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