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
向 Ta 提问
张诗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胆胰病、胃肠病的诊治。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重视透邪与免疫识别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在该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善于应用中医药在肿瘤手术放化疗中的辅助治疗,在预防肝胆、食道、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未病先防和亚健康防治,重视肿瘤的筛查、癌前病变防治和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对失眠、内分泌失调、风湿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见解,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本学科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展开-
生姜泡醋有什么功效和方法
生姜泡醋有促进消化、缓解风寒感冒、辅助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制作时需准备新鲜生姜、米醋和干净容器,切成片或丝后用米醋浸没密封浸泡1-2周。但胃肠道敏感人群、糖尿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饮用需注意,胃肠道敏感者要适量,糖尿病患者谨慎且注意糖的情况,儿童不建议饮用。 一、生姜泡醋的功效 (一)促进消化 生姜中的姜辣素等成分能刺激胃液分泌,醋也有助于胃酸分泌,二者搭配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尤其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群有一定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姜醋混合物能使胃肠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加快食物的消化进程。 (二)缓解风寒感冒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醋有一定的杀菌抑菌功效。当人体受风寒侵袭时,饮用生姜泡醋水可起到辅助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能帮助身体驱散寒气,减轻鼻塞、流涕等不适。例如,在风寒感冒初期,饮用温热的生姜泡醋水,可促进身体出汗,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三)辅助降血脂 部分研究发现,生姜中的某些成分和醋中的醋酸等物质可能对血脂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的含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潜在益处。不过,这需要长期的饮食调理并结合其他健康生活方式来共同发挥作用。 (四)抗氧化 生姜和醋都含有抗氧化物质,如生姜中的姜酚等和醋中的黄酮类等成分,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对保持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二、生姜泡醋的制作方法 (一)准备材料 新鲜生姜、米醋(选择酿造醋,如米醋等)、干净无油的容器。 (二)制作步骤 1.将生姜洗净,切成薄片或丝。 2.把切好的生姜放入容器中,然后倒入米醋,确保生姜被米醋完全浸没。 3.密封容器,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浸泡一段时间,一般浸泡1-2周即可饮用。浸泡时间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整,浸泡时间越长,生姜的味道融入醋中越充分,但也要注意不要浸泡过久导致变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胃肠道敏感人群 对于胃肠道比较敏感,容易出现胃酸过多、胃痛、胃溃疡等情况的人群,饮用生姜泡醋水要适量。因为生姜和醋都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量饮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比如胃溃疡患者,饮用后可能会使胃部疼痛加剧,所以这类人群饮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建议。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在考虑饮用生姜泡醋时需要谨慎。虽然生姜泡醋本身可能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但要注意醋中如果含有添加糖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如果是无糖的生姜泡醋,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量饮用,并监测血糖变化。 (三)儿童 低龄儿童不建议饮用生姜泡醋水。儿童的胃肠道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生姜和醋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引起不适反应,如腹痛、腹泻等,所以应避免给儿童饮用未经专业指导的生姜泡醋相关饮品。
2025-10-13 12:08:42 -
五个月宝宝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五个月宝宝湿气重有多方面表现,消化系统上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溏或黏腻不爽;身体上舌苔厚腻、头发出油、眼屎增多、长湿疹;精神状态上精神萎靡、睡眠不安。 一、消化系统方面 1.食欲减退:五个月的宝宝正常情况下对奶或辅食应该有较稳定的进食欲望,但湿气重时可能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湿邪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受影响后,宝宝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所以对进食兴趣降低。例如,原本能一次性喝完120-150ml奶的宝宝,现在喝50-80ml就不再积极吸吮了。 2.腹胀:宝宝的腹部可能会出现胀满的现象,家长轻轻触摸宝宝腹部能感觉到较硬实。由于湿气阻滞气机,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气体的排出,导致胃肠内气体积聚,从而引起腹胀。可以观察到宝宝的肚子比平时看起来更鼓,有的宝宝还可能伴有肠鸣音异常等情况。 3.大便异常 大便稀溏:大便的质地较稀,可能呈不成形的糊状,甚至可能出现水样便。这是因为湿气困脾,导致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下注肠道,使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可能较平时增多,且每次排便时粪便较稀软。 大便黏腻不爽:宝宝排便时会感觉大便黏在肛门周围,不容易擦拭干净。这也是湿邪影响肠道津液代谢,使大便变得黏腻的表现。 二、身体表现方面 1.舌苔厚腻:正常五个月宝宝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湿润的。但湿气重时,宝宝的舌苔会变得厚腻,呈现出白色或黄白色的苔层,且舌苔比较厚重,覆盖在舌面上。家长可以在宝宝醒来后,轻轻分开宝宝的舌头观察舌苔情况。 2.头面部表现 头发出油:部分湿气重的宝宝头部头发会比较油亮,这是因为体内湿气过盛,影响了机体的津液代谢,导致头部皮脂腺分泌相对旺盛。 眼屎增多:宝宝的眼部分泌物可能会比平时增多,眼屎呈现出黏腻的状态。这是由于湿邪上扰清窍,影响了眼部的津液代谢平衡所致。 3.皮肤表现 湿疹:宝宝的皮肤可能会出现湿疹,尤其是在头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出现皮疹等。湿气内蕴会导致机体的湿热之气外泄,侵袭皮肤,从而引发湿疹。例如,宝宝的脸部可能会出现红色的小丘疹,伴有瘙痒感,宝宝可能会用手搔抓。 三、精神状态方面 1.精神萎靡:湿气重可能会让宝宝精神状态不如以往,表现得比较萎靡不振,不像平时那样活泼好动。这是因为湿邪困阻身体,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宝宝身体感觉不适,从而导致精神状态不佳。比如平时宝宝听到声音会有明显反应,而现在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较迟钝。 2.睡眠不安:宝宝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踏实的情况,容易惊醒、哭闹等。湿气影响脾胃功能后,宝宝可能会因为腹部不适等原因而在睡眠中频繁翻动,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例如,宝宝原本能连续睡较长时间,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哭闹,睡眠中断次数增多。
2025-10-13 12:08:03 -
无花果有哪些作用
无花果富含维C等营养物质具抗氧化等作用其膳食纤维可调节消化含钾镁有益心血管含抗氧化物质可延缓衰老孕妇需控量食用儿童防呛噎且按需摄入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并遵医嘱少量食用。 一、营养成分层面的作用 无花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较为可观,每100克无花果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2毫克左右,维生素C作为强效抗氧化剂,能够中和体内自由基,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对增强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无花果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2.9克,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对于预防便秘有一定帮助,尤其适合因饮食结构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而出现排便不畅的人群,但对于胃肠功能严重紊乱、处于急性腹泻期的人群,需谨慎食用,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二、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无花果对消化系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其含有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吸水膨胀,能改善肠道内环境,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对于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腹胀、偶尔嗳气)的人群,适量食用无花果可能有助于促进消化,但对于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活动期、肠梗阻)的患者,不能将其作为替代治疗的手段,需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益处 无花果中的钾元素含量较为丰富,每100克无花果中钾含量约为212毫克,钾元素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的电生理节律,对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镁元素含量约为17毫克,镁参与体内多种酶的活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含钾、镁丰富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但无花果不能替代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仍需按照正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在食用无花果时需监测血压变化。 四、抗氧化相关作用 无花果含有多酚类等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延缓细胞衰老进程,对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一定潜在作用,但这是基于整体健康饮食模式的综合效果,不能仅依靠无花果来预防疾病,需保持均衡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协同作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适量食用无花果可补充营养,但要注意控制食用量,因为无花果含有一定糖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且需保证饮食多样化。 儿童:儿童食用无花果时需注意避免呛噎,由于无花果可能存在较大果籽,3岁以下儿童建议将无花果制成泥状后再食用,同时要根据儿童年龄和消化能力合理安排摄入量,一般每次食用量不宜超过50克。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食用无花果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其含有一定碳水化合物,食用后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建议在血糖控制平稳且医生评估允许的情况下,少量食用,并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遵循个体化的饮食管理方案。
2025-10-13 12:07:09 -
交感神经紊乱按哪些穴位
内关、神门、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对交感神经紊乱有一定调节作用,分别介绍了各穴位位置、作用机制及成人、儿童的按摩方法,同时指出穴位按摩调节作用有限,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按摩需谨慎。 一、内关穴 1.位置: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作用机制:有研究表明,刺激内关穴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交感神经紊乱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它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改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成人可采用拇指按揉的方式,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每次按揉1-3分钟,双侧交替进行;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按揉力度要轻柔,时间可适当缩短,一般每侧30-60秒。 二、神门穴 1.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作用机制:神门穴与心脏及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刺激神门穴可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它能影响神经传导通路,对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的心慌、失眠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成年人可采用指压法,用拇指按压神门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麻感为度,每次按压1-2分钟;儿童则由家长轻柔按压,避免用力过大造成不适,每侧按压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 三、太冲穴 1.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2.作用机制: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刺激太冲穴可调节肝脏功能,进而影响交感神经的平衡。它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来改善交感神经紊乱导致的情绪波动等问题。成年人按揉太冲穴时,用拇指指腹从下向上推揉,力度适中,每次推揉1-3分钟;儿童由于足部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推揉力度要轻柔,可采用指腹轻轻点按的方式,每侧点按时间约1分钟。 四、足三里穴 1.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作用机制: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刺激足三里穴可调节脾胃功能,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有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能改变胃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等,同时对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调节作用,可缓解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成年人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按揉力度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1-3分钟;儿童按揉时力度要轻柔,可采用指腹轻轻按揉的方法,每侧按揉时间约1-2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对交感神经紊乱的调节作用有限,若交感神经紊乱症状严重,如出现严重的心慌、血压剧烈波动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医学治疗,不能仅依赖穴位按摩。同时,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按摩某些穴位需要谨慎,如太冲穴在孕妇早期应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不适甚至导致流产风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2025-10-13 12:06:31 -
小儿风热感冒的症状
小儿风热感冒有诸多症状,发热方面体温轻度至中度升高且怕风;呼吸系统有鼻塞、流黄浊涕、咳嗽且黄痰等表现;全身症状包括精神状态尚可但部分稍差、咽部红肿、口渴等,婴儿症状可能不典型,大儿童需注意休息和补水避免过度活动。 一、发热相关症状 体温升高:多表现为体温轻度至中度升高,一般在38℃-39℃左右,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的正邪相争,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得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出现发热情况。小儿年龄较小,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风热感冒时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明显,但总体以轻度至中度发热为主。 发热特点:发热具有怕风的表现,孩子会觉得有风吹过会更不舒服,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郁,导致肌表失于温煦的调节失常,所以怕风。 二、呼吸系统症状 鼻塞、流涕:流黄浊涕较为常见,这是由于风热之邪上犯于鼻,导致鼻窍不利,津液被热邪煎熬,从而出现流涕色黄质稠的情况;同时伴有鼻塞,呼吸不通畅,影响孩子的通气功能,可能会导致孩子呼吸时出现哼唧声,尤其在吃奶或睡眠时可能会更明显。 咳嗽:咳嗽多为黄痰,咳嗽声相对较响亮,这是因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为咳,热邪灼津为痰,所以痰液色黄。小儿的气道相对较窄,在咳嗽时可能会更易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会表现为咳嗽时面部涨红等情况。 三、全身症状 精神状态:一般精神状态尚可,但也有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精神稍差的情况,这与发热以及身体不适等因素有关。由于风热之邪侵扰,孩子的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消耗一定的体力,所以精神状态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相比一些重症疾病导致的精神萎靡,小儿风热感冒时精神状态相对还是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咽部症状:咽部多表现为红肿,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上炎,侵袭咽喉部位,导致咽喉部气血壅滞,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小儿咽喉部位相对较娇嫩,在风热感冒时更容易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吞咽不适,较大的孩子可能会表述咽喉疼痛,而婴儿可能会表现为拒食、哭闹等情况。 口渴:孩子会有口渴的表现,想要饮水,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伤津,导致体内津液耗伤,所以出现口渴欲饮的情况。小儿自身的津液储备相对较少,在患病时津液更容易受到损耗,所以口渴表现相对较为明显。 特殊人群方面,婴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出现风热感冒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要家长更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精神状态以及呼吸情况等。如果婴儿出现发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等异常情况)等,需要及时就医。而对于较大的儿童,在出现风热感冒症状时,也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机体的恢复。同时,要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因为风热感冒时孩子身体相对虚弱,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2025-10-13 12: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