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的诊治。展开
  • 小孩子黄疸高怎么办

    小孩子黄疸高需先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可采用光疗、换血疗法及治疗基础疾病,早产儿和有溶血病史新生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 小孩子黄疸高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其发生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功能不成熟等有关。病理性黄疸则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进展快、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退而复现等,常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 二、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次数: 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通过频繁喂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多喂奶能让新生儿尽早排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例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以每2-3小时喂一次奶,每次喂养时间可在15-20分钟左右;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也应按需喂养,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 2.晒太阳: 可以让新生儿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选择阳光不强烈的时候,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次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左右,可左右侧轮换晒太阳,通过皮肤接受蓝光照射来帮助降低胆红素。不过要注意避免晒伤新生儿皮肤。 三、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光疗: 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蓝光或绿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 2.换血疗法: 适用于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等情况。通过换出部分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但换血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3.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若是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所以早产儿出现黄疸高的情况时更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在处理黄疸高的措施上,光疗时要注意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光疗箱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30-32℃左右,同时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损伤感染。 2.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既往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再次出现黄疸高时要高度重视。要及时就医,尽快明确黄疸原因,因为这类新生儿再次发生溶血病的风险较高,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及时进行光疗或换血疗法等,以防止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导致严重并发症。

    2025-10-17 13:20:11
  • 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要多久能好

    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自身状况、治疗效果影响,住院期间要针对病原体抗感染、对症治疗,同时做好呼吸道通畅、休息、喂养、生命体征观察等护理;出院后需注意休息活动、饮食、复诊、预防感染,特殊人群婴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要特殊护理。 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患儿症状较轻,仅有轻微咳嗽、低热等表现,肺部病变范围较小,经过规范治疗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相对短。若患儿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明显、存在严重并发症(如脓气胸、中毒性脑病等),治疗难度增大,住院时间会相应延长。例如,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呼吸支持等治疗,住院时间可能在2周以上。 患儿自身状况:年龄较小的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而且对感染的耐受能力较差,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住院时间可能比年长儿长。此外,患儿的基础健康状况也有影响,如果患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支气管肺炎后病情恢复相对更慢,住院时间会延长。 治疗效果:对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用药后症状缓解快,肺部炎症吸收迅速,住院时间就会缩短。如果患儿对初始治疗方案不敏感,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那么住院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要点 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会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还会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平喘等。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可能需要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护理方面: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22-24℃)和湿度(50%-60%)。合理喂养,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对于小婴儿要按需喂养,年长儿要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变化,以及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小儿支气管肺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出院后患儿仍需要充足的休息,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建议休息1-2周,待体力完全恢复后再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学习。 饮食: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 复诊:按照医生嘱咐按时复诊,一般出院后1-2周要复查血常规、胸片等,了解肺部炎症的吸收情况和身体的恢复状况。 预防感染: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再次受凉感冒。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要更加精心护理,密切关注其呼吸、精神等情况。如果患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除了遵循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定期复诊,监测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日常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诱因,如过度劳累、感染等。

    2025-10-17 13:19:11
  • 宝宝营养不良怎么办

    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后,婴儿期优先母乳喂养或选适配配方奶,辅食添加期按原则均衡摄入各类营养,幼儿及年长儿保证三餐规律多样控零食,合理饮食后仍不足遵医嘱补维矿,由基础疾病导致的要治原发病,日常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户外活动,定期监测体重身高,婴儿重母乳喂养和配方奶适配冲调,较大婴儿幼儿添加辅食循序渐进培养好饮食习惯,有基础疾病的关注病情变化协同治疗。 一、评估营养不良程度 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宝宝的体重、身高、头围等指标,依据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判断营养不良等级,明确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营养不良,这是制定干预方案的基础。 二、调整饮食结构 1.婴儿期:优先保证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富含婴儿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若无法母乳喂养,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冲调。 2.辅食添加期:根据宝宝月龄逐步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6月龄后可添加谷类(如婴儿米粉)、蛋黄、肉泥、菜泥、果泥等,确保蛋白质(如优质蛋白的肉类、豆类)、碳水化合物(谷类)、脂肪(如植物油)、维生素(新鲜蔬果)和矿物质(如动物肝脏富含铁)的均衡摄入。 3.幼儿及年长儿:保证三餐规律,食物种类多样化,包括主食(粗细粮搭配)、优质蛋白食物(鱼、禽、蛋、奶、豆类)、蔬菜和水果,控制高糖、高脂肪零食的摄入。 三、必要营养补充 若经合理饮食调整后仍存在营养不足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矿物质制剂(如缺铁时补充铁剂,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滥用),但应优先通过饮食补充营养,非药物干预为首选。 四、治疗基础疾病 若宝宝营养不良是由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慢性腹泻等)、先天性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导致,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从根源上解决营养不良问题。 五、日常护理 1.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宝宝生长激素分泌,促进身体发育,婴儿每天需保证12-16小时睡眠时间,幼儿及年长儿也应维持规律的作息。 2.适当户外活动:每天安排适量的户外活动,让宝宝接触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同时增强体质,提高食欲。 六、监测与随访 定期测量宝宝的体重、身高,观察生长发育趋势,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若宝宝营养不良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一步评估并调整治疗计划。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若因特殊原因无法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时需严格按照月龄适配,且冲调过程要注意卫生。 较大婴儿及幼儿:添加辅食时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添加过多新食物引起消化不良,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不挑食等。 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在调整营养的同时,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遵循医生对于基础疾病治疗和营养支持的综合建议,确保治疗方案的协同性。

    2025-10-17 13:18:27
  • 婴儿有时候干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婴儿干呕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如吞咽功能不完善、胃食管反流;喂养因素如喂养量过多、姿势不正确;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空气刺激;疾病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家长需观察婴儿状况,偶尔干呕且状态好可调整方式,频繁或伴其他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护理时要遵循儿科安全原则。 一、生理因素 (一)吞咽功能不完善 婴儿的吞咽功能尚在发育中,在吸吮乳汁或口水时,可能会出现吞咽不协调的情况,导致少量液体或分泌物在咽喉部刺激,引发干呕。例如,3-4个月大的婴儿,其吞咽反射还未完全成熟,就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胃食管反流 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较为松弛,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情况,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干呕。尤其是在婴儿平卧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约有40%的婴儿在1岁以内会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现象,多数会在1岁左右自行缓解。 二、喂养因素 (一)喂养不当 1.喂养量过多:如果一次给婴儿喂养过多的奶量,会加重婴儿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部膨胀,引起干呕。比如,原本婴儿一次能吃120ml奶,若一次喂了150ml,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喂养姿势不正确:喂奶时如果婴儿头部过低或平躺,奶液容易逆流进入咽喉,刺激咽喉引发干呕。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让婴儿头部略高于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位。 三、环境因素 (一)温度变化 环境温度突然变化,如过冷或过热,可能会刺激婴儿的呼吸道和胃肠道,导致干呕。例如,在季节更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如果没有及时给婴儿增减衣物,就可能因温度不适而出现干呕。 (二)空气刺激 空气中的异味、粉尘等刺激物,可能会引起婴儿咽喉部的不适,从而导致干呕。比如,家中新装修后有刺鼻的气味,或者婴儿接触到花粉等过敏原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四、疾病因素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时,婴儿的鼻腔分泌物增多,可能会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引起干呕。同时,上呼吸道感染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一般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如病毒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中淋巴细胞会升高。 (二)胃肠道感染 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等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会导致婴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干呕、腹泻、呕吐等症状。通过大便常规等检查可发现异常,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对于婴儿干呕的情况,家长首先要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干呕偶尔发生,且婴儿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可能是生理或轻微喂养、环境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保持适宜环境温度等方式观察。但如果干呕频繁发生,或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呕吐剧烈、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护理婴儿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婴儿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17 13:16:25
  • 20天宝宝感冒了怎么办

    针对20天宝宝感冒需从多方面护理,要观察病情,包括症状表现和变化;做好一般护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休息;调整环境温湿度和空气流通;注意喂养按需、姿势正确;出现发热、呼吸异常或症状加重等及时就医,护理要小心谨慎。 一、观察病情 1.观察症状表现:密切观察20天宝宝感冒后的症状,如是否有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测量体温,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2℃)等情况。如果宝宝只是轻微鼻塞、流涕,精神状态好,吃奶正常,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若出现呼吸急促(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超过60次/分钟)、口唇发紫、拒奶、精神萎靡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 2.记录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宝宝感冒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变化等,以便就医时能准确向医生描述病情。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鼻腔分泌物:可以使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清理宝宝鼻腔内的分泌物,但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如果鼻腔分泌物较干,可先滴入1-2滴生理盐水,待分泌物软化后再清理。 调整体位:宝宝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头部,一般可将上半身垫高15-30度左右,这样有助于减轻鼻塞引起的呼吸不畅。 2.保证充足休息:为宝宝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因为休息有利于宝宝身体的自我修复。 三、环境调整 1.室内温湿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可以让宝宝感觉舒适,有利于呼吸道黏膜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温度过低可能会加重宝宝鼻塞等不适,湿度过低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排出。 2.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15-30分钟,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直接对着风口,防止着凉。 四、喂养注意事项 1.按需喂养:20天的宝宝主要以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为主,要按需喂养。宝宝感冒时可能会出现食欲稍差的情况,不要强迫宝宝进食,但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防止脱水。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 2.喂奶姿势:喂奶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宝宝呛奶。如果是奶瓶喂养,要确保奶液充满奶嘴,防止宝宝吸入空气。 五、及时就医的情况 当宝宝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1.发热情况: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或者虽然体温未达38.5℃,但精神状态差、伴有哭闹不止等情况。 2.呼吸异常:除了呼吸急促外,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整等情况。 3.其他异常:如出现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或者经过一般护理后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的情况。 温馨提示:20天的宝宝年龄较小,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一举一动,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17 13:15: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