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

南京鼓楼医院

擅长:主动脉瘤的综合治疗、动脉疾病的基因多态性等研究。擅长血管外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包括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内脏动脉瘤等的手术和微创治疗,致力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微创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主动脉瘤的综合治疗、动脉疾病的基因多态性等研究。擅长血管外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包括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内脏动脉瘤等的手术和微创治疗,致力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微创治疗。展开
  • 静脉曲张怎么治疗最好?

    静脉曲张治疗分非手术与手术,非手术有压迫治疗(医用弹力袜按需选长期穿戴休息抬患肢)和药物辅助(用改善静脉功能药循证选关注个体差异),手术包括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及微创的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生活方式需避免久站久坐、定时腿部活动、休息抬高患肢、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妊娠期优先弹力袜治疗分娩后再定,老年人手术要评估脏器功能优先微创或保守并加强术后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 (一)压迫治疗 医用弹力袜是常用方法,通过压力梯度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妊娠期发病者及不能耐受手术者。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压力等级的弹力袜,日常应长期穿戴,休息时可脱下并抬高患肢以助血液回流。 (二)药物辅助治疗 可使用改善静脉功能的药物,如迈之灵等,其能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疼痛等症状,但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合理选用,且需关注药物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及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一)传统手术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传统术式,适用于深静脉通畅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手术需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并剥脱曲张的静脉,能彻底去除病变静脉,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谨慎评估。 (二)微创手术 1.激光闭合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能使静脉壁凝固闭合,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适合的浅静脉曲张患者,能有效破坏病变静脉,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2.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使静脉壁纤维化、闭合,同样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合适病例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 三、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生活方式调整均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进行腿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下肢静脉淤血;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增加下肢静脉负担;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加重静脉回流障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静脉曲张多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可优先采用弹力袜压迫治疗,避免使用影响胎儿的药物。分娩后若症状持续,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优先考虑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微创手术或保守治疗为主,同时需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025-10-17 12:07:35
  • 静脉曲张患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静脉曲张护理需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休息时抬高下肢,选择符合医疗标准的压力袜,保持腿部皮肤清洁干燥,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预防便秘,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孕妇避免久站久坐并抬高下肢控体重,老年人注意避免腿部受伤定期检查腿部状况。 一、日常护理 1.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或久坐,每隔一段时间应活动腿部,可进行简单的抬腿、屈伸脚踝等动作,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研究表明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加重静脉曲张症状。 2.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缓解静脉淤血状况。 二、穿着压力袜 选择符合医疗标准的压力袜,压力等级需根据病情由专业人员评估后确定,压力袜通过外部压力作用,帮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扩张,临床研究显示规范使用压力袜可改善静脉曲张相关不适症状。 三、皮肤护理 保持腿部皮肤清洁,可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保持皮肤干燥,尤其是腿部易出汗部位;避免搔抓腿部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因为静脉曲张患者皮肤营养状况较差,破损后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有研究指出皮肤破损是静脉曲张相关溃疡等问题的常见诱因。 四、饮食调节 维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腹压升高,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加重静脉曲张,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相关营养学研究证实其对预防静脉曲张相关腹压增高有积极作用。 五、运动锻炼 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散步可选择每次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游泳时腿部在水中的运动也有助于锻炼腿部肌肉泵功能,增强血液回流能力,运动能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改善静脉回流,多项运动医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静脉曲张患者病情控制有益。 六、特殊人群注意 1.孕妇: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及体重增加,静脉曲张发生率升高,应避免久站久坐,每小时可起身活动5-10分钟,休息时抬高下肢15-30度,因为孕期生理变化使静脉承受更大压力,合理活动和体位调整可减轻症状;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加重静脉负担。 2.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要特别注意避免腿部受伤,行走时选择平稳地面,避免碰撞,定期检查腿部皮肤及静脉状况,因为老年人恢复能力较弱,腿部受伤后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且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干预措施。

    2025-10-17 12:06:51
  • 下肢动脉硬化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治疗包含非药物治疗如戒烟、控血糖血压与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他汀类及血管扩张剂,手术有旁路和介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足部护理、吸烟史患者必须强制戒烟。 一、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吸烟是下肢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展。研究表明,戒烟可显著降低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应强制要求有吸烟史的患者戒烟。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发展。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以减少血管并发症风险。 血压控制: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压力,加重动脉硬化进程。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更低。 适量运动:规律的步行锻炼等运动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有研究显示,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每日步行一定距离)能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升行走能力。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下肢动脉硬化治疗中的基础预防作用。 2.他汀类药物:能调节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3.血管扩张剂:如西洛他唑,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三、手术治疗 1.旁路手术: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导致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通过建立旁路血管恢复下肢血流,为病变严重且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血运重建途径。 2.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的优点,可直接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下肢血供,对于适合的患者是常用的血运重建手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用药时应谨慎评估,避免因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2.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要加强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等并发症,因为糖尿病会进一步加重下肢血管病变,增加足部感染风险。 3.有吸烟史患者:必须强制戒烟,吸烟对血管的持续损害会严重影响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应向患者充分说明吸烟的危害并协助其戒烟。

    2025-10-17 12:05:05
  • 儿童血管瘤挂什么科

    儿童血管瘤可挂儿科或小儿外科,挂儿科时医生可综合评估儿童整体情况并监测血管瘤自然病程,挂小儿外科适用于需手术干预等复杂情况;儿童就诊时家长要提前准备详细信息、配合检查、描述血管瘤变化等并遵医嘱复查。 一、儿童血管瘤可挂的科室 儿童血管瘤一般可挂儿科或小儿外科。 (一)儿科 1.优势:儿科医生对儿童整体健康状况有全面的了解,能够综合评估儿童的身体情况。儿童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与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儿科医生可以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角度出发,考虑血管瘤对儿童身体生长、心理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对于婴幼儿时期发现的血管瘤,儿科医生能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判断血管瘤的自然病程情况。一般来说,部分儿童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性,儿科医生会根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监测其变化,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2.适用情况:当儿童血管瘤发现时,首先可以就诊儿科,由儿科医生进行初步的评估,包括详细询问儿童的出生情况、家族史等,检查血管瘤的外观、部位、大小等基本情况。 (二)小儿外科 1.优势:小儿外科医生在处理儿童实体性病变方面具有专业的手术技能等。如果儿童血管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小儿外科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例如,对于一些位置特殊、影响功能或者有破裂风险等情况的血管瘤,小儿外科医生可以根据血管瘤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如激光手术、手术切除等。同时,小儿外科医生在术后的伤口处理、康复指导等方面也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2.适用情况:当经过评估发现儿童血管瘤需要手术干预时,或者血管瘤的情况较为复杂,需要外科手段处理时,就需要挂小儿外科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例如,血管瘤生长在重要器官周围,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或者血管瘤体积较大、增长迅速,有破裂出血风险等情况,就需要小儿外科医生来处理。 二、特殊人群(儿童)在就诊时的注意事项 儿童在就诊时,家长需要提前准备好儿童的详细信息,包括出生史、既往病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史等。在就诊过程中,要配合医生的检查,如实告知医生儿童的症状表现等情况。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安抚好儿童的情绪,以便医生顺利进行检查。另外,要注意血管瘤的变化情况,如大小、颜色、是否有破溃等,在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这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血管瘤的情况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带儿童进行复查等,密切关注儿童血管瘤的发展态势。

    2025-10-17 12:04:20
  • 外静脉血栓

    外静脉血栓通常指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由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致血液在下肢浅静脉异常凝固引发,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抗凝、溶栓、手术等原则,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特殊人群可通过相应方式预防。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流速减慢等,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外静脉血栓。 生活方式: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负担,下肢静脉压力增高,也易引发外静脉血栓。 病史影响:有静脉曲张病史的人,静脉壁已存在病变,血液更易在局部淤积形成血栓;曾有下肢骨折等导致长期制动的情况,也是外静脉血栓的诱因之一。 外静脉血栓的表现 局部症状:病变静脉区域出现疼痛、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样的血栓静脉,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温度较对侧升高。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少数人可能有低热等表现,但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就会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 外静脉血栓的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等初步判断静脉区域是否有异常条索、压痛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观察静脉的管径、血流情况等;必要时还可能进行静脉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等。 外静脉血栓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发病后适当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等症状。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 溶栓治疗: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手术治疗:当血栓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有肺栓塞风险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取栓等操作,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 外静脉血栓的预防 健康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可定时进行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进行下肢按摩,帮助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对于有静脉曲张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病,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等辅助预防血栓形成。 特殊人群:老年人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下肢静脉情况;孕产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后要尽早活动下肢,预防外静脉血栓。

    2025-10-17 12:02: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