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
向 Ta 提问
张诗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胆胰病、胃肠病的诊治。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重视透邪与免疫识别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在该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善于应用中医药在肿瘤手术放化疗中的辅助治疗,在预防肝胆、食道、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未病先防和亚健康防治,重视肿瘤的筛查、癌前病变防治和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对失眠、内分泌失调、风湿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见解,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本学科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展开-
六味地黄丸和壮腰健肾丸能一起吃可以吗
六味地黄丸与壮腰健肾丸能否一起吃需谨慎评估,两者成分有叠加风险可能致不良反应,不同个体情况差异大影响用药风险,建议在考虑联合服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健康人群不建议自行联用,特殊人群要遵医生指导。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常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病症。 壮腰健肾丸主要成分有狗脊、黑老虎、千斤拔、桑寄生(蒸)、女贞子(蒸)、鸡血藤、金樱子、牛大力、菟丝子(盐水制),有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亏腰痛、膝软无力、小便频数、风湿骨痛、神经衰弱等。 联合使用潜在风险 从药物成分来看,两者可能存在相同或类似功效的药物成分叠加风险。例如都可能涉及一些补肾相关的成分,若同时服用,可能导致某些成分摄入过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比如牡丹皮在两者中都有涉及,过量摄入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本身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风险更高。 不同个体情况差异大,如年龄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同时服用两种药物时药物代谢减慢,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儿童由于身体器官发育未完善,应避免自行联合服用这两种药物;中青年若有基础病史,如本身有肝肾疾病,联合用药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性别方面一般无绝对差异,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或影响激素水平等对自身和胎儿产生影响,必须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联合用药。生活方式方面,若有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联合用药时对肝肾的损伤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因为酒精和烟草中的成分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 专业建议 在考虑联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和壮腰健肾丸之前,应首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史(如是否有肝肾疾病等)、当前身体状况、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综合因素来评估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对于健康人群,不建议自行将两者联合服用,因为药物都需经过肝肾代谢,盲目联合可能超出肝肾正常代谢负荷,对身体造成潜在损害。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切勿自行决定联合用药。
2025-10-16 12:16:36 -
打喷嚏流鼻涕是风热还是风寒
风寒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流清涕,伴怕冷明显等,儿童有相应表现且需注意保暖等;风热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流黄涕,伴发热明显等,儿童患风热感冒有特殊表现且需清淡饮食等,可通过鼻涕性状等初步区分,最终需专业医生诊断,不同人群均需采取合理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 一、风寒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症状表现 风寒感冒导致的打喷嚏流鼻涕,一般流清涕,鼻涕质地较清稀。患者多伴有怕冷明显,甚至有寒战,发热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不发热,同时常伴有头痛、周身酸痛等症状,舌苔多表现为薄白苔。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感染风寒,也会出现此类清涕、怕冷等表现,幼儿可能因鼻塞而影响吃奶等日常活动。 (二)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非药物干预方面,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儿童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在寒冷季节,幼儿要穿暖和,可适当增加衣物,但不宜过厚导致出汗,以免加重病情。 二、风热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症状表现 风热感冒所致的打喷嚏流鼻涕,流的多是黄涕,鼻涕较为黏稠。患者发热症状相对明显,体温可能较高,同时可能伴有咽喉肿痛、口渴、舌尖边红、苔薄黄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成人患风热感冒时上述症状较为典型,儿童患风热感冒时,除了有黄涕、发热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情况,因为儿童相对更难以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可能会通过情绪等方面体现。 (二)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上,风热感冒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多补充水分。儿童患者同样需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淡的果汁等,但要避免饮用过甜的饮品加重不适。同时,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儿童居住环境要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干燥加重症状。 总体来说,通过观察打喷嚏流鼻涕的鼻涕性状、伴随的全身症状等可以初步区分是风热还是风寒感冒引起,但最终准确判断还需要结合更全面的临床表现等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理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症状,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更要注重护理细节以促进康复。
2025-10-16 12:15:44 -
肺热的症状是什么
呼吸系统相关有咳嗽表现为干咳或咳吐黄稠痰,小儿咳嗽剧烈频繁、老年人咳嗽持续难愈加重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可见呼吸气粗、严重时喘息因肺热壅滞影响宣发肃降,全身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小儿体温波动、老年人发热易迁延,津液耗伤有口干咽干,小儿哭闹拒食、老年人自觉干燥,头面五官出现鼻干咽痛,小儿伴鼻塞流黄涕、老年人鼻干明显咽痛影响吞咽,小儿肺热还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食欲减退,老年肺热有气短、活动后气促加重。 一、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1.咳嗽:多表现为干咳或咳吐黄稠痰,此乃肺热熏蒸,炼液为痰,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若为小儿,可能咳嗽较剧烈且频繁,因小儿肺脏娇嫩,肺热更易影响肺气正常运行;老年人若本身肺功能较弱,肺热可致咳嗽持续难愈,加重呼吸不畅。 2.呼吸异常:可出现呼吸气粗,严重时可能有喘息,这是由于肺热壅滞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肺气上逆明显。 二、全身发热相关表现 1.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因肺热内蕴,机体正邪相争,阳气偏盛则出现发热,小儿对体温变化较敏感,肺热时易出现体温波动;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肺热引发的发热可能更易迁延不愈,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整体身体状况。 三、津液耗伤相关症状 1.口干咽干:肺热灼伤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口腔及咽喉失于滋润,出现口干、咽干的感觉,小儿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老年人则可能自觉口腔干燥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四、头面五官相关表现 1.鼻干咽痛:肺热上炎,循经上扰头面五官,可出现鼻干、咽痛,小儿可能伴有鼻塞、流黄涕等情况,老年人若有鼻黏膜脆弱等情况,鼻干症状可能更明显,咽痛也可能影响吞咽功能。 五、其他相关表现(特殊人群) 1.小儿肺热: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睡眠不宁,因小儿心神怯弱,肺热扰心所致;同时可能食欲减退,影响营养摄入,需关注小儿的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缓解肺热症状,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药物。 2.老年肺热:可能出现气短、活动后气促加重等,因老年人肺功能减退,肺热进一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需特别注意避免老年人因肺热导致病情加重,及时观察呼吸及全身状况变化。
2025-10-16 12:15:22 -
雪莲果是寒性还是热性
雪莲果属寒性食物,中医理论认为其寒凉,现代营养学侧重其营养组成及对人体影响。体质偏寒、胃肠功能弱人群食用需注意,特殊病史人群食用前应咨询医生。体质偏寒者尽量少吃,可搭配温性食物;胃肠功能弱人群尤其老年人要少量尝试、儿童避免食用;有胃肠道疾病者需遵医嘱。 从中医角度的分析 中医认为,食物的寒热属性与它的生长环境、自身特性相关。雪莲果生长于低温环境等因素,使其具有寒凉之性,在中医体质辨识中,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过多食用雪莲果可能会加重体内寒气。例如,体质虚寒、手脚容易冰凉的人群,若大量食用雪莲果,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的考量 现代营养学注重其营养成分对人体代谢等方面的影响。雪莲果中的寡糖等成分在肠道内被发酵等过程,虽然不会直接改变其寒热属性的中医界定,但从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作用来看,对于不同体质人群产生的影响不同。比如,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人,由于其胃肠蠕动相对缓慢,食用寒性的雪莲果可能更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对于青壮年体质较好者,适量食用可能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建议过量食用。 不同人群食用雪莲果的注意事项 体质偏寒人群 体质偏寒人群本身阳气相对不足,雪莲果的寒性可能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导致畏寒、肢冷等症状加重。这类人群应尽量少吃雪莲果,若要食用,可搭配一些温性食物一起,如搭配红枣、桂圆等,以中和其寒性。例如,可以将雪莲果与红枣一起炖煮,既保留雪莲果的部分营养,又降低其寒性对体质偏寒人群的不良影响。 胃肠功能较弱人群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等胃肠功能较弱者,雪莲果的寒性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蠕动异常,导致腹泻等问题。老年人胃肠黏膜相对脆弱,儿童的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这类人群食用雪莲果需格外谨慎。老年人食用时建议少量尝试,观察身体反应;儿童则应避免食用雪莲果,以防出现胃肠不适。 特殊病史人群 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人群,雪莲果的寒性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这类人群在食用雪莲果前应咨询医生意见,根据自身病情判断是否适合食用。例如,胃溃疡患者胃黏膜本身有损伤,雪莲果的寒凉刺激可能会引起胃痛等症状加重。
2025-10-16 12:14:27 -
晚上睡觉老出汗怎么办
夜间出汗的生理性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过高或被褥过厚、睡前剧烈运动或进食辛辣高糖食物等,需调节室温、选用合适寝具、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及清淡适量晚餐;病理性因素有感染性疾病(如结核伴相关症状需检查)、内分泌疾病(甲亢伴代谢快等表现需检甲状腺功能等、糖尿病低血糖发作伴相应症状需监测血糖)、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新陈代谢旺易出汗伴异常需就医且睡前避免过度兴奋,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出汗需定期体检,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致出汗可通过规律作息等缓解严重可咨询医生评估激素水平。 一、生理性因素及应对 1.环境因素影响:若夜间睡眠环境温度过高(如>24℃)或被褥过厚,人体会通过出汗调节体温,可将室内温度调至22~24℃,选用轻薄透气的棉质寝具以改善散热。2.睡前活动及饮食影响:睡前剧烈运动或进食辛辣、高糖食物,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致出汗,应在睡前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晚餐保持清淡、适量,避免过饱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二、病理性因素及建议 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可引发夜间盗汗,常伴随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行结核菌素试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亢进致代谢加快,可出现夜间多汗,还伴心慌、消瘦等表现,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超声等;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时也可能夜间出汗,常伴心慌、手抖、饥饿感,需监测血糖。3.其他疾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夜间盗汗伴呼吸困难,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恶性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夜间盗汗,多伴随体重下降等表现,需进一步排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且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夜间出汗,若为生理性无需特殊干预,若伴发育迟缓、持续高热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睡前避免过度兴奋,保持睡眠环境舒适。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夜间出汗,如心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等,需定期体检监测基础疾病,出现异常出汗伴不适时及时就诊。3.更年期女性:更年期体内激素波动可致夜间出汗,可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缓解,若出汗严重影响生活,可咨询医生评估激素水平并考虑合理干预。
2025-10-16 12: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