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
向 Ta 提问
张诗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胆胰病、胃肠病的诊治。擅长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息肉、肝胆结石、脂肪肝、胰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擅长慢性乙型肝炎的逆转和序贯治疗,重视透邪与免疫识别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在该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善于应用中医药在肿瘤手术放化疗中的辅助治疗,在预防肝胆、食道、胃肠、胰等消化道肿瘤术后复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未病先防和亚健康防治,重视肿瘤的筛查、癌前病变防治和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对失眠、内分泌失调、风湿类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见解,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本学科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展开-
鸡骨草胶囊的副作用
鸡骨草胶囊服用后部分患者有胃肠道不适因成分刺激黏膜,孕妇因成分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儿童因器官功能未全代谢弱应避免使用,少数人可能对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就医。 一、胃肠道相关反应 鸡骨草胶囊服用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药物成分对胃肠道黏膜产生一定刺激,不同个体因胃肠道耐受程度差异,上述不适的表现程度会有所不同。 二、特殊人群风险 (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生理阶段,鸡骨草胶囊中的成分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基于孕期用药安全性要求,孕妇应禁用该药物,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妊娠相关后果。 (二)肝肾功能不全者 肝肾功能不全者的肝肾代谢功能减弱,鸡骨草胶囊需经肝肾代谢排泄,此时服用易加重肝肾负担,因此此类人群使用该药物时需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进行。 (三)儿童 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服用鸡骨草胶囊发生副作用的风险较高,故应避免儿童使用该药物。 三、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鸡骨草胶囊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若出现此类过敏表现,应立即停用鸡骨草胶囊并及时就医。
2025-08-07 15:09:35 -
人体多少穴位
人体穴位分十四经穴(分布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奇穴(有位置主治未归入十四经系统)、阿是穴(无固定位置以病变局部等为部位),儿童相关操作需专业医护人员精准轻柔,孕妇针灸要谨慎避免腹部腰骶部等穴位区域。 人体穴位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一、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共有361个。其中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每经各有11-23个穴位不等,如手太阴肺经有11个穴位,手阳明大肠经有20个穴位等;任脉有24个穴位,督脉有28个穴位。 二、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位置,又有一定的主治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其数量不固定,临床上常见的有四神聪、印堂等。 三、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等,它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病变局部或压痛、反应敏感的部位作为针灸部位,其数量随病症不同而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在涉及穴位相关操作时,需由专业医护人员精准定位,因儿童穴位相对娇嫩,操作需轻柔,避免因定位不准或操作不当给儿童带来不适;孕妇在针灸时需特别谨慎,某些穴位可能会引发宫缩等情况,应避免针刺腹部、腰骶部等可能影响胎儿的穴位区域,以保障母婴安全。
2025-08-07 15:08:02 -
拔罐出水泡怎么处理
拔罐后小水泡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衣物摩擦让其自行吸收,较大已破溃水泡先用碘伏从周围向中心环形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定期更换,儿童处理要轻柔严格消毒复杂及时就医,老年人消毒更彻底需密切关注局部皮肤变化有感染迹象尽快就医。 一、小水泡的处理 若拔罐后出现较小且未破溃的水泡,首先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衣物等对水泡部位的摩擦,让其自行吸收。日常需注意观察水泡情况,避免搔抓等刺激行为,一般此类小水泡可在数天至一周内自行吸收消退。 二、较大水泡的处理 对于较大已破溃的水泡,第一步需用碘伏对水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时从水泡周围向中心环形消毒,确保消毒彻底。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破溃的水泡部位,定期更换纱布以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拔罐出水泡后更应谨慎处理。处理时动作要轻柔,严格遵循消毒步骤,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感染。若水泡情况复杂,应及时带儿童就医,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处理拔罐出水泡时,消毒要更彻底,且需密切关注局部皮肤变化,如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尽快就医,防止感染加重影响皮肤愈合及身体健康。
2025-08-07 15:05:10 -
风热感冒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风热感冒初期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致卫表失和,有发热等症状;若初期未得有效控制则进入进展期,此时邪热较盛现高热等明显表现;恢复期分余热未清(低热等)和气阴两虚(神疲等)需进一步调理恢复正气。 一、初期 风热感冒初期多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卫表失和。此阶段常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有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现。此时病邪尚在肌表,病情相对较轻,机体正气与病邪处于初步抗争阶段。 二、进展期 随着病情发展,若初期未得到有效控制,风热之邪可进一步入里,进入进展期。此阶段邪热较盛,临床可见高热持续、咽痛明显加重、咳嗽加剧且咳黄痰、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洪数等表现。此时病邪已深入,对机体的影响更为明显,邪正相争更为激烈,病情相对初期更为复杂。 三、恢复期 经过治疗或机体自身调节,进入恢复期。此阶段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余热未清,表现为低热、乏力、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是病邪虽退但余热未尽,气阴稍有耗伤;二是气阴两虚,可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弱等,多因病程中耗伤正气,导致气阴两虚,需要进一步调理以恢复正气。
2025-08-07 15:03:26 -
风池按着疼是什么原因
风池穴压痛可能是颈椎病、颈部肌肉劳损、外感风邪、脑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 风池穴压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颈椎病:颈椎病变时,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头部、颈部、肩部和上肢的疼痛或麻木,风池穴区也可有压痛。 2.颈部肌肉劳损: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等,可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风池穴压痛。 3.外感风邪:风池穴位于颈部,外感风邪时,风邪可侵袭颈部经络,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风池穴压痛。 4.脑部疾病: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梗死、脑膜炎等,也可引起风池穴压痛,但通常还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5.其他:眼部疾病、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引起风池穴压痛。 需要注意的是,风池穴压痛还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外伤、感染、肿瘤等。如果风池穴压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适当进行颈部运动,以预防颈部疾病的发生。
2025-08-07 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