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崴,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以及腹膜透析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活检、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

  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早期防治,狼疮性肾炎,高尿酸血症肾损害;

  社会兼职: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狼疮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横纹肌溶解症可以治好吗

    横纹肌溶解症可以治好,治疗需去除诱因、补液、碱化尿液、必要时肾脏替代治疗,轻度预后良好,中重度部分经积极治疗也可恢复,不同病情及个体预后有差异,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关注病情变化。 一、治疗原则与方法 1.去除诱因 如果是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需要立即停用相关药物;若是由挤压伤等外伤因素导致,要及时解除压迫等诱因。例如,某些降脂药物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停用该药物后病情可能会逐渐稳定。 对于因过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情况,需要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 2.补液治疗 通过大量补液来增加尿量,促进肌红蛋白排出,防止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一般会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液体,以维持足够的尿量,通常要求每小时尿量在100-200ml以上。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补液量需要根据体重、脱水程度等精确计算,避免补液不足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或补液过多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碱化尿液 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因为碱性环境有助于减少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的沉积。例如,碳酸氢钠可以使尿液pH值维持在7.0-7.5左右,从而降低肌红蛋白的沉积风险,但要注意监测尿液pH值等指标,避免过度碱化带来其他问题。 4.肾脏替代治疗 当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透析模式和参数。 二、预后情况 1.轻度横纹肌溶解症 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并进行适当的补液等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肾功能等指标也能较快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例如,因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轻度横纹肌溶解,经过休息、补液等处理后,一般数天内即可康复。 2.中重度横纹肌溶解症 部分中重度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较严重的并发症,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及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也有很大机会恢复肾功能,病情得到控制。不过,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密切监测和长期随访。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肾功能减退等,预后相对普通人群可能会稍差一些,需要更加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横纹肌溶解症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个体的预后会有所差异,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2025-10-23 13:42:26
  • 瓦氏巨球蛋白血症肾病怎么检查

    瓦氏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清学可见大量单克隆IgM,血常规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及红细胞缗钱状排列)、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评估滤过功能,尿蛋白定量有蛋白尿)、肾脏病理检查(光镜见系膜区等改变,免疫荧光有单克隆IgM沉积,电镜见超微结构改变)、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CT或MRI辅助评估),儿童和老年患者检查需考虑其特殊生理特点及基础疾病影响。 血常规检查:患者可能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骨髓受浸润以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对骨髓造血的抑制等因素导致。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这也是本病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和尿素氮: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会升高,反映肾功能不全的程度。例如,血肌酐超过正常范围(男性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尿素氮超过正常范围(2.5-6.4mmol/L)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损害。 尿蛋白定量:多数患者有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可升高,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肾脏病理检查 光镜检查:可见肾小球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有时可观察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等改变。还可能有肾小管间质病变,如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不同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大量单克隆IgM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等部位,这对明确诊断瓦氏巨球蛋白血症肾病有重要意义。 电镜检查:可观察到肾小球内电子致密物沉积等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脏体积改变,如增大或缩小等,有助于初步评估肾脏的大体情况,但对于肾脏病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相对有限,更多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CT或MRI检查:对于肾脏的结构等有更清晰的显示,可帮助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但在瓦氏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的诊断中,主要还是依靠血液学、肾功能及肾脏病理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更多是协同作用。 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根据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量和方式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比如肾功能检查时要综合评估其基础肾功能状态等,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025-10-23 13:42:25
  • 血肌酐正常值范围

    血肌酐正常值范围因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别,成年男性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儿童血肌酐值低于成人,随年龄增长渐接近成人范围,老年人血肌酐值可能略低;男性因肌肉量多血肌酐值高于女性;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肾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病史因素会影响血肌酐水平。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血肌酐正常值范围与成人不同,通常儿童血肌酐正常值会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儿童的肌肉量相对较少,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量也较少。一般新生儿血肌酐正常值约为27~62μmol/L,婴儿血肌酐正常值约为44~70μmol/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肌肉量减少,肾功能也会有所减退,所以老年人的血肌酐正常值可能会比成年人略低。但也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具体肾功能情况综合判断,因为部分老年人可能存在肾功能逐渐下降的情况,如果血肌酐出现异常升高,更需要警惕肾功能损害。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男性:男性肌肉量通常比女性多,所以男性产生的肌酐相对较多,血肌酐正常值范围相对女性稍高。这是由于肌肉代谢是肌酐的主要来源,男性肌肉发达,代谢产生的肌酐量自然更多,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的量也相应较多,导致血肌酐水平处于较高的正常范围。 女性:女性肌肉量相对男性较少,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量较少,所以血肌酐正常值范围低于男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会受到个体肌肉状况、肾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如果近期食用了大量高蛋白质食物,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会增多,可能会导致血肌酐暂时升高,偏离正常范围。因为蛋白质在体内代谢会产生肌酐,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使肌酐生成增加。所以在检测血肌酐前,一般建议保持正常均衡饮食,避免大量食用高蛋白质食物。 运动:剧烈运动后,肌肉代谢加快,肌酐生成增多,也可能导致血肌酐短时间升高。所以在检测血肌酐时,一般建议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检测。 病史因素的影响 肾脏疾病患者: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的滤过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肌酐排出减少,血肌酐会升高,偏离正常范围。此时需要结合其他肾功能指标以及肾脏相关检查来综合评估肾脏功能状况。 其他系统疾病患者:一些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肾功能,从而影响血肌酐水平。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影响肌酐的滤过和排出,进而影响血肌酐正常值范围。

    2025-10-23 13:42:24
  • 肾小球是什么组织

    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血管球毛细血管有窗孔、基膜厚且有系膜细胞,肾小囊内层足细胞有次级突起及裂孔膜,共同构成滤过膜,其主要功能是滤过形成原尿,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有肾脏病史、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肾小球滤过功能有差异,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随年龄增长下降需关注肾脏健康保护其功能。 血管球的组织特征 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独特的结构,它有许多小孔,称为窗孔,这些窗孔直径约70-90nm,使得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较容易地通过,不过内皮细胞表面有一层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对一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毛细血管的基膜比较厚,由多层纤维和基质组成,对于维持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基膜中含有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成分。此外,血管球内还有系膜细胞,系膜细胞位于毛细血管之间的系膜区,它具有收缩功能,可以调节毛细血管的口径,还能吞噬和清除肾小球内的异物、大分子物质等,并且能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的成分。 肾小囊的组织特点 肾小囊的内层是足细胞,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次级突起相互交错形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足细胞的次级突起之间有狭窄的裂隙,称为裂孔,裂孔上覆盖有一层裂孔膜,裂孔膜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它和内皮细胞的窗孔、基膜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的三层结构,对血浆成分进行选择性滤过。 肾小球在肾脏功能中的作用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有所差异,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滤过率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女性在妊娠期,由于生理变化,肾小球滤过率会有所增加,以适应母体和胎儿代谢的需要。如果存在肾脏疾病等病史,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影响正常的滤过功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而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肾小球的正常功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需要更加关注肾脏健康,定期检查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以保护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025-10-23 13:42:00
  • 喝水多尿少是什么原因

    喝水多尿少可因生理性因素中高温环境下出汗多致皮肤失水量增或饮食过咸使肾脏重吸收水分致尿量减少,病理性因素有肾功能不全致肾小球滤过率降、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致水分排出减少、心功能不全致肾脏灌注不足,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先天肾疾等、老年人因肾功能生理性减退及常伴基础病更易出现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喝水多尿少 1.环境因素影响: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皮肤不显性失水量增加,此时即使大量饮水,用于形成尿液的水分相对减少,从而出现喝水多但尿少的情况。例如长时间处于炎热户外劳作或运动时,汗液蒸发带走较多水分,肾脏生成尿液量相应减少。 2.饮食钠摄入影响:当摄入过咸食物后,机体为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会通过抗利尿激素等调节机制促使肾脏重吸收水分,导致尿量减少。即便大量饮水来补充水分,因肾脏对水分重吸收增强,尿液生成仍相对较少。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喝水多尿少 1.肾功能不全:肾脏是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若发生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泄水分和代谢废物的能力减弱,即使机体摄入较多水分,尿液生成量也会减少。常见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此类患者除喝水多尿少外,还可能伴有水肿、乏力等表现。 2.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导致肾脏对水分重吸收显著增加,使得水分在体内潴留,表现为喝水多但尿量减少。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水的排出减少,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3.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影响尿液生成。患者除喝水多尿少外,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尤其活动后症状加重。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的情况 1.儿童:儿童肾脏功能尚在发育中,若出现喝水多尿少,需警惕先天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畸形等问题。例如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患儿,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易导致尿液生成异常。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尿量、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排查。 2.老年人: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喝水多尿少的情况。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更易在老年人群中发生,进而影响尿液生成。因此,老年人出现该情况时应更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2025-10-23 13:41: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