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展开
  • 小孩肝功能不好有什么症状

    小孩肝功能不好会出现多系统相关症状,消化系统方面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黄疸相关表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改变);其他系统有出血倾向、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若发现小孩有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一)食欲减退 小孩肝功能不好时,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可能受影响,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若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会导致小孩消化脂肪的能力下降,进而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表现为不想吃饭、食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等。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对以往喜爱食物的兴趣降低,喂奶时可能出现拒食或吃奶量减少的现象。 (二)恶心、呕吐 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消化过程,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体内一些代谢产物不能正常代谢排出,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感,严重时可出现呕吐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呕吐表现有所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吐奶,较大儿童则可能直接出现恶心后呕吐胃内容物的情况。 (三)腹胀 肝功能不好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气增多,从而引起腹胀。小孩可能会诉说腹部胀满不适,用手触摸腹部可感觉较硬,外观上可能可见腹部膨隆。 二、全身症状 (一)乏力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不好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会受到影响。肝脏参与体内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如糖代谢等,当糖代谢紊乱时,能量供应不足,小孩会感到全身乏力,表现为不爱活动、精神萎靡,即使是平时喜欢的玩耍等活动也提不起劲。年龄较小的小孩可能会比平时更爱哭闹、烦躁,因为身体感觉不适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二)黄疸相关表现 1.皮肤、巩膜黄染:当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此时小孩的皮肤会呈现黄色,尤其是面部、巩膜(眼白部分)最先出现黄染,随着病情加重,全身皮肤都可能变黄。对于新生儿来说,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或消退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未消退),可能提示肝功能异常。 2.尿液颜色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还会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家长如果发现小孩的尿液颜色明显比平时深,就要警惕可能存在肝功能不好的情况。 三、其他系统相关症状 (一)出血倾向 肝脏能合成多种凝血因子,肝功能不好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导致小孩出现出血倾向。比如皮肤容易出现瘀点、瘀斑,轻微碰撞后就可能出现青紫的斑块;鼻腔、牙龈等部位容易出血,且出血后不易止住。年龄较小的小孩由于皮肤较娇嫩,更容易出现瘀点、瘀斑,家长在给小孩换尿布或穿衣时要特别留意皮肤是否有异常的出血点。 (二)精神神经症状(严重肝功能不全时)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毒素不能正常代谢排出,累及神经系统时,小孩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例如,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行为异常等表现;新生儿可能出现反应低下、肌张力改变等情况。这是因为肝脏不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毒性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体内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小孩肝功能不好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肝功能受损程度等有所不同。如果发现小孩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025-09-30 12:59:37
  • 肝掌是不是代表有肝病

    肝掌与肝病有关联但非绝对对应,其典型表现为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片状充血等,成因是肝功能受损致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鉴别诊断要点包括评估伴随症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考量特殊人群;临床处理原则为肝病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非肝病患者根据病因处理,所有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老年患者需筛查心血管疾病等,儿童患者需优先排除遗传代谢病。 一、肝掌与肝病的关联性分析 1.1肝掌的典型表现及成因 肝掌是指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片状充血或红色斑点、斑块,按压后变苍白,松开后恢复红色,主要与体内雌激素代谢异常相关。肝脏是雌激素灭活的主要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发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肝掌。 1.2肝掌与肝病的非绝对对应关系 虽然肝掌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但并非所有肝掌患者都患有肝病。约30%的健康人群(尤其是女性)可能因生理性雌激素水平波动(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出现轻度肝掌样表现。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非肝病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 二、肝掌的鉴别诊断要点 2.1伴随症状的评估 若肝掌合并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颈部、前胸毛细血管扩张)、腹水、肝区疼痛等症状,高度提示肝病可能。单纯肝掌无其他症状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2实验室检查的必要性 肝功能检查(ALT、AST、白蛋白、胆红素)、凝血功能、肝脏超声或CT是诊断肝病的关键。若肝功能异常(如ALT>40U/L、白蛋白<35g/L)或影像学显示肝脏形态改变(如表面不平整、脾大),则支持肝病诊断。 2.3特殊人群的考量 妊娠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升高,肝掌发生率较高,但通常无肝功能异常,产后可自行缓解。老年人因皮肤弹性下降,肝掌表现可能更明显,需结合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综合评估。 三、肝掌的临床处理原则 3.1肝病患者的治疗方向 若确诊为肝病相关肝掌,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肝硬化患者需补充白蛋白、利尿剂控制腹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糖皮质激素。 3.2非肝病患者的处理措施 生理性肝掌无需特殊治疗,但需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避孕药)或保健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规范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剂;甲亢患者需使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控制甲状腺功能。 3.3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所有肝掌患者均应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发霉食物(含黄曲霉毒素)。肝病患者需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0.6~0.8g/kg),非肝病患者可保持均衡饮食。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妊娠期女性的管理 妊娠期肝掌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每4~6周一次),若ALT持续升高(>2倍正常上限)或出现黄疸,需警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需提前终止妊娠。 4.2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 老年肝掌患者需筛查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因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加重血压波动。若合并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避免微血管病变加重。 4.3儿童患者的鉴别要点 儿童肝掌罕见,若出现需优先排除遗传代谢病(如Wilson病、血色病)。Wilson病患者需检测血清铜蓝蛋白(<20mg/dL)和24小时尿铜(>100μg),治疗需使用青霉胺、锌剂。

    2025-09-30 12:59:21
  • 肝硬化低钠血症

    肝硬化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由肝脏功能受损致水钠代谢紊乱引起,血钠浓度是关键诊断指标,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依低钠程度处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患者防血钠纠正过快并发症,儿童患者谨慎调整治疗,女性患者关注个体差异,合并基础病史患者兼顾基础病治疗。 一、诊断指标及意义 血钠浓度: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可诊断为低钠血症。血钠浓度的监测是诊断肝硬化低钠血症的关键指标,通过检测血钠浓度能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低钠情况以及低钠的程度。例如,血钠浓度在130-135mmol/L为轻度低钠血症,120-130mmol/L为中度低钠血症,低于120mmol/L为重度低钠血症,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所不同。 尿钠浓度:尿钠浓度也可作为参考指标。在肝硬化低钠血症患者中,尿钠浓度可能会出现相应变化。一般来说,当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时,肾脏重吸收钠增加,尿钠浓度降低;而当存在稀释性低钠血症时,尿钠浓度可能相对较高。 二、治疗相关要点 针对肝硬化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肝硬化本身是纠正低钠血症的基础。例如,对于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酒精性肝硬化,需要严格戒酒等。通过改善肝脏功能,有助于纠正水钠代谢紊乱。 根据低钠血症程度的处理 轻度低钠血症:可通过调整饮食中钠的摄入来改善。鼓励患者适当摄入含钠食物,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补充钠导致钠潴留加重。同时,密切监测血钠浓度变化。 中、重度低钠血症: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可能需要在限制液体入量的基础上,使用一些药物来调节水钠代谢,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例如,对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导致的低钠血症,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可以促进水排泄的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肝硬化低钠血症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水钠代谢的调节能力更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钠纠正速度,避免血钠纠正过快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的脑组织对渗透压变化的耐受性较低,快速纠正低钠血症可能会导致脑细胞失水,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儿童患者:儿科患者发生肝硬化低钠血症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水钠代谢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谨慎调整液体和钠的摄入。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血钠等相关指标,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儿童的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与成人不同,在处理低钠血症时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液体和钠的补充量。 女性患者:女性肝硬化低钠血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考虑一般的治疗原则外,还需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水钠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但目前相关的特殊影响证据相对较少,主要还是遵循整体的治疗原则,同时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 有其他基础病史患者: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肝硬化低钠血症患者,在治疗低钠血症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纠正低钠血症时需要注意液体入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避免过度补液加重心力衰竭;而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影响水钠代谢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防止对肾脏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2025-09-30 12:59:20
  • 肝功能不全这病严重吗

    肝功能不全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其定义是肝脏受致病因素损害致形态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常,常见原因多样;轻度有轻微症状,中度症状明显,重度(肝衰竭)有严重并发症且病死率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其严重程度,如儿童代偿弱进展快,老年人恢复差并发症多,长期饮酒、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肝病者病情更易严重。 一、肝功能不全的定义及常见原因 肝功能不全是指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和肝功能异常。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二、不同程度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及严重后果 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能仅有轻度的转氨酶升高等指标异常。此时若能及时去除病因,肝脏有一定的代偿能力,通过治疗多数可较好恢复,严重后果相对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否则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阶段。例如,由短期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轻度肝功能不全,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适当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可较快恢复正常。 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症状会较为明显,如乏力加重、食欲明显减退、腹胀、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显著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也会有一定程度异常。此阶段若不积极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为肝衰竭等更严重情况。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处于中度肝功能不全时,若未规范治疗,肝脏炎症持续进展,会影响肝脏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 重度肝功能不全(肝衰竭):这是非常严重的阶段,患者会出现严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可先升高后下降(胆酶分离现象),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升高。肝衰竭病死率极高,即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也往往较差,需要进行人工肝支持甚至肝移植等治疗手段,但肝移植也面临供体缺乏、术后排斥反应等诸多问题。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肝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影响 年龄:儿童发生肝功能不全时,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例如儿童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不全,可能较快发展为重症肝炎。而老年人肝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发生肝功能不全时,恢复能力较差,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如老年人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肝功能不全,更容易出现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肝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女性在一些与激素相关的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发病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且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原有肝功能不全可能会加重,因为妊娠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功能不全的风险明显增高,且病情进展往往较快。而有不良作息、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的人,会影响肝脏的修复和代谢功能,使肝功能不全更容易向严重方向发展。例如长期熬夜的乙肝患者,肝功能不全可能较难控制,病情更容易恶化。 病史:本身有基础肝病如已经处于肝硬化阶段的患者,发生肝功能不全时,病情通常比无基础肝病者更为严重,因为肝硬化已经破坏了肝脏的正常结构,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进一步的肝损伤会迅速导致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及相关并发症。

    2025-09-30 12:58:50
  • 甲胎蛋白超过5要警惕什么

    甲胎蛋白超过5μg/L需警惕多种情况,如原发性肝细胞癌时约70%-90%患者AFP升高,部分轻度升高也需结合病史等排查;生殖细胞肿瘤如睾丸癌、卵巢癌等患者AFP可升高,有相关症状体征或病史者需进一步检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受损再生可能致AFP轻度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评估病情;非妊娠状态下超5μg/L可排除妊娠因素,总之发现后应及时就医结合多方面评估明确病因采取诊疗措施。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关情况 1.一般情况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成人,血清AFP含量极低。当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时,约70%-90%的患者血清AFP会升高。一般来说,AFP超过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等可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但也有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AFP可能轻度升高,仅超过5μg/L,此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来综合判断。例如,有长期乙肝、丙肝病史的患者,即使AFP轻度升高,也不能忽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排查。 2.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 对于儿童患者,如果甲胎蛋白超过5μg/L,也要警惕是否存在肝脏恶性肿瘤等情况。儿童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对少见,但仍需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的肝脏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来明确诊断。而对于成年男性和女性,一般人群中AFP轻度升高首先考虑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可能,但也需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二、生殖细胞肿瘤相关情况 1.睾丸癌和卵巢癌等 睾丸癌中的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AFP可升高,卵巢癌中的内胚窦瘤患者AFP也常升高。当甲胎蛋白超过5μg/L时,对于有生殖系统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需要考虑到生殖细胞肿瘤的可能。例如,男性出现睾丸肿大、疼痛等症状,女性出现盆腔包块等情况时,AFP的轻度升高需要进一步进行生殖系统的相关检查,如睾丸超声、盆腔超声、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等,来排查是否存在生殖细胞肿瘤。 2.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有生殖系统疾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生殖系统良性肿瘤手术史等,甲胎蛋白超过5μg/L时更需要密切关注。因为这类人群发生生殖细胞肿瘤复发或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其他可能情况 1.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肝脏细胞受到损伤,肝细胞再生时可能会导致AFP轻度升高。此时甲胎蛋白超过5μg/L可能提示肝脏炎症活动或病情有变化。例如,慢性乙肝患者在病情活动期,AFP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综合评估病情。对于肝硬化患者,AFP轻度升高也需要警惕是否有癌变的倾向,要定期进行AFP检测以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等。 2.妊娠相关情况 在妊娠早期,孕妇的AFP也会升高,但一般在妊娠12-14周后开始下降。如果是非妊娠状态下甲胎蛋白超过5μg/L,妊娠相关因素一般可以排除。但对于处于育龄期的女性,需要询问月经史、妊娠史等,以明确是否为妊娠导致的AFP升高,避免误诊。 当发现甲胎蛋白超过5μg/L时,应及时就医,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明确病因,采取进一步的诊疗措施。

    2025-09-30 12:58: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