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保肝护肝的药
保肝护肝相关有抗炎类保肝药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抗氧化类保肝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保护酒精性肝病等所致肝损伤,解毒类保肝药可参与毒素代谢促进药物毒物排出,儿童应优先非药物干预确需用药需谨慎选择,孕妇用保肝药需权衡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调整必要时选安全药物,老年人用药注意代谢排泄相互作用从小剂量开始监测,非药物方面饮食均衡摄入有益营养控制高脂高糖运动适度有氧运动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一、抗炎类保肝药 抗炎类保肝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发挥作用,例如某些药物可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肝细胞炎症状态。临床研究表明,这类药物能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炎症相关酶的水平,对缓解肝脏炎症损伤有一定效果。 二、抗氧化类保肝药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例如部分药物富含抗氧化成分,可参与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类药物,能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歧化,减少其对肝细胞线粒体、细胞膜等结构的破坏。多项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对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维持肝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三、解毒类保肝药 解毒类保肝药能参与体内毒素的代谢过程,促进毒素排出体外。比如某些药物可作为结合剂,与体内的有毒物质结合,形成无毒或低毒的复合物排出;还有些药物能增强肝细胞的解毒酶活性,加快对药物、毒物等的代谢转化。以药物性肝损伤为例,这类药物可加速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成分的代谢清除,减轻其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对保护肝脏免受进一步损伤有积极意义。 四、特殊人群保肝护肝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保肝,如保证均衡营养摄入(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肝脏修复的营养物质)、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如某些解热镇痛药等)。若确需使用保肝药,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因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与成人不同,需特别关注药物安全性。 孕妇:孕妇使用保肝药需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若孕妇发生肝脏相关问题,应咨询产科医生与肝病科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因素调整,如合理膳食等,仅在病情必要时谨慎选用经充分安全性评估的保肝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速度可能减慢,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选择保肝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肝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结合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等),避免因药物使用加重肝脏或其他器官负担。 五、非药物性保肝护肝措施 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E的食物(如坚果等)以及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护肝脏正常功能,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与修复能力。同时,应控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运动方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长(如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对肝脏脂肪代谢等有益,间接起到保肝作用。 生活习惯方面:严格戒烟限酒,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及过量饮酒都会对肝脏造成直接损伤,戒烟限酒能减少对肝脏的额外刺激,降低肝病发生风险。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肝脏在夜间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与代谢等生理活动。
2025-09-30 13:21:23 -
病毒性肝炎早期症状
病毒性肝炎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有乏力(儿童活动减少、老年体力下降)、低热;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儿童防脱水、老年防误吸)、腹胀(久坐及有胃肠病史者易加重);部分患者有黄疸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儿童眼白易见、老年需细察)、尿色改变(儿童需重视、老年结合其他症状);肝区有不适或隐痛(儿童哭闹触腹、老年感知迟钝需警惕),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全身症状相关表现 病毒性肝炎早期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等多方面受到影响,能量产生及利用出现障碍,使得患者感觉疲惫,无论休息与否都难以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有低热表现,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这与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免疫系统在对抗肝炎病毒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发热相关的生理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全身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较前减少、精神不如往常活泼;而老年患者可能会更明显地感觉体力下降,日常简单活动后就易劳累。 二、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1.食欲减退: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肝炎时肝脏功能受影响,胆汁分泌、代谢等出现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患者食欲明显减退,对以往喜爱的食物兴趣降低。例如,原本喜欢吃肉类的患者,此时看到肉就没有进食欲望。儿童可能表现为奶量减少、不愿进食辅食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原本食欲正常,突然出现吃饭量减少的现象。 2.恶心、呕吐: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同时炎症刺激可能波及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紊乱等,从而引发恶心、呕吐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先有恶心感,随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发生恶心、呕吐时需注意是否有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脆弱,呕吐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呕吐可能引发的误吸等风险,一旦发生呕吐应及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3.腹胀:肝脏病变影响消化过程,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内气体积聚等因素可导致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不适,可能影响进食和睡眠。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本身有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毒性肝炎时腹胀可能更易发生且症状相对更明显;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肝炎引发的腹胀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 三、黄疸相关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 1.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引起皮肤发黄、巩膜发黄。早期可能是轻度的皮肤微黄,尤其是面部、颈部等部位,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加重。儿童黄疸可能表现为眼白部分发黄,家长容易观察到;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较薄、色素沉着等因素,黄疸表现可能相对不那么容易早期发现,需要仔细观察。 2.尿色改变:血液中胆红素升高,经肾脏排泄时,尿胆红素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等。儿童出现尿色改变时,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老年患者如果本身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尿色改变可能被掩盖或容易被忽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四、肝区相关表现 1.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肿大时,肝包膜被牵拉,可引起肝区不适或隐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侧季肋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胀痛、钝痛,有的可能感觉较为明显。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可能会出现哭闹、用手触碰腹部等表现;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但如果肝区疼痛持续或加重,也需要高度警惕。 病毒性肝炎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025-09-30 13:20:28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临床要采集症状与病史,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典型症状及既往病史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或MRI;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学检查、毒物检测等,通过各项目相互补充来准确判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乏力、黄疸进行性加深、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还会伴有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若在特殊生理期,需考虑是否因生理因素对症状观察有干扰,但主要还是围绕肝功能衰竭相关表现判断。 2.病史询问: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近期是否有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如抗结核药、某些解热镇痛药等)、是否有接触有毒物质(如蘑菇中毒、重金属中毒等)、是否有输血史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相关致病因素的概率不同,比如长期酗酒者需重点排查酒精性肝病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有特殊职业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群,要询问职业暴露史。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一般来说,急性肝功能衰竭时ALT和AST可明显升高,但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因肝细胞大量坏死,酶的释放受到影响,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胆红素升高明显,而转氨酶升高不显著。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转氨酶水平相对成人可能会有不同范围,但主要是通过与自身正常水平对比及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胆红素: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 白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因为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这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比如INR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可能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一定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变化,如有无肝实质坏死、肝脏体积变化等。CT检查有一定辐射,儿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可优先选择MRI检查;MRI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四、病因学检查 1.病毒学检查:若怀疑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需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有相关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不同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不同,如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丙肝主要通过输血等途径传播,通过病毒学检查可明确病因。 2.毒物检测:如果考虑是中毒因素引起,如药物中毒、毒物中毒等,要进行相应的毒物检测,如检测血中是否有蘑菇毒素、重金属等毒物成分,这对于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非常关键。 总之,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因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判断,各个检查项目相互补充,以准确明确诊断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2025-09-30 13:19:40 -
肝脏有病的表现
肝脏疾病会引发多方面表现,消化系统相关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全身症状有乏力、黄疸、发热;其他相关表现包括蜘蛛痣和肝掌、出血倾向、腹水,不同年龄段人群出现相应表现需关注并及时排查病因。 一、消化系统相关表现 (一)食欲减退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参与多种消化相关物质的代谢等过程。当肝脏有病时,可能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可能出现对食物缺乏兴趣的现象,儿童可能表现为吃饭量明显减少,成人则可能对以往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进食欲望。 (二)恶心、呕吐 肝脏疾病可能引起胃肠道的反应,比如肝炎等疾病时,炎症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该表现,儿童若发生肝脏病变出现此症状需引起重视,因为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三)腹胀 肝脏病变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同时肝脏疾病常伴有门静脉高压等情况,进而引起胃肠道淤血,使得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消化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腹胀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若有肝脏疾病出现腹胀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密切关注。 (四)腹痛 部分肝脏疾病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例如肝炎、肝脓肿等情况,肝脏发生炎症或有占位性病变等时,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儿童若发生肝脏相关腹痛需及时排查病因,成人出现右上腹腹痛也要考虑肝脏病变的可能。 二、全身症状表现 (一)乏力 肝脏患病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会使患者感到全身乏力,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进行的玩耍等活动变得容易疲倦,成人则可能感觉工作、日常活动都力不从心。 (二)黄疸 当肝脏病变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时,会出现黄疸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血液中胆红素升高是导致黄疸的原因,新生儿若出现肝脏相关疾病引起的黄疸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黄疸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胆红素脑病等;成人出现黄疸也提示肝脏病变可能较为严重,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三)发热 某些肝脏疾病,如肝脓肿等,可能引起发热症状,这是因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来对抗感染等情况。不同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肝脓肿引起的发热可能较为突然且体温波动较大,成人则可能有持续或间歇发热等不同表现。 三、其他相关表现 (一)蜘蛛痣和肝掌 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时,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形似蜘蛛的红色血管痣,中心有一红点,周围有放射状小血管分支;肝掌则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部位发红。这些表现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均可出现,对于有肝脏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需要留意这些体征变化。 (二)出血倾向 肝脏病变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若有肝脏病变出现出血倾向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成人出现此类情况也需警惕肝脏疾病的可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三)腹水 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等,可能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这是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因素导致腹腔内液体潴留。老年人若发生肝脏疾病出现腹水,需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儿童出现腹水则更是需要紧急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09-30 13:18:17 -
肝脓肿的症状
肝脓肿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生命,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是关键。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与寒战、右上腹或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等,不同感染类型症状有差异,如细菌性肝脓肿发热更剧烈且可能伴黄疸,阿米巴性肝脓肿发热相对较轻且可能伴腹泻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与儿童症状有不同特点。并发症相关症状包括脓肿破裂、胆道出血、脓胸或膈下脓肿等。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脓肿情况,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需与肝癌等疾病鉴别。高风险人群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孕妇需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为主,且应积极配合医生完善检查,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一、肝脓肿的典型症状 肝脓肿是肝脏局部感染形成的脓腔,主要由细菌、真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其症状因感染类型、脓肿大小及患者基础状态而异,但通常具有以下典型表现: 1.发热与寒战 90%以上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38.5℃),可伴有寒战,提示感染急性期。 发热模式可能为间歇性,与脓肿内细菌繁殖周期相关。 2.右上腹或肝区疼痛 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胀痛,与脓肿压迫肝包膜或周围组织有关。 深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时疼痛可能加重,提示病变累及胸膜或膈肌。 3.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与肝脏功能受损及全身炎症反应相关。 体重下降、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持续存在。 二、不同感染类型的症状差异 1.细菌性肝脓肿 症状更剧烈,发热常呈稽留热型,体温可达39~40℃。 可伴有黄疸(10%~20%患者),提示胆道系统受累或肝细胞损伤。 2.阿米巴性肝脓肿 发热相对较轻,病程较缓,可伴腹泻、黏液脓血便(提示肠道阿米巴感染)。 脓肿多位于肝右叶顶部,疼痛可能放射至右肩部。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 1.糖尿病患者 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较低,但易发生脓毒症休克,需警惕。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延长病程,增加复发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化疗患者) 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但病情进展迅速。 真菌性肝脓肿风险增加,需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 3.老年人与儿童 老年人可能以意识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易误诊。 儿童肝脓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四、并发症相关症状 1.脓肿破裂 突发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提示脓肿穿破至腹腔或膈下。 可伴休克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需紧急处理。 2.胆道出血 表现为呕血、黑便,提示脓肿侵蚀肝内血管或胆道系统。 3.脓胸或膈下脓肿 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加重,提示感染扩散至胸腔。 五、诊断与鉴别建议 1.影像学检查 超声、CT或MRI可明确脓肿位置、大小及数量,是诊断金标准。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显著升高。 3.鉴别诊断 需与肝癌、肝囊肿、胆囊炎等疾病鉴别,结合病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 六、温馨提示 1.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胆道疾病患者)出现发热、腹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 2.孕妇发生肝脓肿可能影响胎儿安全,需多学科联合治疗。 3.肝脓肿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脓肿破裂。 4.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为主,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肝脏负担。 肝脓肿的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生命,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是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完善检查,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2025-09-30 13: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