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何强,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山一院肝外科主任医师,东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从事外科临床工作30年余。
1985年本科毕业,并获中山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re(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肿瘤研究以及外科临床观摩和学习。
在肝脏外科,能实施复杂的、具有相当大难度的专科手术,如巨大肝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以及扩大的半肝切除如左三叶切除、右三叶切除等,能实施特殊部位的、困难的肝切除如单独的肝尾状叶切除以及联合半肝切除的尾状叶切除。在处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侵犯胆管等特殊病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肝癌的综合治疗,实施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多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在胆道外科,针对国人肝胆管结石病的特征,积极开展肝叶、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以及既往有多次胆道手术史的病例,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这一类复杂的棘手的疾病,实施联合肝叶切除、淋巴清扫以及胆道重建等术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取得满意的疗效。
社会任职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综合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转移癌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分会常委、消化肿瘤杂志编委、民革中山大学北校区副主委。
展开-
乙肝阴性好还是阳性好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得更专业的建议。 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乙肝五项检查是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意义如下: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能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或自然感染后产生的。 乙肝e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乙肝e抗体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受到抑制,但仍有传染性。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肝功能、HBVDNA定量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果肝功能正常,HBVDNA定量较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如果肝功能异常或HBVDNA定量较高,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是否需要治疗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年龄较大、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没有上述情况,且肝功能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只是初步判断,不能完全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果对乙肝检查结果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专业的建议。此外,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这些传播途径。同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2025-08-25 16:26:33 -
肝炎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肝炎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可能有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黄疸、尿液深、发热、关节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有类似症状,或有肝炎高危因素,应及时就医检查。 1.疲劳和乏力:感觉身体非常疲倦,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2.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了一点就觉得饱了。 3.恶心和呕吐:经常感到恶心,有时会呕吐。 4.腹部不适或疼痛:腹部右上方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疼痛,有时疼痛会放射到背部。 5.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 6.尿液变深:尿液的颜色变得更深,类似于茶的颜色。 7.发热:体温升高,但通常不会很高。 8.关节疼痛:关节疼痛和肿胀,尤其是手腕和膝盖。 9.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尤其是在手掌和脚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同时出现,而且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因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有肝炎高危因素(如接触过肝炎患者、长期饮酒、使用某些药物等)的人,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肝炎。 对于肝炎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在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和丙肝患者、长期饮酒者、使用药物者等,应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饮酒和使用药物等,也有助于预防肝炎的发生。
2025-08-25 16:25:22 -
乙肝患者怎么治疗
乙肝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对症、预防并发症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患者需定期复查并注意生活调整。 1.抗病毒治疗:这是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可以帮助机体增强抗病毒能力。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胸腺肽α1、白细胞介素-2等。 3.保肝治疗:保肝治疗旨在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损伤。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等。 4.对症治疗:如果乙肝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等症状,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肝功能异常时可使用保肝药物;黄疸时可使用退黄药物;腹水时可使用利尿剂等。 5.预防并发症: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肝脏B超、甲胎蛋白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6.生活方式调整:乙肝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避免饮酒和进食辛辣、油腻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治疗应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乙肝患者还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避免感染他人。同时,家属也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感染。 总之,乙肝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25-08-25 16:23:46 -
乙肝两对半多久出结果
乙肝两对半出结果时间因检测方法、医院流程、标本量而异,一般2-4小时或当天、1-2个工作日不等,儿童、老年人、孕妇检测有相应注意事项。 影响乙肝两对半出结果时间的因素 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效率不同,例如自动化程度高的检测设备所采用的先进检测技术相对耗时较短,而一些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各项指标的测定。 医院或检验机构的流程:不同医院的检验流程存在差异,有的医院标本接收、检测、报告出具等环节衔接紧密,出结果速度就快;有的医院可能在流程上相对繁琐,会延长出结果的时间。比如一些小医院可能标本需要集中送到大的检验中心进行检测,这就会使时间有所延长。 标本量:如果医院在检测高峰期,标本量很大,那么检测和出结果的时间都会相应延长;而在标本量较少的时候,出结果的速度就会相对较快。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时,要确保采血过程顺利,尽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导致采血不顺利影响检测标本质量。同时,儿童的身体状况相对特殊,在检测前后要注意保暖等,避免因身体不适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判断。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在采血前要关注其身体状态,采血后要注意按压采血部位的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防止出现淤血等情况。而且老年人在等待结果过程中要保持心态平稳,避免因过度紧张等情绪影响自身健康。 孕妇:孕妇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妊娠状态,因为孕期身体的一些生理变化可能对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同时在检测前后要注意自身的休息和营养状况,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08-25 16:23:17 -
甲胎蛋白是什么肿瘤指标
甲胎蛋白是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的糖蛋白胚胎期血清含量高出生后降低成人极低正常参考值健康成人血清中通常小于25微克每升肿瘤诊断中是原发性肝癌重要标志物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患者AFP显著升高超特定值且排除相关情况提示肝癌生殖细胞肿瘤患者AFP也可能升高特殊人群孕妇妊娠期AFP升高系胎儿AFP经胎盘进入母体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血清AFP含量高出生后渐降一岁接近成人水平属正常生理过程。 一、甲胎蛋白的基本定义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的糖蛋白,在胚胎发育早期血清中含量较高,出生后血清中含量逐渐降低,成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极低。二、正常参考值范围 一般健康成年人血清中甲胎蛋白正常参考值通常小于25μg/L(不同检测方法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三、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1.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约70%-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升高,通常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μg/L持续8周,且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情况时,高度提示原发性肝癌;2.生殖细胞肿瘤:睾丸癌、卵巢癌等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AFP水平也可能升高。四、特殊人群情况 1.孕妇:妊娠期女性血清AFP水平会升高,一般妊娠12-14周时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非妊娠成人水平,此为胎儿AFP经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所致,属正常生理现象;2.新生儿:新生儿血清中AFP含量较高,出生后逐渐降低,1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系正常生理过程,通常无需过度担忧。
2025-08-25 16: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