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展开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功能衰竭需从临床症状与病史评估、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病因学检查等方面综合评估。临床症状起病急骤,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出现“胆酶分离”;影像学超声见肝脏体积缩小,CT或MRI可排除其他病变;病因学需查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指标来明确病因。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评估 1.起病情况: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急骤,通常在数周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因感染、遗传代谢病等起病,成人可能因药物、病毒性肝炎等起病。例如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有不明原因的黄疸迅速加深、精神萎靡等表现,成人可能有近期服用肝毒性药物史或病毒性肝炎发作史。 2.主要症状:患者常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程度不断加重;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由于肝功能衰竭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还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相关表现,如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肝功能严重受损,代谢紊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烦躁、嗜睡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迅速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1μmol/L,这是因为肝细胞大量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对于新生儿,正常胆红素水平与成人不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其特定范围,而急性肝功能衰竭时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会远超正常范围且进展迅速。 2.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不同年龄人群的凝血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凝血指标有其自身特点,在评估急性肝功能衰竭时需结合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 3.肝功能相关酶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早期可能升高,但随后可能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是因为大量肝细胞坏死,酶释放后又因肝细胞功能严重丧失而不再大量释放。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见肝脏体积缩小,尤其是右叶缩小明显,这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脏体积变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肝脏超声表现可能因肝脏大小、结构等差异有不同的观察重点,儿童肝脏相对较大,超声观察时要注意与儿童正常肝脏超声表现对比。 2.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肝脏密度或信号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病变导致的类似表现。例如能排除肝脏肿瘤、脓肿等病变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类似表现。在评估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 四、病因学检查 1.病毒性肝炎相关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好发年龄等不同,例如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和青少年,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可在各年龄人群发病,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2.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检查:询问用药史,检测相关药物代谢酶等指标,明确是否为药物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药物对肝脏损伤的机制不同,某些药物可能对特定年龄人群更易导致肝损伤,如儿童对某些抗生素的肝毒性更敏感。 3.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检查:对于怀疑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行相关代谢指标检测,如氨基酸、有机酸、酰基肉碱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遗传代谢异常。不同遗传代谢性疾病有其特定的好发年龄和临床表现特点,例如尿素循环障碍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表现为高氨血症等相关症状。

    2025-09-30 13:33:05
  • 肝功能异常有什么表现

    肝功能异常有多种常见表现,包括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相关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肝区相关表现如肝区不适或疼痛;还有出血倾向以及成年患者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等,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表现各有特点且与自身健康状况等相关。 乏力:肝功能异常时,身体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中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症状,有肝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因病情波动而使乏力加重。 消瘦: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与吸收,导致机体摄入的营养不能被有效利用,长期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尤其在病情较重或慢性肝功能异常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若出现肝功能异常导致的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等物质,肝功能异常时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对各种食物的兴趣降低,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本身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或饮食习惯不良的人可能更易受影响,儿童食欲减退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营养摄入。 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可导致胃肠道黏膜水肿、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易诱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出现,有肝脏疾病病史且近期饮食不当时更容易发生,儿童出现恶心、呕吐需警惕是否为肝功能异常导致,可能影响其水电解质平衡。 腹胀:肝功能异常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产生气体积聚,引起腹胀,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不规律如暴饮暴食的人群腹胀可能更明显,有肝脏基础病的患者腹胀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黄疸相关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当肝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发黄、巩膜(眼白)发黄,新生儿若出现肝功能异常导致的黄疸可能更为常见且需密切关注,因为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有肝脏疾病家族史或自身有肝胆疾病的人群出现黄疸需及时就医排查肝功能异常。 尿色加深: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后经肾脏排泄,使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当发现尿色异常加深时需考虑肝功能异常的可能,尤其结合是否有皮肤巩膜黄染等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儿童尿色异常可能是家长早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重要线索。 肝区相关表现 肝区不适或疼痛:肝脏包膜上有神经分布,当肝脏肿大时牵拉包膜可引起肝区(右上腹)不适或隐痛,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胀痛、刺痛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出现,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等更易出现肝区不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饮酒的人群也可能因肝脏损伤出现肝区疼痛,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通过家长观察其是否有哭闹、腹部不适等表现来判断。 其他表现 出血倾向:肝功能异常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出血倾向需警惕病情加重,老年人因肝脏功能本身有一定减退,出现出血倾向时更需重视,儿童出现出血倾向可能提示先天性肝脏疾病等情况。 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对于成年患者,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男性可能出现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失调等,不同性别表现有所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可能更明显,有肝脏基础病的患者内分泌紊乱可能与病情进展相关。

    2025-09-30 13:32:13
  • 黄疸型肝炎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不同人群易患黄疸型肝炎的原因及温馨提示不同,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等易感染患病,需孕期筛查及注意儿童卫生等;青壮年因生活节奏等问题易感染,要合理作息、注意社交卫生等;老年人因机体衰退等易患病,需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病等;有肝炎病史或家族史人群因自身基础等易发病,需遵医嘱复查、筛查等。 一、儿童群体 1.原因分析: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例如,乙肝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母婴传播、儿童期感染等途径让儿童感染肝炎病毒。儿童时期若感染甲肝病毒,也易引发黄疸型肝炎。儿童的肝脏相对娇嫩,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当感染发生时,肝脏更容易出现炎症损伤,进而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黄疸。 2.温馨提示:对于婴幼儿,母亲在孕期应进行相关肝炎病毒筛查,如乙肝五项等。如果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应按照专业的母婴阻断程序进行操作,降低儿童感染风险。儿童期要注意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如不到卫生条件差的公共场所,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等。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出现皮肤黄染、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二、青壮年群体 1.原因分析:青壮年人群往往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可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这些因素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同时,青壮年社交活动相对较多,如聚餐时可能因接触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餐具等而感染肝炎病毒,像戊肝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聚餐等场景中易造成传播。另外,一些青壮年可能有高危性行为,如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也是引发黄疸型肝炎的风险因素。 2.温馨提示:青壮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在社交活动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采用公筷公勺等。有高危性行为风险的人群应保持健康的性行为,若有相关疑虑可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当出现身体不适,如不明原因的乏力、黄疸等,应及时就诊。 三、老年人群体 1.原因分析: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肝脏的储备功能和代谢功能下降。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同时,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病毒,感染后更易引发黄疸型肝炎。此外,老年人可能因患病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增加了肝脏损伤的风险,进而导致黄疸型肝炎的发生。 2.温馨提示:老年人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肝脏功能等指标。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度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皮肤发黄、食欲改变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黄疸型肝炎相关问题。 四、有肝炎病史或家族史人群 1.原因分析:有肝炎病史的人群,肝脏已经存在一定的损伤基础,再次感染肝炎病毒时,更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出现黄疸。有肝炎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等因素,使得他们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家族中有乙肝病毒携带史的人群,其亲属感染乙肝病毒后,发生黄疸型肝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等过程,导致肝脏损伤更易发展为黄疸型肝炎表现。 2.温馨提示:有肝炎病史的人群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肝脏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有肝炎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相关肝炎病毒的筛查,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肝炎遗传易感性相关情况,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肝炎病毒传染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炎相关问题并及时处理。

    2025-09-30 13:32:11
  • 肝病检查都有哪些项目

    血液检查包含肝功能检查(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肝脏合成功能等情况,不同人群参考范围有差异)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判断乙肝、丙肝感染情况,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观察肝脏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定期监测)、CT(助于肝脏病变诊断,注意特殊人群情况)、MRI(对肝脏病变诊断有优势,注意特殊情况);其他检查有肝穿刺活检(明确肝脏病变病理类型,有风险,特殊人群需谨慎)。 一、血液检查相关项目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白球比(A/G)等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主要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含量升高,常见于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可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情况,例如黄疸患者会出现胆红素升高;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白球比异常也有助于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有一定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也需关注肝功能指标变化,因为酒精性肝病可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包括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丙肝抗体等。乙肝五项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丙肝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丙肝病毒,需要进一步进行丙肝RNA检测来确诊是否为丙肝现症感染。对于有输血史、与乙肝或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孕妇在产前检查时也需要进行乙肝等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以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防止母婴传播。 二、影像学检查相关项目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脂肪肝、肝硬化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肥胖、长期饮酒者等,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等病变的几率较高,需要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监测肝脏状况。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要在适当的镇静下进行,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检查前需要空腹等准备。 CT检查:对于肝脏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帮助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超声发现的占位性病变,可进一步通过CT检查来明确病变性质,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等。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碘过敏史等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肝脏病变的诊断灵敏度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病灶的检测、肝脏血管病变的评估等有独特优势,如对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MRI有时比CT更具优势。但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可能需要镇静处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则不能进行MRI检查。 三、其他检查项目 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肝脏病变的具体病理类型,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的分级分期、鉴别肝脏肿瘤的良恶性等有重要意义。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等情况一般不适合进行肝穿刺活检。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肝穿刺活检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2025-09-30 13:31:26
  • 吃药肝中毒的症状

    肝中毒会引发多方面症状,消化道方面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相关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全身有乏力、发热;肝脏局部有肝区疼痛,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这些症状表现上各有特点。 一、消化道症状 1.恶心呕吐: 药物导致肝中毒时,首先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肝中毒后会干扰胆汁的分泌与代谢等过程,进而影响消化。例如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引起肝中毒时,患者常出现恶心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呕吐,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异常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功能紊乱。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且可能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更严重问题。 2.食欲不振: 肝中毒会使患者的食欲明显下降。肝脏参与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肝中毒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出现障碍,患者会感觉没有饥饿感。比如长期服用某些解热镇痛药后出现肝中毒,患者会表现出不想进食的情况,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虚弱状态。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为食欲不振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食欲不振导致营养失衡,加重基础疾病。 二、黄疸相关症状 1.皮肤巩膜黄染: 肝脏具有代谢胆红素的重要功能,肝中毒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时,就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现象。例如服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引起肝中毒时,患者的皮肤会逐渐变黄,巩膜也会呈现黄色。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较弱,若使用某些药物导致肝中毒,更容易出现黄疸,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密切监测。老年人肝中毒出现黄疸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2.尿色加深: 血液中过多的胆红素会经过肾脏排泄,从而使尿液颜色加深,可变为浓茶色。这是因为肝中毒后胆红素代谢异常,大量胆红素随尿液排出。比如服用某些草药后导致肝中毒,患者的尿液会明显变深。在儿童中,尿色加深可能不易被及时发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尿液情况;老年人由于肾功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尿色加深时需要考虑肝肾功能共同受损的可能。 三、全身症状 1.乏力: 肝中毒会使患者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肝脏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肝中毒后,肝脏的能量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身体获取能量不足。同时,肝脏解毒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毒素蓄积,也会引起乏力症状。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中毒,患者会明显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老年人乏力可能与基础疾病叠加,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会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2.发热: 部分肝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受损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比如服用某些化学药物引起肝中毒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对于儿童,发热时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因为儿童肝中毒时发热可能掩盖病情;老年人发热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可能发热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排查肝中毒等情况。 四、肝脏相关局部症状 1.肝区疼痛: 肝中毒时,肝脏可能会肿大,刺激肝包膜,从而引起肝区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例如服用抗肿瘤药物后出现肝中毒,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肝区有疼痛不适。儿童肝区疼痛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观察孩子是否有哭闹、不愿触碰右上腹等表现;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肝区疼痛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提高警惕。

    2025-09-30 13:31: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