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怎么诊断

    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询问相关血管操作、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相关药物使用等情况;临床表现有皮肤紫癜样皮疹、下肢网状青斑、肾功能急剧恶化;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见血尿蛋白尿、血液生化示肌酐尿素氮升高、自身抗体可能阳性、血脂可能异常;影像学检查中肾脏超声缺乏特异性,肾活检病理是金标准可见胆固醇结晶栓塞,血管造影可发现异常但为有创检查需综合评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检查中的风险和意义需综合考量。 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紫癜样皮疹、下肢网状青斑、肾功能急剧恶化等表现。皮肤紫癜样皮疹多见于下肢,是由于胆固醇结晶栓塞累及皮肤小血管所致;下肢网状青斑是皮肤血管受累的另一种表现。肾功能急剧恶化表现为血肌酐迅速升高,这是因为肾脏血管受到胆固醇结晶栓塞影响,导致肾功能受损。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等,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多为轻-中度蛋白尿。 血液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反映肾功能受损情况。 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患者自身抗体可呈阳性,如抗核抗体等,但自身抗体阳性并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血脂检查:部分患者血脂可能异常,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变化,但血脂异常不是诊断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的特异性指标。 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皮质回声增强等改变,但肾脏超声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于诊断。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的金标准。肾活检病理可见肾小球、小动脉内有胆固醇结晶栓塞,通过特殊染色(如油红O染色等)可明确看到胆固醇结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肾活检的操作风险和意义需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较差、凝血功能异常等风险,需谨慎评估是否进行肾活检;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凝血状态可能有变化,也需要在操作前充分准备。 血管造影检查 选择性血管造影可能发现血管腔内有充盈缺损等异常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胆固醇结晶栓塞,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高度怀疑该病且需要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时考虑。不同年龄患者对血管造影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可能影响耐受,需要在检查前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6 12:29:27
  • 慢性肾盂肾炎的症状

    慢性肾盂肾炎症状多样,局部有尿路刺激征(较急性轻)、腰部不适(隐痛或酸痛,劳累后加重);全身有低热、乏力;伴随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表现(夜尿增多、后期水肿、食欲不振等),不同个体表现有差异,诊断治疗需综合多因素评估。 局部症状: 尿路刺激征:部分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相较于急性肾盂肾炎,其症状通常相对较轻。这是因为慢性肾盂肾炎是肾脏的慢性炎症,对尿路黏膜的刺激相对缓慢且持续,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而成人相对更易描述症状。 腰部不适:患者常感腰部隐痛或酸痛,活动劳累后可能加重。这是由于肾脏炎症导致肾脏包膜受牵拉或肾脏结构改变引起,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使这种腰部不适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状态变化而使腰部不适感觉有所不同。 全身症状: 低热:多数患者会有低热表现,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接近正常但仍高于基础体温。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持续刺激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低热情况,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更细致观察。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与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以及身体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出现乏力可能更易被忽视,而长期sedentary生活方式的人则相对更敏感。 伴随症状: 高血压:部分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会并发高血压,这是因为肾脏炎症导致肾实质受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在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中,慢性肾盂肾炎并发高血压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肾功能损害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功能受损,浓缩功能下降,儿童患者夜尿增多可能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后期还可能出现水肿、食欲不振等症状,水肿可能从眼睑、下肢开始,女性患者在月经前后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而使水肿表现略有不同。 总之,慢性肾盂肾炎的症状较为复杂,不同个体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6 12:29:04
  • 肾功能检查项目

    肾功能检查项目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肾脏超声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特殊人群的检查项目和注意事项可能不同。 1.血肌酐(Scr):血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血肌酐水平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 2.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其水平受肾功能影响。升高的血尿素氮水平可能提示肾功能不全。 3.尿酸(UA):尿酸由嘌呤代谢产生,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与痛风、肾脏疾病等有关。 4.肾小球滤过率(GFR):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可通过公式或检测仪器计算得出。降低的GFR提示肾功能下降。 5.尿蛋白定量: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肾脏损伤。 6.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指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胱抑素C:胱抑素C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蛋白质,其生成量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可更准确地反映肾功能。 8.肾脏超声: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的结构性病变。 在进行肾功能检查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肾功能检查结果,如饮食、运动、药物等。因此,在检查前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相关事项。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肾功能检查的项目和注意事项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的肾功能检查通常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肾功能检查。孕妇在孕期中肾脏负担增加,需要特别关注肾功能的变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人群,肾脏更容易受到损害,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 总之,肾功能检查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肾脏疾病、监测疾病进展以及指导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检查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检查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对肾功能检查结果有疑问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025-10-16 12:27:19
  • 肾炎微小病变反复

    肾炎微小病变在儿童中常见且易反复,复发与感染、激素使用不规范、遗传易感性等有关,需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复发时调整治疗,儿童患者需加强护理,包括保证休息、合理饮食、预防感染、关注心理。 一、疾病特点与复发因素 肾炎微小病变是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复发较为常见。复发因素包括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感染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影响肾脏的病理状态;还有可能是激素使用不规范,比如过早减量、突然停药等情况,激素对机体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不规范使用易导致病情反复;另外,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也可能与复发相关,部分患儿存在特定基因位点的差异,使得肾脏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病情反复。 二、监测与评估 对于反复复发的肾炎微小病变患儿,需要密切监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通过尿常规可初步观察尿液中蛋白等情况,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评估肾脏蛋白丢失情况,从而了解病情活动程度。还要监测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状态,因为病情反复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同时,要关注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水肿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反复可能会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三、治疗调整 当肾炎微小病变反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是激素依赖型等情况,可能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等,但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充分考虑患儿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对于感染导致的复发,要积极控制感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选择药物时要避免对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肾炎微小病变反复时,家长要注意加强护理。在生活方面,要保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饮食上要注意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根据患儿肾功能情况等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保证营养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高。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长期患病可能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家长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儿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025-10-16 12:26:58
  • 尿毒症患者有尿吗

    尿毒症患者是否有尿情况不一,部分早期仍有尿但随病情进展尿量渐变,部分会逐渐无尿,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尿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尿量变化应及时就医,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需特殊关注及处理。 部分患者仍有尿:在尿毒症早期,肾脏的部分功能可能还能维持一定的滤过和排泄功能,此时患者可能仍有尿液排出。但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进行性减退,尿量会逐渐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尿量会开始减少,但并非所有患者一开始就完全无尿。例如,一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尿毒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早期可能每天还有几百毫升甚至更多的尿量,但随着病情加重,尿量会逐渐减少。 部分患者逐渐无尿:当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时,肾脏几乎不能有效地过滤血液形成尿液,患者会出现无尿的情况。这是因为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产生尿液,当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低于10ml/min左右时,尿液生成会显著减少直至无尿。比如一些糖尿病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的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尿量减少直至无尿的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尿毒症患者,尿量变化的情况可能受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减退,在患尿毒症时尿量变化可能更易趋向无尿;女性患者如果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尿毒症,尿量情况也会因个体基础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的患者,可能会加速肾脏功能的恶化,影响尿量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就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性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时,尿量变化也遵循上述尿毒症尿量变化的一般规律,但可能因为高血压对肾脏血管的损害,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尿量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温馨提示:尿毒症患者出现尿量变化时应及时就医,密切监测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对于儿童尿毒症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功能更脆弱,尿量变化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需更加谨慎监测和处理;对于女性尿毒症患者,要注意在月经等特殊生理时期对尿量观察的影响,准确记录尿量变化;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病,减缓肾脏功能恶化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尿量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6 12:26: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