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何强,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山一院肝外科主任医师,东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从事外科临床工作30年余。
1985年本科毕业,并获中山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re(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肿瘤研究以及外科临床观摩和学习。
在肝脏外科,能实施复杂的、具有相当大难度的专科手术,如巨大肝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以及扩大的半肝切除如左三叶切除、右三叶切除等,能实施特殊部位的、困难的肝切除如单独的肝尾状叶切除以及联合半肝切除的尾状叶切除。在处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侵犯胆管等特殊病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肝癌的综合治疗,实施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多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在胆道外科,针对国人肝胆管结石病的特征,积极开展肝叶、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以及既往有多次胆道手术史的病例,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这一类复杂的棘手的疾病,实施联合肝叶切除、淋巴清扫以及胆道重建等术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取得满意的疗效。
社会任职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综合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转移癌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分会常委、消化肿瘤杂志编委、民革中山大学北校区副主委。
展开-
新生儿黄疸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吗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临床问题,部分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与肝功能关联密切,不同类型黄疸对肝功能影响有差异,生理性黄疸影响小,病理性黄疸中感染性和溶血性黄疸对肝功能影响大,对新生儿需加强监测与护理,重视新生儿黄疸及肝功能情况保障其健康。 一、胆红素代谢与肝功能的关联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其特殊性,未结合胆红素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转化。当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尤其是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需要肝脏来处理。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超出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对肝细胞产生影响。例如,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胆红素负荷过重,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研究表明,在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往往会升高,提示肝细胞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二、不同类型黄疸对肝功能影响的差异 1.生理性黄疸:一般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升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导致,如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等,但这种情况下肝脏的代偿能力能够应对,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肝功能异常。不过,即使是生理性黄疸,也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个别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从而影响肝功能。 2.病理性黄疸 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当新生儿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感染因素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可作用于肝细胞,导致肝细胞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等升高,同时可能伴有胆红素代谢的紊乱,使黄疸加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需要肝脏处理,若肝脏代谢负担过重,就会影响肝功能。溶血性黄疸患儿的肝功能指标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ALT、AST等升高,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酶的活性。 三、对特殊人群(新生儿)的影响及护理建议 对于新生儿来说,一旦出现黄疸,尤其是考虑病理性黄疸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时,需要加强监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如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对于有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等,更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必要时进行光疗等降低胆红素水平的治疗,以减轻对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温馨提示:新生儿是特殊人群,其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胆红素等物质的代谢能力较弱,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要高度重视,及时评估胆红素水平和肝功能情况,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2025-09-30 12:23:40 -
亚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有哪些症状
亚急性药物性肝衰竭会出现多种症状,全身症状有乏力、发热;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相关症状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出血倾向相关症状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肝性脑病早期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不同年龄段患者各症状表现有其特点及需要注意的情况。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肝损伤的一种免疫反应所致。儿童患者发热时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不良后果;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这与肝脏功能受损后,胆汁分泌及代谢异常,影响消化功能有关。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儿童可能表现为奶量减少、辅食摄入降低;老年患者可能因味觉、嗅觉减退等因素,食欲不振表现更易被忽视,但长期食欲不振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恶心、呕吐:肝脏疾病时,胃肠道淤血、消化酶分泌异常等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儿童患者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及时关注补液等处理;老年患者呕吐时要注意防止误吸,因为老年患者吞咽反射可能减弱。 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或全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等。疼痛机制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或伴有腹腔内炎症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腹痛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是肝衰竭本身引起还是合并其他腹部疾病。 黄疸相关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这是较为典型的表现,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从而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随着病情进展,黄染程度可能逐渐加深。不同肤色人群黄染表现有差异,但本质都是胆红素代谢异常的结果。儿童患者黄疸时要注意与生理性黄疸等鉴别;老年患者黄疸可能提示肝脏损伤较严重,预后相对更差的风险。 尿色加深:尿液颜色如浓茶色,是因为胆红素进入尿液中。这也是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之一,可通过观察尿色变化辅助判断病情。 出血倾向相关症状 皮肤瘀点、瘀斑: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各年龄段患者都可能出现,儿童皮肤较薄嫩,瘀点、瘀斑可能更易观察;老年患者凝血功能本身可能较差,出现瘀点、瘀斑时需警惕出血风险进一步增加。 鼻出血、牙龈出血: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儿童鼻出血要注意避免用力擤鼻等;老年患者鼻出血可能较难止住,需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并积极查找出血原因。 肝性脑病相关早期症状 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在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如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抑郁,原本安静的人变得烦躁不安等;也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随地便溺、胡言乱语等。这与肝脏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毒素不能正常代谢,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儿童患者出现性格和行为异常时需高度重视,可能提示病情较重;老年患者出现此类症状可能与基础脑功能衰退等因素有关,需与其他脑部疾病鉴别。
2025-09-30 12:23:08 -
肝硬化早期症状症状有什么
肝硬化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包括一般表现的全身乏力及体重变化;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症状为肝区隐痛;还可能出现面色改变、蜘蛛痣和肝掌等,有肝硬化高危因素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全身症状 (一)一般表现 肝硬化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这是比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一般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等多方面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例如,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硬化早期肝脏代谢功能下降,使得身体获取能量的途径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乏力感,这种乏力感在经过休息后可能也难以完全缓解。 (二)体重变化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这是因为肝脏疾病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肝脏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合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早期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同时患者可能存在食欲减退等情况,导致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进而引起体重减轻。 二、消化系统症状 (一)食欲减退 是肝硬化早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之一。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等物质,肝硬化早期肝脏功能异常,胆汁分泌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尤其是对油腻食物的消化,导致患者食欲减退。另外,肝脏疾病还可能引起胃肠道淤血,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进一步加重食欲减退的症状。 (二)恶心、呕吐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胃肠道淤血等原因,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例如,胃肠道淤血会使胃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而且,肝脏疾病导致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也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 (三)腹胀 腹胀也是肝硬化早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因为胃肠道淤血、腹水形成前期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产气增多等原因。胃肠道淤血使得气体和液体在胃肠道内积聚,肠道产气增多也会导致腹胀感,同时,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对一些激素的灭活,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进一步加重腹胀。 三、肝区症状 (一)肝区隐痛 多数患者会出现肝区隐痛的情况。肝脏包膜受到牵拉等原因可引起疼痛。肝硬化早期肝脏逐渐增大,肝包膜被牵拉,或者肝脏内部炎症等刺激周围组织,导致患者感觉肝区有隐痛不适,疼痛程度一般较轻,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 四、其他症状 (一)面色改变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晦暗、黝黑的情况,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增多,引起体内硫氨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减弱,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增多,从而出现面色改变。 (二)蜘蛛痣和肝掌 蜘蛛痣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形状似蜘蛛。肝掌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尖部位发红。这两种表现都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使得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小动脉扩张所致。在肝硬化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的表现。 对于有肝硬化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患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者等,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硬化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2025-09-30 12:22:48 -
什么是肝功能的11个项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且与损伤程度相关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见于胆道疾病和酒精性肝病碱性磷酸酶升高与骨骼疾病妊娠等有关需结合临床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因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退球蛋白升高见于慢性肝病与免疫反应激活有关总胆红素升高与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等有关直接胆红素升高是判断胆道梗阻的指标间接胆红素代谢异常与肝脏疾病有关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异常常见于肝脏病变特殊人群需结合各自情况评估相关指标。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数值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T主要存在于心肌,其次分布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中,AST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如急性重型肝炎等,其升高幅度常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三、γ-谷氨酰转移酶(GGT) GG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管炎等可导致GGT升高,酒精性肝病时GGT也常显著升高,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四、碱性磷酸酶(ALP) ALP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组织,肝内ALP主要来自胆管上皮细胞,骨骼疾病(如佝偻病、骨恶性肿瘤等)、妊娠等情况也可能使ALP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总蛋白(TP) 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时,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退,可导致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六、白蛋白(ALB)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时合成减少,数值降低常见于此类肝脏病变,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七、球蛋白(GLB) 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慢性肝病时,机体免疫反应激活,球蛋白可升高,是评估肝脏疾病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 八、总胆红素(TBIL)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胆道梗阻(如胆管结石)等情况可引起总胆红素升高,用于评估胆红素代谢及肝胆系统疾病。 九、直接胆红素(DBIL) 直接胆红素由间接胆红素在肝脏转化而来,胆道梗阻时,胆红素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升高,是判断胆道梗阻的重要指标。 十、间接胆红素(IBIL) 间接胆红素由红细胞破坏后产生,肝脏疾病时,肝细胞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功能异常,可导致间接胆红素代谢异常。 十一、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A/G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及肝功能的大致情况,正常比值约为1.5-2.5:1,比值异常常见于肝脏病变,如肝硬化时球蛋白升高可导致A/G比值降低。 对于特殊人群,孕妇可能因生理变化影响部分指标,需结合孕期情况评估;有肝脏疾病史人群需定期监测上述项目以评估病情变化;长期饮酒者应关注GGT、ALT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儿童群体检查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特点,必要时结合儿科专业知识综合判断。
2025-09-30 12:21:56 -
肝硬化肚子会硬吗
肝硬化患者肚子有可能硬,这与腹水形成及肝脏质地改变有关。腹水形成是因肝硬化致白蛋白合成减少、门静脉高压使组织液漏入腹腔,量多时肚子膨隆发硬;肝脏质地改变是因广泛纤维化,肝硬化时肝脏变硬,触诊能觉肚子发硬,且不同年龄、性别的特殊人群在相关表现及影响上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腹水导致肚子硬 1.发生机制 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当腹水量较多时,腹部膨隆,触诊时会感觉肚子发硬。 不同年龄、性别的肝硬化患者,腹水形成的过程可能受各自生理特点影响。例如,老年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对更差,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更明显,可能更容易出现腹水导致肚子硬的情况;女性患者激素等因素可能对腹水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主要还是以肝脏和门静脉系统的病理改变为主导。 有不良生活方式的肝硬化患者,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害会加重肝硬化程度,进而促进腹水形成;有乙肝等病史的患者,原发病的持续活动会加速肝脏纤维化进程,导致门静脉高压更早更严重,也更容易出现大量腹水使肚子变硬。 2.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腹水形成导致肚子硬的情况可能进展较快。儿童肝脏代偿能力较成人弱,需要密切监测腹水量变化,因为快速大量腹水会影响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对于有家族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病史导致的儿童肝硬化,更要关注腹水相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轻腹胀等不适。 妊娠期肝硬化患者出现肚子硬(腹水导致)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妊娠状态会增加心肺等负担,腹水加重可能影响母儿健康,需要多学科协作,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处理腹水相关问题。 二、肝脏质地改变导致肚子硬 1.发生机制 肝硬化时,肝脏广泛纤维化,肝脏质地变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肝硬化时肝脏变硬,在触诊腹部时,除了腹水因素外,也能感觉到肝脏质地变硬导致肚子有发硬的感觉。 不同年龄患者肝脏质地本身有差异,老年患者肝脏本身有一定萎缩等退变,肝硬化时肝脏质地变硬的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肝脏纤维化导致的质地改变。女性肝硬化患者肝脏质地改变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激素等因素可能不直接影响肝脏质地,主要还是肝脏病理改变起作用。有长期服药史等生活方式的患者,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可能加重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而使肝脏质地变硬更明显,肚子发硬情况可能更突出。 2.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肝硬化患者肝脏质地改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质地的异常改变对其整体生长发育及肝功能影响更大,需要关注肝脏质地变化对全身代谢等多方面的影响,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年肝硬化患者肝脏质地变硬同时可能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退,在评估肚子硬的情况时,要综合考虑肝脏质地改变及可能存在的心肺等功能问题,治疗上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平衡,避免过度治疗对其他器官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总之,肝硬化患者肚子硬可能是腹水形成和肝脏质地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09-30 1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