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何强,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山一院肝外科主任医师,东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从事外科临床工作30年余。

  1985年本科毕业,并获中山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re(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肿瘤研究以及外科临床观摩和学习。

  在肝脏外科,能实施复杂的、具有相当大难度的专科手术,如巨大肝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以及扩大的半肝切除如左三叶切除、右三叶切除等,能实施特殊部位的、困难的肝切除如单独的肝尾状叶切除以及联合半肝切除的尾状叶切除。在处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侵犯胆管等特殊病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肝癌的综合治疗,实施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多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在胆道外科,针对国人肝胆管结石病的特征,积极开展肝叶、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以及既往有多次胆道手术史的病例,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这一类复杂的棘手的疾病,实施联合肝叶切除、淋巴清扫以及胆道重建等术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取得满意的疗效。

  社会任职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综合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转移癌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分会常委、消化肿瘤杂志编委、民革中山大学北校区副主委。

展开
个人擅长
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如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受年龄、病毒载量、肝脏炎症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影响,有良好、一般、不良等不同转归,不良转归包括肝硬化、肝癌等,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预后各有特点。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较高,约90%会转为慢性;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转为慢性的概率较低,约5%-10%。例如,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容易持续携带病毒。 病毒载量:乙肝病毒载量越高,病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通常越高。大量研究表明,乙肝病毒DNA定量水平较高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更明显,肝脏受损的速度可能更快。 肝脏炎症程度: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程度越重,预后相对越差。如果肝脏存在明显的坏死、炎症等病变,长期来看更易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是否及时治疗:能够早期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好,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反之,延误治疗的患者,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二、不同预后转归 良好预后:部分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病毒,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伴有乙肝表面抗体产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这种情况预后极佳,基本不影响正常寿命和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急性乙肝感染患者,有很大比例可以自然清除病毒达到临床治愈。 一般预后:多数慢性乙肝患者处于携带状态或轻度炎症状态,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稳定,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寿命接近正常人。但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肝脏超声等指标。 不良预后 肝硬化: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部分乙肝肝硬化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约有10%-20%会发展为肝癌,或因并发症死亡。 肝癌:乙肝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脏长期炎症损伤等因素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肝癌预后通常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生存机会,但晚期肝癌患者总体预后不良。 三、特殊人群预后特点 孕妇:乙肝孕妇如果病毒载量高,可能会在母婴传播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但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载量,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概率,保障婴儿健康,孕妇自身通过规范治疗也可维持病情稳定。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乙肝时,肝脏的代偿能力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也降低,病情进展可能更隐匿,但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往往较为严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乙肝患者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部分儿童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可能会有不同的转归,有的可能自然清除病毒,有的则需要长期治疗来控制病情,要定期评估儿童的肝功能、生长指标等。

    2025-09-30 12:32:05
  • 乙肝小三阳肝硬化初期症状

    乙肝小三阳肝硬化初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有乏力、消瘦;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肝胆系统表现为肝区不适或隐痛、脾脏肿大;还有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出血倾向以及腹水前期的轻微腹胀等。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这是比较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与肝功能受损、代谢紊乱等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表现程度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成人则可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容易感到疲惫。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感觉乏力加重。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熬夜等会使乏力症状更明显。有乙肝病史的患者若出现乏力加重,需警惕肝硬化进展。 消瘦:部分患者会有体重减轻的情况,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机体处于消耗状态。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患者常常自觉食欲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这与肝脏分泌胆汁减少、胃肠黏膜水肿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挑食等;成人则是进食量明显减少。不同性别在此症状上无特殊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关注身材等因素对食欲减退更敏感。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消化系统症状。有乙肝病史者出现食欲减退持续不缓解,要考虑肝硬化可能。 腹胀:多表现为上腹部胀满不适。是由于胃肠道淤血、腹水形成等原因导致。年龄较小的儿童腹胀可能不易表达,家长需留意孩子腹部膨隆等情况;成人腹胀感较明显。性别间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久坐、缺乏运动可能加重腹胀。有乙肝病史且出现腹胀的患者需密切关注。 肝胆系统表现 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肿大可能会牵拉肝包膜,引起肝区的不适或隐痛,疼痛程度不一。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可能表现为哭闹、频繁抚摸右上腹等;成人可明确指出肝区位置及疼痛感觉。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或加重疼痛。有乙肝病史者出现肝区疼痛需警惕病情变化。 脾脏肿大: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脾脏增大。脾脏肿大与门静脉高压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脾脏肿大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医学检查发现,生活方式与脾脏肿大关系不大,但有乙肝病史者需定期检查脾脏情况。 其他症状 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这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儿童一般不会出现此类内分泌紊乱表现;成年女性月经紊乱需结合乙肝病史排查。生活方式对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影响较小,有乙肝病史且出现相关内分泌异常表现要考虑肝硬化影响。 出血倾向: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出血表现不同,儿童牙龈出血可能在刷牙时发现,成人鼻出血可能较频繁。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不良可能加重牙龈出血。有乙肝病史者出现出血倾向需重视,可能提示肝硬化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腹水前期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腹胀,此时腹水较少,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年龄较小患者腹水前期表现不典型,成人可通过自觉腹胀等发现。生活方式对腹水前期影响不大,有乙肝病史者出现腹胀等要及时排查腹水情况。

    2025-09-30 12:31:52
  • 肝功能异常会传染吗

    肝功能异常是否具传染性取决于病因,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可能具传染性,如甲、乙、丙、戊型肝炎;非病毒性肝炎导致的一般不具传染性,如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脂肪性肝病。 一、肝功能异常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病因 1.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可能具有传染性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可引起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传染性较强,在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早期传染性最高。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若接触病毒更容易感染,在家庭等密切接触环境中需注意隔离防护,避免病毒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肝功能异常。对于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由于免疫耐受等因素,更容易慢性化,且具有长期传染性。女性乙肝患者在备孕、妊娠等特殊时期需做好母婴阻断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也易转为慢性,导致肝功能异常,具有传染性,在一般生活接触中传染性相对较弱,但仍需避免血液暴露等传播途径。 戊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类似,也是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流行特点往往与水源污染等因素相关,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发病期间具有传染性。 2.非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常见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某些抗生素等。其发病机制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肝细胞损伤,不存在病原体传播的情况,因此不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用药不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在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肝功能。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引起肝功能异常。主要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所致,不涉及病原体感染,所以不具有传染性。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面临酒精性肝病的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在饮酒相关肝病的发病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因为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酒精的损害。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紊乱,不存在病原体感染传播的情况,不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例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更关注自身免疫指标的监测。 脂肪性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归为另一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相关,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不具有传染性。肥胖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患脂肪性肝病,儿童肥胖率上升也使得儿童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需要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2025-09-30 12:31:52
  • 患有肝病的人吃什么好

    肝病患者饮食需关注优质蛋白质类、维生素类、膳食纤维类、低脂肪类食物,儿童肝病患者要营养均衡易消化且注意卫生,老年肝病患者则要食物软烂易消化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食物。 一、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一)来源及作用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对肝病患者很重要,可帮助修复肝细胞等。常见的有鸡蛋,鸡蛋中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接近,易于吸收利用,每天可吃1-2个;牛奶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钙含量丰富,一般每天饮用200-300毫升为宜;鱼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鲈鱼、鲫鱼等,鱼肉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消化,肝病患者可每周食用2-3次。 二、维生素类食物 (一)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 来源及作用: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如猪肝,每100克猪肝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能保护肝脏上皮组织健康,维持正常视力等,但因肝脏是解毒器官,食用时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且适量,每周可食用1-2次,每次50克左右;胡萝卜也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胡萝卜可炒菜或凉拌,每天可食用100-150克。 (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来源及作用:全麦面包富含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参与肝脏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功能,每天可吃2-3片全麦面包;糙米中也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其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能促进肠道蠕动,肝病患者可将糙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每周食用2-3次。 三、膳食纤维类食物 (一)来源及作用 蔬菜和水果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如菠菜,菠菜富含膳食纤维,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肠道对毒素的吸收,每天可食用100-150克菠菜;苹果也是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每天可吃1-2个苹果,苹果中的果胶等成分有助于肠道健康,肝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 四、低脂肪类食物 (一)来源及作用 对于肝病患者,要控制脂肪摄入,选择低脂肪食物。如去皮鸡肉,去皮鸡肉脂肪含量较低,富含优质蛋白质,可代替部分红肉,每周可食用3-4次,每次约100克;豆类也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黑豆、红豆等,可制成豆浆、豆类菜肴等,每天可摄入适量豆类及其制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肝病患者 儿童肝病患者在饮食上需特别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例如对于患有肝炎的儿童,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且选择优质蛋白,如适量的鸡蛋羹、牛奶等,但要避免过度喂养导致体重超标加重肝脏负担;维生素的摄入要保证,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合理选择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泥(如苹果泥等)、蔬菜泥等,且要注意食物的卫生,防止肠道感染加重肝病病情。 (二)老年肝病患者 老年肝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食物时要更注重软烂易消化。例如在蛋白质的选择上,可多食用清蒸的鱼肉等;膳食纤维的摄入要适量,避免过多膳食纤维导致胃肠不适,可将蔬菜制成菜泥等形式;对于低脂肪食物的选择要严格把控,如选择去皮的禽类肉制成软烂的菜肴,同时要注意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糖情况等综合考虑水果的摄入,如血糖正常的老年肝病患者可适量食用低糖水果,如草莓等。

    2025-09-30 12:31:16
  • 肝功三项检查什么的呀

    肝功三项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ALT反映肝细胞损伤,其升高与多种肝脏疾病等有关,不同人群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及受生活方式等影响;AST升高常见于肝脏疾病,不同人群正常参考值类似及受生活方式等影响;总胆红素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升高常见于各种黄疸,不同人群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及受生活方式等影响,检查前需空腹等,特殊人群要告知医生情况,该检查用于评估肝脏功能等。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水平升高。它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均可引起ALT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幅度往往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例如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可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20倍甚至更高。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和成人的ALT正常参考值范围略有不同,成人AL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5~40U/L,儿童可能相对略高一些;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ALT正常参考值不同,但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妊娠期女性,肝脏负担加重,ALT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通常仍在正常范围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者ALT容易升高,因为酒精会损伤肝细胞;有肝脏病史的人群,ALT更容易出现异常波动,需要定期监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意义: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次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AST升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时AST可轻度升高,但不如ALT显著;而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时,AST升高较明显,且AST/ALT的比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肝炎的慢性化过程中,AST/ALT比值常大于1。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的AST正常参考值与ALT类似,成人AS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8~40U/L;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也可导致AST升高;有肝脏病史者需关注AST变化,AST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肝脏损伤在进展。 总胆红素(TBil): 意义: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是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成人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通常为3.4~17.1μmol/L;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一些特殊药物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总胆红素升高;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总胆红素异常的风险较高,需警惕胆道梗阻等情况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肝功三项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肝脏损伤以及黄疸的类型等。在进行肝功三项检查前,需要注意空腹,一般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因为孕期肝脏负担加重,检查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三项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025-09-30 12:31: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