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
向 Ta 提问
张诗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胆胰病、胃肠病的诊治。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重视透邪与免疫识别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在该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善于应用中医药在肿瘤手术放化疗中的辅助治疗,在预防肝胆、食道、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未病先防和亚健康防治,重视肿瘤的筛查、癌前病变防治和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对失眠、内分泌失调、风湿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见解,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本学科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展开-
针灸疗法主要使用什么材料
针灸常用针具为质地坚韧耐热耐锈易适应多种手法的不锈钢毫针及可避交叉感染适特殊人群的一次性无菌毫针,辅助材料里艾绒燃烧可温通经络但皮肤敏感者需注意距离温度,棉球用于针刺前消毒皮肤破损炎症要严格消毒,胶布固定器具需关注患者皮肤状况避免刺激过敏。 一、针具材料 针灸中最常用的针具是不锈钢毫针,其质地坚韧、耐热耐锈、不易变形,能较好适应多种针刺手法。此外,临床中也会使用一次性无菌毫针,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尤其在遵循严格消毒规范的医疗场景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类患者,包括儿童(需选择适宜尺寸的毫针以确保安全)、孕妇(避免刺激可能引发宫缩的部位)等特殊人群。 二、辅助材料 1.艾绒:由艾叶加工制成,是艾灸的主要材料,通过燃烧艾绒产生温热刺激穴位,发挥温通经络等作用。对于皮肤敏感人群,使用艾灸时需注意距离和温度,避免烫伤。 2.棉球:常用于针刺前对皮肤进行消毒,一般采用医用消毒棉球,确保皮肤消毒彻底,降低感染风险,尤其对于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的患者,严格消毒至关重要。 3.胶布:用于固定艾条、毫针等,保证针刺或艾灸过程中器具位置稳定。在使用胶布固定时,需关注患者皮肤状况,避免对敏感皮肤造成刺激或过敏反应。
2025-08-12 15:06:36 -
菠萝降火还是上火
菠萝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及钾、锰等矿物质,现代医学无绝对“上火”“降火”属性,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菠萝以防过敏反应,儿童消化系统不完善过量食用易致口腔不适等需适量且注意口腔清洁,糖尿病患者因含糖高需控量并遵医嘱监测血糖。 一、菠萝的营养成分与现代医学视角 菠萝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以及钾、锰等矿物质。从现代医学角度,食物并不存在传统认知中绝对的“上火”或“降火”属性,而是基于其营养构成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菠萝中的菠萝蛋白酶等成分,在正常适量食用时,一般不会引发所谓“上火”相关的典型症状,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但个体因过敏体质等因素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过敏体质者:菠萝蛋白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口唇麻木、皮疹、腹泻等。此类人群应避免食用菠萝,若不慎接触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量食用菠萝可能因菠萝蛋白酶刺激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引起口腔不适、腹痛等。建议儿童适量食用,并在食用后注意口腔清洁。 3.糖尿病患者:菠萝含糖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遵循医生建议,监测血糖变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2025-08-12 15:04:09 -
膏药贴上发凉是受风吗
膏药贴上冒凉风通常并非体内有风。贴膏药后有冒凉风之感,这很可能与膏药所含成分相关。有些膏药里会含有薄荷或者冰片等物质,这些成分能致使毛细血管收缩,进而起到清凉的效果,所以就会出现贴上膏药冒凉风的情况。而中医所说的体内有风,指的是身体受到风邪的侵袭,其症状一般会表现为咳嗽、咽部不适、头痛、流鼻涕、恶心等,并不会有贴膏药冒凉风这样的表现。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膏药也属于药物类别,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切不可自行随意使用药物,贴膏药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倘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状况,应立刻停止使用并尽快就医。 一、膏药贴上冒凉风的原因: 1.与膏药中的成分有关,如薄荷、冰片等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产生清凉感。 二、体内有风的含义及症状: 1.体内有风是指身体受风邪侵袭。 2.症状表现为咳嗽、咽部不适、头痛、流鼻涕、恶心等。 三、注意事项: 1.膏药是药物,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能随意自行使用。 2.贴膏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出现过敏情况要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总之,要正确认识贴膏药冒凉风的现象以及体内有风的相关情况,在使用膏药时要遵循相关注意事项,保障自身健康。
2025-08-12 15:02:53 -
湿气是什么?
中医视角下湿气分外湿由气候潮湿等环境致肌表经络受侵、内湿与脾运化失健相关及有身体困重等表现,现代医学虽无湿气病名但从人体水液代谢失衡有类似表现且从器官功能等解释相关症状发生发展。 一、中医视角下的湿气 中医理论中,湿气属六淫邪气之一,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环境因素所致,湿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等部位;内湿则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虚等,可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失常,进而内生湿邪。例如,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者,易出现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表现为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湿气重”的征象。 二、现代医学对类似“湿气”表现的认识 现代医学虽无“湿气”这一明确病名,但从人体水液代谢角度,当机体水液代谢失衡时,可能出现类似中医“湿气重”的表现。例如,水钠潴留可导致水肿,表现为身体肿胀、沉重感;胃肠功能紊乱时,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这些表现与中医内湿阻滞中焦的症状有一定关联。然而,现代医学更注重从具体的生理病理机制,如器官功能(如肾脏对水液的排泄、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等)来解释相关症状的发生发展。
2025-08-12 15:00:07 -
体寒有哪些症状
体寒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部阴气过盛、阳气不足,会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疲劳乏力、月经不调、胃肠不适、睡眠不佳、面色苍白、容易感冒等症状。 1.手脚冰凉:体寒的人常常会感到手脚冰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手脚也很难变暖。 2.畏寒怕冷:体寒的人对寒冷的天气特别敏感,容易感到寒冷,即使穿得很多,也会觉得冷。 3.疲劳乏力:体寒的人常常会感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即使休息充足,也难以恢复精力。 4.月经不调:女性体寒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经血颜色暗淡等问题。 5.胃肠不适:体寒的人容易出现胃肠不适,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6.睡眠不佳:体寒的人可能会出现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等问题。 7.面色苍白:体寒的人面色常常苍白无血色,看起来没有精神。 8.容易感冒:体寒的人抵抗力较弱,容易感冒,且感冒后恢复时间较长。 需要注意的是,体寒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多种症状,而有些人可能只有少数症状。如果你怀疑自己体寒,可以咨询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饮食均衡、保持良好的睡眠等,也有助于改善体寒症状。
2025-08-12 14: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