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绍强,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7年制毕业,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肿瘤外科访问学习。

  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及胆道再次手术诊治、肝癌的外科治疗和胰腺癌的外科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胆胰脾外科各种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如:原位右半肝切除术、扩大半肝切除、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癌合并门静脉、胆管癌栓的外科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癌、胆道肿瘤、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门脉高压症、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展开
  • 肝功能检查球蛋白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球蛋白低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差异(新生儿球蛋白水平随生长发育趋近成人,婴儿期因生理功能不完善可能低,随年龄增长调整至正常)和饮食因素(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致球蛋白合成减少);病理性因素有肝脏疾病(严重肝病致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受损、遗传性肝脏疾病影响球蛋白合成)、免疫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可致球蛋白低)、其他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致蛋白丢失过多、慢性感染消耗及影响蛋白合成代谢致球蛋白低)。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球蛋白水平与成人不同,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趋近于成人范围。婴儿时期由于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可能在检测时出现球蛋白低的情况,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调整至正常范围。例如,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会逐步上升,到1-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的下限。 (二)饮食因素 长期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群可能出现球蛋白低。比如一些节食减肥人群,若蛋白质摄入过少,会影响体内球蛋白的合成。因为球蛋白属于血浆蛋白的一种,其合成原料主要是氨基酸等,而蛋白质是氨基酸的主要来源,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出现球蛋白低的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肝脏疾病 1.严重肝病: 当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如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受损。球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合成的,而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严重肝病会影响整个机体的蛋白质合成代谢,导致球蛋白生成减少,进而出现球蛋白低的情况。例如,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肝细胞广泛受损,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可出现球蛋白降低。 2.其他肝脏相关疾病: 某些遗传性肝脏疾病也可能影响球蛋白的合成。如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等,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机体缺乏合成球蛋白的相关基因或功能异常,从而使球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二)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时,可能出现球蛋白低的情况。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B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从而使球蛋白合成减少,出现球蛋白低。另外,一些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药物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影响球蛋白的合成,导致球蛋白水平降低。 2.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 虽然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通常会出现球蛋白升高的情况,但在疾病的某些阶段或特殊类型中也可能出现球蛋白低。例如,当浆细胞恶性增殖过度,抑制了正常浆细胞的功能,或者机体对球蛋白的消耗过度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球蛋白低。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大多数情况下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以球蛋白升高为主要表现。 (三)其他系统疾病 1.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液中大量丢失,其中也包括球蛋白。长期大量蛋白尿会导致机体蛋白质丢失过多,而肝脏的代偿合成能力有限,不能及时补充丢失的蛋白质,从而出现球蛋白低的情况。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明显高于正常,可达3.5g以上,由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包括球蛋白,可出现球蛋白降低。 2.慢性感染: 长期慢性感染会消耗机体大量的蛋白质,同时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例如,慢性肺结核患者,由于结核杆菌长期感染机体,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蛋白质消耗增加,而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在长期慢性感染的影响下可能受到一定抑制,导致球蛋白低。

    2025-09-30 13:26:57
  • 甲肝的症状表现一般有哪些

    甲肝典型症状包括全身性症状(如发热、乏力)、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及排泄系统改变(如尿色深黄、大便变浅),症状表现存在年龄差异,儿童发热比例高但黄疸发生率低,老年患者黄疸发生率高但发热比例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患者、慢性肝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需特别关注;出现持续高热等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居家观察需监测相关指标,特定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需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可通过饮食管理、休息指导及心理支持等非药物干预实现。 一、甲肝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机制 1.1全身性症状 急性期患者常出现低热至中度发热(37.5℃~39℃),发热持续3~7天,与病毒复制引发的免疫应答相关。研究显示,92%的甲肝患者存在发热症状,其中60%表现为持续性低热。乏力是早期突出症状,表现为全身肌肉酸软、活动耐力下降,持续2~4周,与病毒血症导致的代谢紊乱直接相关。 1.2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发生率达85%,多在发病后1~3天出现,严重者可伴胆汁反流性胃炎。黄疸型患者中,95%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可达100~200μmol/L,持续2~6周。肝区疼痛以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为主,发生率约70%,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有关。 1.3排泄系统改变 70%患者出现尿液深黄如浓茶色,尿胆原阳性率达98%,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直接相关。大便颜色变浅发生率约50%,严重者呈陶土样,提示胆道梗阻可能。 二、症状表现的年龄差异 2.1儿童患者特点 5岁以下儿童发热比例较高(95%),但黄疸发生率较低(60%),可能与儿童肝脏代谢功能未完全成熟有关。研究显示,儿童患者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较成人短(平均3天vs5天)。 2.2老年患者特点 60岁以上患者黄疸发生率显著升高(90%),但发热比例下降(70%),常伴基础疾病加重。老年患者肝区疼痛发生率较低(40%),可能与痛觉阈值升高有关。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管理 3.1妊娠期患者 妊娠中晚期患者黄疸加重风险增加30%,需密切监测胎儿胎心变化。建议每48小时检测肝功能,当ALT超过正常值5倍时需考虑终止妊娠。 3.2慢性肝病患者 合并乙肝或丙肝感染者,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至8~12周,ALT峰值可达正常值20倍。这类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损伤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3.3免疫抑制人群 器官移植受者感染甲肝后,无症状感染比例高达40%,但进展为重型肝炎风险增加5倍。建议此类人群每3个月检测甲肝抗体,必要时接种疫苗。 四、症状监测与就医指征 4.1预警信号 出现持续高热(>39℃)超过3天、意识模糊、皮肤瘀斑、严重呕吐导致脱水时,需立即就医。研究显示,这些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不干预,重型肝炎发生率增加40%。 4.2居家观察要点 每日监测体温、尿色、食欲变化,记录黄疸进展情况。当尿胆原持续阳性超过14天,或ALT每周上升幅度>50%,提示病情进展。 4.3实验室检查建议 发病后第3、7、14天分别检测肝功能,当ALT超过1000U/L或总胆红素>51μmol/L时,需住院治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提示预后不良。 五、症状缓解的非药物干预 5.1饮食管理 急性期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蛋白质1.2g/kg/d),避免油炸食品。研究显示,每日摄入维生素C500mg可缩短黄疸持续时间2.3天。 5.2休息指导 卧床休息期间每2小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5.3心理支持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情绪,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使住院时间缩短1.8天。建议每日与家属交流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025-09-30 13:26:38
  • 肝硬化与慢性肾炎4期先看哪种病

    肝硬化与慢性肾炎4期先看哪种病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个体化判断,要评估整体病情、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是否为特殊人群等,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更大、更紧急的病症,如肝硬化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紧急情况或慢性肾炎4期出现严重高钾血症等危急重症时需优先处理相应病症,同时结合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一、病情评估的重要性 肝硬化与慢性肾炎4期均为较为复杂的疾病状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严重程度、各脏器功能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先看哪种病。首先要对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尿量、水肿程度等进行详细检查。例如,若患者肝硬化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紧急情况,就需要优先处理肝硬化相关急症;若慢性肾炎4期患者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则需优先处理慢性肾炎4期相关危急重症。 二、从临床表现角度分析 肝硬化表现:肝硬化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导致呕血、黑便等)等表现。如果患者以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为主,这是相对紧急的情况,需先处理肝硬化相关的消化道出血问题,因为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慢性肾炎4期表现:慢性肾炎4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明显减退,可能有严重水肿(可涉及全身,包括眼睑、双下肢等)、高血压难以控制、贫血(面色苍白、头晕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快等)等。若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血钾水平超过6.5mmol/L,或出现尿毒症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就需要优先针对慢性肾炎4期进行处理,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改善尿毒症状态。 三、从检查结果角度考量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通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等表现。若肝功能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出血风险高,需优先处理。 肾功能检查:慢性肾炎4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如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且伴有严重并发症,要优先针对慢性肾炎4期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相关的评估和准备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肝硬化患者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增宽等)、腹水等表现。慢性肾炎4期患者肾脏超声可显示肾脏体积缩小等慢性病变表现。如果肝硬化患者通过超声发现肝脏有癌变可疑病灶,需优先进一步明确肝硬化相关的肝脏肿瘤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储备差,无论是肝硬化还是慢性肾炎4期出现病情变化都可能迅速恶化。对于老年肝硬化患者,若同时合并慢性肾炎4期,需更谨慎评估,优先处理对生命威胁更大的情况。例如老年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前期表现,而慢性肾炎4期患者目前肾功能虽差但无即刻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则优先处理肝硬化相关的肝性脑病预防及治疗。 儿童患者:儿童出现肝硬化和慢性肾炎4期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儿童肝硬化可能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慢性肾炎4期可能与遗传性肾炎等相关。需优先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优先处理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症。比如儿童肝硬化伴有严重营养不良且慢性肾炎4期导致尿量极少影响电解质平衡时,优先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改善营养状况相关的处理。 总之,肝硬化与慢性肾炎4期先看哪种病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以及是否为特殊人群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判断,以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更大、更紧急的病症为主。

    2025-09-30 13:26:21
  • 肝硬化会不会癌变

    肝硬化有可能发生癌变,其癌变相关因素包括病毒(乙肝、丙肝病毒感染)、酒精、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病史等,监测主要靠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每3-6个月一次,特殊人群如老年、乙肝/丙肝相关、女性肝硬化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通过了解相关因素、定期监测及关注特殊人群情况可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硬化癌变以提高预后。 一、肝硬化癌变的相关因素 1.病毒因素 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是导致癌变的重要因素。HBV的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从而促进肝细胞癌变。例如,长期携带HBV的肝硬化患者,其肝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无HB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 丙肝肝硬化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也是引发癌变的关键因素。HCV感染后,病毒基因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调控,导致肝细胞发生恶变。 2.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肝细胞。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导致肝细胞DNA损伤、基因突变等,进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肝癌发生风险较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所升高。 3.其他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肝硬化患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各项机能包括肝脏的修复和防御机能逐渐下降,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概率增加。 性别:男性肝硬化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肝硬化癌变的风险。例如,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等化学致癌物的人群,若合并有肝硬化,其癌变几率会显著提高。 病史:如果肝硬化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肝脏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也可能会增加癌变的风险。而且,若肝硬化患者本身病情控制不佳,如仍有持续的肝脏炎症活动等,也会促进癌变的发生。 二、肝硬化癌变的监测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定期监测是早期发现癌变的重要手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肝癌患者血清中含量会明显升高,但其也不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在一些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炎活动期等情况下也可能会轻度升高。肝脏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异常情况。通过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肝癌,从而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肝硬化患者:老年肝硬化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癌变的监测和治疗耐受性相对较差。在监测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的耐受情况,超声检查等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有无消瘦、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2.乙肝或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这类患者要严格遵循抗病毒治疗方案,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果需要的话),以控制病毒复制,降低癌变风险。同时,要避免接触可能加重肝脏损伤的因素,如继续饮酒等。 3.女性肝硬化患者:女性肝硬化患者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监测和治疗原则外,还要关注自身的激素变化等情况对肝脏的影响。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肝脏的恢复。 总之,肝硬化存在癌变的可能性,通过了解肝硬化癌变的相关因素、定期监测以及关注特殊人群的情况等,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硬化癌变,提高患者的预后。

    2025-09-30 13:25:53
  • 自免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自免性肝炎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乏力,表现为全身持续性无力且受肝脏功能、年龄、生活方式影响;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因胆汁分泌排泄异常等,受患者年龄、生理期等影响)和恶心呕吐(因肝脏炎症刺激胃肠等,受基础疾病史、妊娠期等影响);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小便浓茶色、大便变浅,受患者年龄、特殊时期等影响;肝区不适或疼痛,因肝脏炎症肿胀刺激神经末梢,受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还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与免疫反应有关,受患者年龄等影响)、关节疼痛(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关节有关,受患者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影响)。 一、乏力 具体表现:自免性肝炎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种乏力可能是持续性的,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例如,原本可以轻松爬几层楼梯的患者,患病后可能爬一层就感觉疲惫不堪。 影响因素: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有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炎时肝脏代谢解毒等功能受影响,身体能量产生及利用出现障碍,从而导致乏力。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本身身体机能衰退,乏力症状相对更明显;年轻患者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乏力感。 二、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 具体表现: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明显减少。比如原本每餐能吃一碗饭的人,患病后可能只能吃半碗甚至更少。 影响因素:肝脏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肝炎时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等物质的消化,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食欲不振。儿童患者可能因味觉改变等原因,食欲不振表现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食欲不振症状可能有波动。 恶心、呕吐 具体表现:经常出现恶心感,严重时可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有时可能伴有胆汁。 影响因素:肝脏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失调,同时体内毒素积累刺激呕吐中枢等。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胃炎等,肝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严重;妊娠期女性患自免性肝炎时,由于激素变化及身体负担加重,恶心、呕吐可能更为明显。 三、黄疸 具体表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这是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黄疸可能进展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脏代偿能力下降,黄疸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黄疸情况需更密切监测,因为身体生理状态变化可能影响黄疸的发展。 四、肝区不适或疼痛 具体表现:右上腹肝区有隐痛、胀痛或钝痛等感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 影响因素:肝脏炎症肿胀,刺激肝包膜上的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与年轻患者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描述为闷痛等;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堆积等,对肝区疼痛的定位和感受有一定影响。 五、其他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这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肝脏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发热等反应。儿童患者发热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科常见发热疾病鉴别;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需更谨慎处理。 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多为游走性关节痛,以大关节为主,如膝关节、肘关节等。这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关节组织有关。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关节疼痛可能更易发生或加重;年轻患者若有过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会掩盖或加重关节疼痛的表现。

    2025-09-30 13:25: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