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肾盂肾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上行性感染、血行性感染和淋巴道感染。上行性感染中女性因尿道短宽且近肛门及尿道局部因素易感染;血行性感染与全身性感染时细菌播散及机体免疫力状况有关;淋巴道感染较少见,胃肠道感染时细菌可经淋巴系统蔓延至肾脏。 一、上行性感染 (一)女性因素影响 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尿道进入膀胱进而上行感染肾盂。例如,成年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发生肾盂肾炎的风险相对男性更高。在性生活中,可能会将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增加感染机会。 (二)尿道局部因素 尿道结石、狭窄等情况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尿液在局部潴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容易引发肾盂肾炎。比如尿道存在结石时,尿液流通不畅,细菌容易繁殖并向上蔓延至肾盂。 二、血行性感染 (一)全身性感染时细菌播散 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肾盂肾炎。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到达肾脏,侵犯肾盂等部位。儿童如果有皮肤脓疱疮等皮肤感染,更易通过血行播散引发肾盂肾炎,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细菌更容易扩散。 (二)机体免疫力状况影响 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身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血行性感染引发肾盂肾炎的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感染并扩散至肾脏。 三、淋巴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时,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肾脏引发肾盂肾炎。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对于一些存在胃肠道-淋巴-肾脏通路异常的个体,仍可能发生。例如,患有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内的细菌可能通过淋巴途径逐渐影响到肾脏。
2025-10-16 11:19:01 -
尿素氮偏高怎么办
尿素氮偏高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其他疾病、避免药物副作用、定期复查等方法降低尿素氮,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 1.调整饮食 控制蛋白质摄入:减少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肉类、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有助于稀释尿液,促进尿素氮的排泄。 避免高嘌呤食物:高嘌呤食物可导致尿酸升高,进而影响肾脏功能,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 2.控制其他疾病 控制血糖、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可能会损害肾脏功能,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以保护肾脏。 治疗感染:感染可能导致尿素氮升高,应及时治疗感染。 3.避免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素氮升高,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其他健康问题。 避免滥用药物:不要自行使用药物,尤其是一些不明成分的保健品。 4.定期复查 尿素氮偏高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信号,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如果尿素氮持续偏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如水肿、蛋白尿、血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尿素氮偏高的处理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可能逐渐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会减弱,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孕妇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孕周、胎儿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尿素氮偏高需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于紧张。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整,有助于控制尿素氮水平,保护肾脏功能。
2025-10-16 11:17:59 -
如何治疗泌尿系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治疗包含一般治疗即患者充分休息保证睡眠且大量饮水以冲刷尿路助康复,抗感染治疗依据尿培养及药敏选敏感抗生素未获结果时经验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药且疗程10-14天,特殊人群中儿童选药慎避影响骨骼发育的药需监测,孕妇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并落实一般治疗,老年需综合基础病选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病情监测。 一、一般治疗:患者需充分休息以恢复体力,保证每日充足睡眠。同时应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通过增加排尿频次冲刷尿路,促进细菌及炎性物质排出,有助于缓解尿路刺激症状并推动病情康复,尤其要保障日间充分饮水,维持尿液处于稀释状态。 二、抗感染治疗:依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需留意18岁以下青少年慎用)、头孢菌素类等。在未获取药敏结果时,可依据临床经验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尽早展开抗感染治疗,通常疗程为10-14天,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预防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患者:儿童罹患肾盂肾炎时,选用抗生素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像喹诺酮类应严格遵循年龄禁忌,优先挑选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一般状况、尿量等,保证治疗既有效又安全。2.孕妇患者:孕妇发生肾盂肾炎时,用药需格外慎重,应选取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类等,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保障母婴安全,同时注重一般治疗措施如休息、多饮水等的落实。3.老年患者:老年肾盂肾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况,选用适宜抗生素,留意药物间相互作用,还要加强病情监测,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或许较为隐匿。
2025-10-16 11:17:27 -
尿酸碱度是尿酸吗
尿酸碱度指尿液酸碱度变化,正常呈弱酸性,受饮食、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尿酸是嘌呤代谢终产物,正常血尿酸有范围,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尿酸碱度会影响尿酸溶解度,对高尿酸血症管理等有辅助作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尿酸碱度与尿酸情况来管理健康。 尿酸: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体血尿酸的浓度男性为150-416μmol/L,女性为89-357μmol/L。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进而可能诱发痛风等疾病。年龄上,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女性在绝经后血尿酸水平会明显上升;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会使尿酸生成增加;病史方面,患有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时,由于细胞代谢活跃,尿酸生成也会增多。 两者的关系 尿酸碱度和尿酸是不同的概念,但相互有一定关联。尿酸碱度会影响尿酸的溶解度,尿酸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度较低,容易形成尿酸结晶,而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相对较高。例如,当尿液尿酸碱度偏低呈酸性时,尿酸结晶更容易在肾脏等部位沉积,增加肾结石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适当调节尿酸碱度(如通过饮食等方式)可以影响尿酸的存在形式及排泄情况,对于高尿酸血症的管理有一定辅助作用。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尿酸碱度情况,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来维持尿酸在正常范围,同时关注尿液尿酸碱度的变化,因为儿童肾脏功能对酸碱调节尚不完善,不当的酸碱环境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尿酸的代谢和肾脏健康。老年人如果存在尿酸代谢异常且伴有肾脏功能减退,尿酸碱度的异常可能会加重尿酸相关的肾脏损伤,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尿酸水平和尿液酸碱状态。
2025-10-16 11:16:11 -
微小病变型肾病怎么检查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检查包括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和肾穿刺活检。尿液检查中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阳性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增高,尿沉渣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等;血液检查中肾功能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进展后血清肌酐等可升高,血浆蛋白测定见白蛋白明显降低、血脂常升高;肾穿刺活检是重要依据,光镜下部分患者有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无免疫球蛋白等沉积,电镜下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儿童肾穿刺需谨慎评估。 尿沉渣镜检:一般可见少量红细胞,若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增多等情况,有助于了解尿液中有形成分的状况,辅助判断病情。 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在微小病变型肾病早期,肾功能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可升高,尿素氮也会相应改变。对于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的生理性特点,与成人正常肾功能指标范围有所不同。 血浆蛋白测定: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一般低于30g/L,同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常升高,这是因为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患者同样会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和血脂升高等情况,需结合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综合判断。 肾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重要依据。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本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检查通常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电镜下的特征性表现是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这是微小病变型肾病区别于其他肾小球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对于儿童患者,肾穿刺是有创检查,需充分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在B超引导下进行,操作需谨慎,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注意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2025-10-16 11: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