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什么是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是需特定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发现的极少量白蛋白,其升高是早期肾脏损伤信号,可监测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肾脏受累情况,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检测该指标来监测肾脏损伤,健康人有可疑肾脏症状时也需检测排查早期肾脏病变。 一、定义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采用敏感检测方法可在尿液中检测到的极少量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蛋白含量极低,常规尿常规检测无法检出,需通过特定高灵敏度检测技术才能发现其存在,其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30mg/24h或小于20μg/min。 二、临床意义 1.早期肾脏损伤提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常是早期肾脏损伤的信号,例如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白蛋白滤过增加;高血压肾损害早期,高血压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也可使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此时肾脏结构和功能虽尚未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但已存在滤过功能的轻微异常。 2.疾病监测与评估: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有助于动态监测肾脏受累情况。若尿微量白蛋白持续升高,提示肾脏病变可能在进展,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来延缓肾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三、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因为高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易引发糖尿病肾病,早期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早发现肾脏损伤,从而调整降糖方案等进行干预,以保护肾脏功能,降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可逐步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能帮助早期发现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以便及时调整降压治疗方案等,减少高血压肾损害的不良后果。 健康人群:虽无基础疾病,但也应关注自身健康,若出现水肿、乏力等可疑肾脏相关症状时,也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查肾脏早期病变情况。
2025-10-16 11:21:25 -
iga肾炎在肾病里最轻吗
iga肾炎在肾病里是否最轻不能简单判定,其病情轻重需综合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多方面评估,与其他肾病如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等比较也不能绝对而言,儿童和老年患者病情观察及生活方式注意各有特点,iga肾炎患者感染后易病情反复需更重视感染预防。 iga肾炎的病情轻重不能简单判定为在肾病里最轻。从病理类型来看,iga肾炎的病理表现多样,有的患者病理改变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系膜增生;但也有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病理改变,如重度系膜增生、新月体形成等情况。从临床表现角度,部分iga肾炎患者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程度较轻,这种情况下病情相对较稳;然而,有的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快速进展为肾病综合征,还可能伴有肾功能的逐渐减退,此时病情相对较重。 与其他肾病的比较 1.与微小病变肾病比较:微小病变肾病多见于儿童,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病情缓解较快,从这方面看部分微小病变肾病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不能一概而论说iga肾炎就比微小病变肾病轻,因为iga肾炎的病情转归个体差异较大。 2.与膜性肾病比较:膜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但也有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损伤等情况,iga肾炎和膜性肾病的病情轻重不能简单绝对比较,需要结合具体患者的病理、蛋白尿水平、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对于儿童患者,iga肾炎的病情观察尤为重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症较多,iga肾炎病情的发展可能受到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病情判断更需全面考量。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哪种肾病患者都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但iga肾炎患者在感染后更容易出现病情的反复,所以在感染预防方面需更加重视。
2025-10-16 11:20:48 -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吗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较常见,多见于5-14岁儿童,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有关,患儿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需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良好,治疗中要关注患儿状况,日常生活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有链球菌感染证据者可能需用抗生素。 发病情况 在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多见于儿童群体,尤其以5-14岁儿童较为常见,但其他年龄段儿童也可发病。其发病与感染等因素相关,比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显示,在儿科肾脏疾病就诊患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 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患儿常出现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还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部分患儿会有高血压表现。这些临床表现的出现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发生改变有关,而其发病原因中链球菌感染是重要诱因,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接触到链球菌等病原体后更容易引发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该病发生。 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及应对 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后需要及时就医诊治,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如果诊治不及时或病情较重等可能会对儿童健康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一般状况,包括尿量、水肿情况、血压等变化。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患儿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因为休息对于儿童身体恢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疾病急性期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并且要根据病情在饮食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比如限制水和盐分的摄入等,以减轻肾脏负担等。对于有链球菌感染证据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清除感染病灶,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2025-10-16 11:20:15 -
双肾多囊肾会遗传吗
双肾多囊肾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男女患病几率均等,子女有50%概率遗传,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有家族史者可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有家族遗传背景儿童应定期检查,生活中注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因素;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少见、婴儿期发病且预后差,需区分两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基因缺陷传递: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男女患病几率均等。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该疾病。例如,父母中有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基因会以一定概率传递给子代,子代获得致病基因后就有可能发病。 发病年龄与表现差异:发病年龄通常在30-50岁之间,但也有少数人在儿童期甚至胎儿期就可发病。发病后随着病情进展,双侧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不同个体间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速度可能存在差异,这与遗传基因的具体突变情况等因素有关。 与其他遗传方式的区别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区别: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较少见,多在婴儿期发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遗传方式是父母双方均携带隐性致病基因时,子代有25%的概率发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遗传概率、发病年龄和病情表现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对于有双肾多囊肾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如果家族中有患者,计划生育的夫妇可通过基因检测了解自身基因情况,评估子代患病风险。对于已出生的儿童,尤其是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儿童,应定期进行肾脏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肾脏囊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在生活方式上,应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如过度劳累、不合理的饮食等,以维护肾脏健康。
2025-10-16 11:19:54 -
慢性肾炎不能吃哪些药
慢性肾炎患者需注意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其可能影响肾脏血流灌注,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需谨慎;部分抗生素类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有肾毒性,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需注意;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致肾小管-间质损害,儿童和老年人应避免接触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具体药物举例及原理: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慢性肾炎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肾脏血流灌注。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维持肾灌注起重要作用,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加重肾脏损害。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此类药物影响导致肾功能损伤,应尽量避免使用;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减退,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发生肾脏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需严格评估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二、部分抗生素类药物 具体药物举例及原理: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像庆大霉素等。这类药物具有肾毒性,主要是经肾脏排泄,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加重慢性肾炎病情。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肾脏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排泄功能较弱,药物易在体内蓄积,更易发生肾毒性反应,应避免使用;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肾毒性风险增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具体药物举例及原理:如关木通、广防己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影响肾功能,加重慢性肾炎的病理进程。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及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对尚未成熟的肾脏造成更严重损伤,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基础差,使用后发生肾脏损害的风险更高,均应避免接触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2025-10-16 1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