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肾移植后肌酐一般多长时间恢复正常
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时间个体差异大,多数1-2周开始下降,1个月内大多接近正常,受供体、受体自身情况(年龄、基础病史、手术情况)影响,儿童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时间较复杂,老年肾移植患者恢复时间长,需注重基础疾病管理、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等。 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供体因素:如果是活体供肾,由于供肾质量相对较好,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对较轻,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一般可能在术后1-2周内肌酐就开始快速下降并接近正常。而尸体供肾,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缺血等情况的供肾,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2-4周甚至更久。 受体自身情况 年龄:年轻受体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各器官功能恢复能力较强,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例如年轻的成年受体可能在术后1-2周肌酐就明显下降。而老年受体,由于本身存在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3-4周甚至更长时间。 基础病史:如果受体在肾移植前基础疾病较少,如没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如果受体在肾移植前就合并有较严重的糖尿病,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肾脏的恢复,导致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延长。同样,有严重高血压病史的受体,肾移植后血压控制情况也会影响肌酐的恢复,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延缓肌酐恢复正常的进程。 手术情况:手术过程顺利,没有出现血管吻合失败、肾灌注不良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手术中出现血管吻合口狭窄等问题,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肌酐下降缓慢,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延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肾移植患者:儿童肾移植后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相对复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和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肾移植后需要密切监测肌酐情况,由于儿童可能存在生长激素等因素影响,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较成人稍长,但总体也多在数周内逐渐趋向正常。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尿量、水肿等情况,因为这些情况也与肌酐恢复密切相关。 老年肾移植患者:老年肾移植患者肌酐恢复正常时间较长,在术后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案,保证营养均衡,以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并且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焦虑等情绪,也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
2025-10-16 13:11:33 -
尿路感染会变成肾炎吗
尿路感染有可能变成肾炎,这与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机体状况等有关,上行性尿路感染可引发急性肾盂肾炎,未彻底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会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儿童、女性、男性、糖尿病患者等不同人群感染后有不同风险,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规范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肾炎风险。 一、上行性尿路感染引发肾炎的机制 1.急性肾盂肾炎:当尿路感染是由细菌(常见的如大肠埃希菌等)沿尿道上行至膀胱,继而沿输尿管蔓延至肾脏时,就可能引发急性肾盂肾炎,这是肾炎的一种类型。细菌在肾盂、肾盏等部位生长繁殖,引起肾脏的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急性肾盂肾炎是由上行性尿路感染发展而来。在女性中,由于尿道短而直,这种上行感染的风险相对男性更高,尤其是育龄女性,性生活、经期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上行感染引发肾盂肾炎的几率。 2.慢性肾盂肾炎:如果急性肾盂肾炎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的肾盂肾炎会导致肾脏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比如,一些患者急性肾盂肾炎发作后,没有按疗程规范治疗,细菌持续存在于肾脏,炎症反复刺激,就会逐步向慢性肾盂肾炎转变。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尿路感染若不及时处理,更容易蔓延引发肾炎。例如,婴幼儿尿路感染时,由于解剖结构特点等因素,感染扩散至肾脏导致肾炎的风险较成人更高。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排尿情况,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迁延发展为肾炎。 2.女性:女性尿道短,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尿路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进而引发肾炎的可能性也较大。尤其在孕期,女性泌尿系统的生理变化会使尿路感染及后续肾炎的发生风险增加。孕期女性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一旦发生尿路感染要积极治疗,防止发展为肾炎。 3.男性:男性一般尿路感染引发肾炎的几率相对女性低,但如果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前列腺增生等),也可能增加尿路感染后发展为肾炎的风险。男性若出现排尿异常等尿路感染表现,也应及时诊治。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所以发生尿路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肾炎。这类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治疗尿路感染,定期监测肾脏功能,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肾炎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 总之,尿路感染有发展为肾炎的可能,对于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进行规范治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多喝水、注意个人卫生等,以降低发展为肾炎的风险。
2025-10-16 13:10:38 -
女人肾疼和腰疼的区别
女人肾疼与腰疼在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相关疾病及特殊人群情况有别,肾疼多为单侧肾区深层隐痛、胀痛或绞痛,伴不同泌尿系统症状及对应疾病;腰疼范围更广,疼痛性质多样,伴不同腰部相关疾病症状及对应病因,孕期和老年女性有其特殊情况,出现疼痛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针对性治疗。 女人腰疼:腰疼的范围相对更广,可涉及腰部脊柱本身、周围的肌肉、韧带等部位,疼痛位置可能更表浅,可表现为整个腰部的酸痛、刺痛等。比如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疼,疼痛可能集中在腰部中间的脊柱周围肌肉区域,也可能涉及两侧肌肉。 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 女人肾疼:若为肾结石导致的肾疼,多为突发的剧烈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常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若是肾盂肾炎引起的肾疼,多为隐痛或胀痛,可伴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全身及泌尿系统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肾疼,伴随症状有差异,且疼痛性质相对较具特异性。 女人腰疼: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疼,多为慢性酸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一般不伴有泌尿系统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疼,除了腰部疼痛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疼痛性质多样,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部位和程度有关。 相关疾病及发病因素 女人肾疼:常见疾病有肾结石、肾盂肾炎、肾囊肿合并感染等。肾结石的形成与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肾盂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女性由于尿道短宽直,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肾囊肿合并感染则与囊肿本身的发展及感染因素相关。 女人腰疼:常见原因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等。腰肌劳损多与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长期久坐、弯腰劳作的女性,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腰椎骨质增生则与年龄增长、腰椎退变等因素相关。 特殊人群情况 孕期女性:孕期女性出现腰疼较为常见,多与子宫增大、姿势改变等有关,但也需警惕是否有肾脏问题。若孕期出现肾疼,要考虑妊娠期肾脏生理性改变及可能的肾脏疾病;而腰疼可能是正常的孕期表现,但也需排除腰椎病变等情况。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肾疼需注意是否有肾脏的退行性病变、泌尿系统结石或感染等,腰疼则可能与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等关系密切,由于老年女性骨质流失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总之,女人肾疼和腰疼在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相关疾病及特殊人群表现等方面存在区别,当出现腰部或肾区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腰椎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16 13:09:27 -
尿毒症的人尿液是什么颜色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至深黄色,由尿胆原和尿色素等决定。尿毒症患者尿量减少时尿液浓缩颜色变深,尿量增多时尿液稀释颜色变浅,儿童尿毒症患者尿液颜色变化更迅速需密切观察,老年尿毒症患者尿液颜色变化复杂且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影响,观察尿液颜色可提供病情线索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情。 尿毒症患者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尿量减少时的尿液颜色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此时尿液浓缩,颜色会变深,可能呈现深黄色甚至琥珀色等较深的颜色。这是因为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使得尿液中的水分减少,而尿中的有形成分和色素等相对浓度升高,从而导致颜色加深。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在尿毒症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且尿液颜色加深的现象,这与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 尿量增多时的尿液颜色 部分尿毒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此时尿液颜色可能变浅,甚至接近无色。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进一步丧失,大量水分不能被有效重吸收,尿液稀释,尿中的色素等成分浓度降低,所以尿液颜色变浅。但需要注意的是,尿量增多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反而可能是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表现之一,因为这种情况下肾脏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能力可能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只是通过尿量的变化来体现。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尿毒症患者 儿童尿毒症患者的尿液颜色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例如,儿童尿毒症患者尿量减少时,尿液颜色加深可能更为明显,而且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儿童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变化情况。如果发现儿童尿液颜色异常加深或变浅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肾脏功能等相关指标。 老年尿毒症患者 老年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功能本身就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发生尿毒症时,尿液颜色的变化可能更加复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尿液的形成和颜色。例如,老年尿毒症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泌尿系统的感染等并发症,尿液颜色可能会出现异常改变,如出现混浊、带有血色等情况,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判断和处理。同时,老年患者在观察尿液颜色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家属需要协助做好尿液情况的记录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告知医生。 总之,尿毒症患者的尿液颜色会根据尿量等情况发生多种变化,通过观察尿液颜色等变化可以为判断病情提供一定的线索,但最终还是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2025-10-16 13:09:09 -
轻度肾炎小球损伤可以恢复吗
轻度肾炎小球损伤有恢复可能,其恢复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需去除诱因、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及一般治疗来促进恢复,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一、轻度肾炎小球损伤的恢复可能性 轻度肾炎小球损伤存在恢复的可能。从病理角度来看,肾小球的损伤有不同类型,若是一些可逆性的损伤因素导致,例如感染、药物等暂时因素引起的轻度肾小球滤过膜等结构的轻微改变,在去除诱因后,肾小球有可能恢复正常功能。临床研究表明,约有相当比例的轻度肾小球损伤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去除诱因后,肾功能能够维持稳定甚至恢复。 二、影响恢复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恢复能力更强一些,因为儿童的肾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潜力;而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的储备功能下降,恢复的难度相对较大。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轻度肾小球损伤的恢复,而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滤过负担,促进恢复;过度摄入高蛋白食物也会增加肾小球的滤过压力,影响恢复。 作息:长期熬夜、劳累会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肾脏的血流灌注等,不利于轻度肾小球损伤的修复;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肾脏的正常代谢和自我修复。 基础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增加肾脏损伤恢复的难度。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伤肾小球,即使是轻度的初始损伤,在高血糖未有效控制时也难以恢复,且会逐渐进展加重;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升高会使肾小球内高压,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和修复过程。 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去除诱因: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轻度肾小球损伤,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感染导致,积极控制感染,如细菌感染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的降糖药物等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有助于降低肾小球内压,保护肾小球。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轻度肾炎小球损伤有恢复的可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恢复,并且要密切随访观察病情。
2025-10-16 13: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