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
向 Ta 提问
张诗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胆胰病、胃肠病的诊治。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重视透邪与免疫识别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在该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善于应用中医药在肿瘤手术放化疗中的辅助治疗,在预防肝胆、食道、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未病先防和亚健康防治,重视肿瘤的筛查、癌前病变防治和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对失眠、内分泌失调、风湿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见解,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本学科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展开-
按摩哪些穴位能缓解胃痛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等缓解胃痛但患严重基础疾病者需谨慎;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是胃经募穴,按摩能调节胃功能、促进胃液分泌等缓解胃痛,儿童等需注意力度且严重胃部疾病者不能仅靠它;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按摩可调节脾胃功能等缓解胃痛,不同年龄人群等有不同注意事项且严重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一、内关穴 1.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缓解胃痛机制:有研究表明,按摩内关穴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的神经传导和肌肉运动,从而缓解胃痛症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部的气血运行,减轻胃部的痉挛状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胃痛,内关穴的按摩都可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例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胃部气血不畅引起的胃痛,按摩内关穴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不适。但对于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脏病等)的人群,按摩内关穴时需谨慎,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按摩不当引发其他不适。 二、中脘穴 1.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2.缓解胃痛机制: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按摩中脘穴可以直接作用于胃部,调节胃的功能。研究发现,按摩中脘穴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的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缓解胃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以通过按摩中脘穴来缓解胃痛,但儿童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因为儿童的穴位敏感度和承受力与成人不同。比如,对于因饮食不节导致胃痛的儿童,轻柔按摩中脘穴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要避免用力过大造成不适。性别方面,男女都可通过按摩中脘穴来缓解胃痛,生活方式上,无论是久坐不动还是经常奔波劳累导致的胃部不适,按摩中脘穴都可能有帮助,但对于有严重胃部疾病(如胃溃疡出血等急性情况)的人群,不能仅依靠按摩中脘穴,应及时就医。 三、足三里穴 1.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缓解胃痛机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临床研究显示,按摩足三里穴能够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胃部的功能状态,缓解胃痛。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成人按摩足三里穴相对容易操作且效果较好,儿童按摩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和力度的合适。对于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出现的胃部不适,按摩足三里穴可能有助于调节身体状态缓解胃痛。生活方式上,对于长期饮食无规律导致胃痛的人,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如果是患有严重胃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按摩足三里穴只能作为辅助缓解措施,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2025-10-13 12:04:57 -
肾虚艾灸哪个部位
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是与肾虚调理相关的穴位,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位置、作用及原理,还提及不同人群艾灸时的注意事项,如儿童艾灸距离把控、女性特殊时期艾灸禁忌、部分疾病人群艾灸禁忌等。 一、肾俞穴 1.位置: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作用及原理:肾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艾灸此穴可以起到补肾益精、调理下焦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肾俞穴可调节肾脏的功能,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艾灸肾俞穴时要注意温度的把控,儿童皮肤娇嫩,艾灸距离应适当远一些,避免烫伤;成年人则可根据耐受程度调整距离,但一般保持在3-5厘米左右,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艾灸肾俞穴需谨慎,若有不适需停止。有腰部外伤史或皮肤破损的人群不宜在此处艾灸。 二、命门穴 1.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2.作用及原理:命门穴被视为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艾灸命门穴对于肾虚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它能激发肾阳,改善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怕冷、阳痿早泄等肾虚症状。对于儿童,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艾灸命门穴需特别小心,艾灸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成年人艾灸命门穴时,距离皮肤保持在合适范围,一般也是3-5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阶段要避免艾灸命门穴,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有腰部疾病且处于急性期伴有明显疼痛、肿胀的人群不适合艾灸命门穴。 三、关元穴 1.位置: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2.作用及原理:关元穴是人体的强壮要穴,艾灸关元穴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作用,对于肾虚引起的遗精、阳痿、早泄等男性问题以及月经不调、带下等女性肾虚相关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儿童艾灸关元穴时要注意控制艾灸量,避免过度艾灸影响身体发育;成年人艾灸关元穴时,距离皮肤保持合适距离,艾灸时间一般每次10-15分钟左右。女性在月经期间若经量过多则不宜艾灸关元穴,以免导致经量进一步增多。有腹部手术史或腹部有皮肤损伤的人群要谨慎艾灸关元穴。 四、三阴交穴 1.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作用及原理: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艾灸三阴交穴对肾虚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起到补肾健脾的功效,对于肾虚引起的失眠、腰膝酸软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儿童艾灸三阴交穴时要注意艾灸的温和程度,避免烫伤;成年人艾灸三阴交穴时,距离皮肤保持3-5厘米左右,每次艾灸时间可控制在10分钟左右。女性在孕期要避免艾灸三阴交穴,以免引起胎动不安等情况。有下肢血管病变等疾病的人群艾灸三阴交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加重病情。
2025-10-13 12:03:21 -
小孩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
小孩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在病因、症状表现、体征、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风寒感冒由受凉致风寒袭表肺气失宣,怕冷明显、发热轻等,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感冒因外感风热或体内蕴热复感,发热明显、流黄涕等,治以辛凉解表,婴幼儿和学龄儿童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家长要仔细辨别采取合适应对措施保障小儿健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风寒感冒:多因小儿受凉,如吹风、淋雨等,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导致肺气失宣。儿童本身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足,更易在气温骤降等情况下感受风寒之邪引发感冒。 风热感冒:常因小儿外感风热之邪,或体内蕴热复感风热之邪所致。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相对容易生内热,再加上外界温热之邪侵袭,内外合邪而发为风热感冒。 二、症状表现差异 (一)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怕冷明显,甚至可以出现寒战,发热一般较轻,流清涕,鼻涕清稀如水,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小儿可能会出现鼻塞,喜欢裹紧衣物来缓解怕冷的感觉。 风热感冒:发热比较明显,体温可较高,流黄涕,鼻涕黏稠,咳嗽,咳痰黄稠。小儿可能会有咽喉红肿疼痛,喜欢喝冷水等表现。 (二)全身症状 风寒感冒:小儿可能会有头痛,周身酸痛,无汗等表现,精神状态一般尚可,但因怕冷不适可能会稍显烦躁。 风热感冒: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小儿可能会有口渴,心烦,精神状态可能受发热影响而稍显萎靡,但一般较风寒感冒时精神状态差的程度相对轻一些。 三、舌苔脉象等体征区别 舌苔: 风寒感冒:舌苔薄白。 风热感冒:舌苔薄黄。 脉象: 风寒感冒:脉多浮紧。 风热感冒:脉多浮数。 四、治疗原则及差异 风寒感冒: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通过发汗来驱散风寒之邪。可让小儿适当多喝温热的开水,有助于微微出汗,帮助驱散风寒。 风热感冒: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通过清热疏风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小儿用药的特殊性,尤其低龄儿童应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脏腑更娇嫩,风寒感冒时要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导致出汗过多再次受凉;风热感冒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且婴幼儿一般不建议自行随意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风寒感冒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风热感冒时要提醒其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等易加重内热的食物,鼓励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风热之邪的排出。 总之,小孩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在病因、症状、体征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家长需仔细辨别,以便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保障小儿健康。
2025-10-13 11:59:17 -
用生姜泡脚的方法
生姜泡脚有准备工作、具体步骤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准备适量生姜、泡脚盆和适宜温度热水,选温暖避风处;生姜片浸泡后加热水调温至40-50℃,双脚泡15-20分钟;儿童特殊情况泡脚水温低、时间短且需监护;老年人注意水温、时间,有血管病变咨询医生;女性经期注意水温,孕期遵医嘱;有基础疾病人群泡脚前咨询医生,注意水温、时间等。 一、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准备适量生姜,一般建议使用新鲜生姜,取15-30克左右即可,将生姜洗净后切成薄片。准备一个泡脚盆,最好是深一些的木桶或塑料盆,能保证泡脚时水完全没过脚踝。准备适宜温度的热水,水温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可使用温度计测量以保证温度合适。 2.环境准备:选择一个温暖、舒适、避风的房间进行泡脚,避免在寒冷、drafty的环境中泡脚,以防受凉。 二、具体泡脚步骤 1.生姜处理与浸泡:将切好的生姜片放入泡脚盆中,加入适量热水,让生姜片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般浸泡10-15分钟,使生姜的有效成分能够更好地释放到水中。 2.加入热水调整温度:浸泡一段时间后,往泡脚盆中继续添加热水,调整水温至40-50℃,可以用脚轻轻搅拌水,使水温均匀。 3.开始泡脚:将双脚放入泡脚盆中,让水没过脚踝部位。泡脚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在泡脚过程中,可以不时添加热水以保持水温。如果泡脚过程中身体微微出汗,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要注意不要出汗过多,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且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般不建议儿童常规用生姜泡脚,如果儿童有特殊情况需要泡脚,水温要更低,控制在38-40℃左右,泡脚时间要更短,不超过10分钟,并且要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避免儿童在泡脚过程中发生烫伤等意外。 2.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皮肤感觉也可能不太灵敏。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避免水温过高烫伤皮肤。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15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如果老年人有糖尿病等血管病变的情况,要更加谨慎,因为这类人群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被烫伤,且烫伤后不易愈合,泡脚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3.女性:女性在月经期间泡脚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因受凉引起痛经等不适。如果是怀孕的女性,一般不建议自行用生姜泡脚,如有需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患有心脏病的人群,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水温过高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加重心脏负担;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泡脚时也要注意水温不要过高,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泡脚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病情来决定是否适合用生姜泡脚以及泡脚的相关注意事项。
2025-10-13 11:58:41 -
艾灸对子宫肌瘤有用吗
艾灸对子宫肌瘤可能通过中医理论调节气血运行等起作用,但无确凿现代医学证据表明可直接消除肌瘤,不同人群艾灸需注意,其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发现肌瘤应先正规检查制定综合方案,艾灸需专业医生指导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一、艾灸对子宫肌瘤的可能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认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内分泌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从中医角度看,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功效,子宫肌瘤在中医理论中多与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相关,艾灸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病理状态。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艾灸能直接使子宫肌瘤缩小或消除。有部分小规模的临床观察发现,艾灸可能对子宫肌瘤引起的一些伴随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比如对于子宫肌瘤导致的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情况,艾灸下腹部等相关穴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调整月经周期,但这需要更多大规模、严谨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二、不同人群艾灸用于子宫肌瘤的情况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患子宫肌瘤相对较多,艾灸时要注意避开子宫所在部位的直接强烈艾灸,防止对子宫产生过度刺激。因为目前不清楚艾灸是否会对子宫内的肌瘤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艾灸时应谨慎选择穴位,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艾灸不当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子宫肌瘤有一定自行萎缩的可能,艾灸时同样要注意方法和穴位选择。对于更年期女性因子宫肌瘤出现的潮热、多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综合征相关表现,艾灸某些调节气血、安神的穴位可能会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但也不能依赖艾灸来治疗子宫肌瘤本身,还是需要结合自身整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 有其他病史的人群:如果本身有出血倾向疾病的人群,艾灸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这类人群不适合用艾灸来处理子宫肌瘤相关问题;对于有子宫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艾灸前需咨询医生,因为手术可能导致盆腔组织粘连等情况,艾灸的热刺激可能会对局部组织产生不同影响,要避免因艾灸不当引发不良后果。 三、艾灸用于子宫肌瘤的注意事项 艾灸治疗子宫肌瘤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检查和针对性治疗。如果发现有子宫肌瘤,应首先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超声检查等,明确肌瘤的大小、位置、数量等情况,然后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肌瘤可能只需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较大、症状明显或有恶变倾向的肌瘤可能需要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在考虑艾灸辅助时,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艾灸的穴位、时间、温度等,避免因错误操作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艾灸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就医。
2025-10-13 1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