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乙型肝炎急慢性的区别
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在感染时间及病程、病毒学指标、肝脏病理、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急性乙肝多在6个月内发病,病程短,多数可自愈,病毒学指标有特点,肝脏病理炎症坏死为主且纤维化轻;慢性乙肝感染超6个月,病情持续进展,病毒学指标、肝脏病理、预后等有不同表现,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乙肝也各有其情况特点。 一、感染时间及病程区别 急性乙型肝炎:通常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6个月内发病的情况。病程相对较短,多数患者可以自行清除病毒而痊愈。一般起病较急,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典型肝炎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感染HBV超过6个月,病毒持续存在,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的情况。患者的病情会持续进展,可能逐渐出现肝脏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病毒学指标区别 急性乙型肝炎:血清学上可出现HBsAg阳性,同时抗-HBcIgM呈高滴度阳性,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滴度阳性,这是因为急性感染时机体刚刚产生免疫反应,以IgM型抗体为主。另外,HBVDNA载量一般相对较低,随着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病毒可能逐渐被清除,HBVDNA可转为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抗-HBcIgM一般呈阴性或低滴度阳性,而抗-HBcIgG呈阳性。HBVDNA载量通常较高,并且持续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 三、肝脏病理区别 急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表现主要为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可见点状坏死、嗜酸小体等,汇管区有炎症细胞浸润,但肝纤维化程度一般较轻。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有所差异。轻度慢性乙型肝炎可见汇管区炎症,轻度碎屑坏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有中度碎屑坏死,出现桥接坏死;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则有重度碎屑坏死,大量桥接坏死甚至多小叶坏死,且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 四、预后区别 急性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后,90%以上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很少转为慢性。 慢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病情会持续进展,少数患者可能在若干年后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慢性乙型肝炎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新生儿感染HBV后,约90%会转为慢性携带状态;婴幼儿期感染HBV,约25%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对于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肝脏病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激素分泌等,治疗上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孕妇:急性乙型肝炎孕妇,一般胎儿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做好母婴阻断措施。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则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降低胎儿感染HBV的几率。同时,要注意孕妇自身的肝脏负担,避免因孕期生理变化加重肝脏损害。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时,肝脏的代偿能力下降,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2025-09-30 13:10:29 -
肝功能正常有小三阳怎么回事
小三阳指乙肝五项中特定三项阳性,肝功能正常时病毒可能低复制或非复制,可能因机体免疫耐受或病毒变异导致,虽肝功正常仍有肝病进展风险,需定期监测,儿童和育龄期女性小三阳患者有特殊关注要点,要通过规范监测和健康管理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一、小三阳的定义及肝功能正常的情况 小三阳是指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小三阳意味着目前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体内仍有乙肝病毒感染。 (一)病毒复制情况 此时乙肝病毒可能处于低复制或非复制状态,乙肝病毒DNA定量可能较低。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存在不同的复制状态,当处于非复制期时,病毒对肝脏的直接损伤相对较轻,所以肝功能可以保持正常。例如,部分小三阳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提示病毒复制不活跃。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 (一)机体免疫耐受状态 在一些免疫耐受的人群中,尤其是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抗原不能有效识别和清除,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此时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和平共处,肝脏炎症较轻,肝功能维持正常。比如,很多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孩子,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肝功能可一直正常,但体内携带乙肝病毒。 (二)病毒变异因素 乙肝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使得其抗原性等发生改变,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和清除病毒,从而出现肝功能正常但携带乙肝病毒的小三阳情况。病毒变异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不同的变异类型可能影响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性。 三、对健康的影响及监测 (一)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虽然肝功能正常,但小三阳患者仍有一定的肝病进展风险。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若干年后逐渐出现肝脏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等。因为即使病毒复制不活跃,长期的病毒持续感染仍会对肝脏微环境产生影响,逐渐损伤肝脏组织。 (二)监测要求 小三阳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定期监测。需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这些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肝脏形态改变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当发现乙肝病毒DNA定量升高、肝功能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时,提示病情可能发生了变化,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四、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小三阳患者 儿童时期的小三阳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肝脏的长期变化。要定期进行上述的各项监测项目,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任何对肝脏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健康。例如,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要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导致疲劳。 (二)育龄期女性小三阳患者 育龄期女性小三阳患者在备孕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要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指标,若病毒复制活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再考虑怀孕,以降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在孕期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密切关注肝脏情况,因为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可能会影响肝脏功能。产后要注意婴儿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以阻断母婴传播。 总之,肝功能正常的小三阳情况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规范的监测和适当的健康管理来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关注和处理。
2025-09-30 13:10:29 -
自免肝主要看哪个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涉及血清学指标和肝脏病理学指标。血清学指标包括自身抗体相关指标(如ANA、SMA、LKM等)和肝功能指标(如ALT、AST、球蛋白等),自身抗体可初步判断自身免疫相关肝病机制,ALT、AST反映肝细胞损伤,球蛋白升高反映自身免疫反应活跃;肝脏病理学指标中肝脏活检是金标准,可观察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病理改变,不同患者病理表现有差异,儿童和有基础肝病病史患者需特殊考虑。 一、血清学指标 1.自身抗体相关指标 抗核抗体(ANA):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ANA阳性率较高,不同亚型的ANA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核膜型ANA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阳性率相对有特点,它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学检查中的重要筛查指标之一。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相关的肝病机制,因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脏细胞导致的炎症性疾病,自身抗体的出现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体现。 抗平滑肌抗体(SMA):SMA也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较常见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中阳性率较高。它的存在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对平滑肌相关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辅助指标。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LKM-1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Ⅱ型,抗LKM-2抗体则与药物性狼疮样肝炎相关等情况有一定关联。该抗体的检测有助于区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亚型,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2.肝功能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这两种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由于肝细胞受到自身免疫反应的攻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ALT和AST释放入血,血清中ALT和AST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一般来说,ALT和AST的升高幅度往往与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病情较重时,ALT和AST可升高数倍甚至数十倍。通过监测ALT和AST的变化,可以动态了解肝脏炎症活动的情况,比如治疗后指标的下降往往提示炎症得到控制。 球蛋白: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常存在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的升高。这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导致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而γ-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球蛋白升高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身免疫反应的活跃程度,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活动期患者球蛋白往往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二、肝脏病理学指标 肝脏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金标准之一。通过肝脏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的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情况。例如,可见汇管区及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可向小叶内扩展,形成界面炎等病理改变;同时还可以根据纤维化的分期来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如分为S0(无纤维化)、S1(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S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S3(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S4(肝硬化)等不同分期,这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都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肝脏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的病理特征是反映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损伤的关键指标。对于儿童患者,肝脏活检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小、肝脏相对脆弱等特点,操作时需更加谨慎;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肝脏病理表现可能会受到原有病史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2025-09-30 13:10:04 -
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急性肝衰竭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起病急,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有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见血清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异常、病原学异常;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可助观察肝脏情况;肝性脑病分级辅助判断严重程度,需多方面综合判断确诊。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方面 1.起病情况:急性肝衰竭起病多较急,一般在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HE)为特征的肝衰竭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起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起病时症状有所不同,比如本身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出现病情急剧恶化表现。有明确用药史的患者需关注是否因服用肝毒性药物等导致发病,比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有肝损害风险。 2.主要症状:患者常出现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在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可能有不同影响,比如女性患者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出现急性肝衰竭相关症状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免疫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方面 1.肝功能指标: 血清胆红素:如前所述,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且通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情况。 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和PTA降低是重要指标,INR反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PTA则直接体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当肝脏严重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INR升高和PTA降低。 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肝衰竭早期可能升高,但到晚期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转氨酶可呈低值,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对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价值。 2.病原学检查:需要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查,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甲肝病毒(HAV)、戊肝病毒(HEV)等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以明确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急性肝衰竭。不同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不同,比如戊肝在老年人中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等。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1.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急性肝衰竭时肝脏可不同程度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病变如肝脓肿、肝肿瘤等导致的类似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多次进行监测肝脏变化。 2.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结构等,帮助判断肝脏有无坏死、占位等情况,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在评估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脏病变范围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及注意辐射等相关问题。 四、肝性脑病分级方面 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如Ⅱ度肝性脑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等,通过对肝性脑病的分级来辅助诊断急性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因为肝性脑病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特征性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患者对肝性脑病的耐受及表现可能不同,比如儿童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需要儿科医生进行更细致的评估。 急性肝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肝性脑病分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判断,任何一项指标都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由专业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诊。
2025-09-30 13:09:28 -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包括IgM和IgG两型,IgM型阳性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且具传染性,急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多呈阳性;IgG型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常与其他乙肝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乙肝相关判断,检测方法常用ELISA等,检测结果会受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因素干扰,检测时需注意相关事项及结合特殊人群情况综合分析。 一、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基本概念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免疫系统针对乙肝核心抗原产生的抗体,它包括IgM和IgG两型。 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临床意义 1.判断感染状态 IgM型核心抗体: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阳性常提示乙肝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具有传染性。例如,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cAb-IgM通常呈阳性,可作为急性乙肝感染的重要指标。对于儿童患者,若检测到HBcAb-IgM阳性,需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儿童,更应重视该指标的监测。 IgG型核心抗体: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它在血液中持续时间较长,即使乙肝病毒被清除,IgG型核心抗体仍可能长期存在。对于成年患者,HBcAb-IgG阳性但HBsAg阴性时,一般提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在病毒已被清除,机体处于康复阶段。但对于有长期饮酒史或患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仍需定期监测肝脏相关指标,因为既往乙肝感染可能会增加肝脏疾病恶化的风险。 2.与其他乙肝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常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联合检测,用于乙肝感染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例如,“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HBcAb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是指HBsAg、HBeAb、HBcAb阳性,一般提示病毒复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传染性相对较弱,但仍需结合HBV-DNA定量等进一步判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联合检测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其年龄相关的免疫状态。儿童“大三阳”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肝功能、HBV-DNA等指标,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成年“小三阳”患者若HBV-DNA阴性且肝功能正常,可定期监测,但如果有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肝脏功能,需提醒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三、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ELIS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的特点。在检测过程中,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采血的量和操作的轻柔,避免因哭闹等导致采血不顺利影响检测结果。对于成年患者,要告知其检测前需空腹等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注意事项 检测结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抗体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解读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检测结果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等综合判断。同时,药物因素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在检测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准确分析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时,要考虑到孕期生理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可能影响,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全面评估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状况。
2025-09-30 1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