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便秘、腹泻及消化不良的诊治。展开
  • 9个月女宝宝躺下时喜欢将双腿翘起的原因是什么

    9个月女宝宝躺下翘腿属正常情况,涉及生理发育助肌肉力量等提升、是探索自身肢体的认知行为、因姿势舒适成习惯动作,若伴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需警惕病理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排除潜在健康问题。 一、正常生理发育相关因素 9个月女宝宝正处于大运动与神经肌肉协调逐步发展的阶段,腿部肌肉力量随身体发育逐渐增强,躺下时翘起双腿可能是腿部肌肉自然活动的表现,是身体机能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此阶段腿部肌肉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肌肉力量的提升及神经肌肉协调性的完善。 二、探索环境的肢体行为 该月龄宝宝开始积极通过肢体动作探索周围环境,翘起双腿是宝宝对自身肢体进行探索的一种方式,通过观察腿部动作来感知身体部位功能,属于正常的认知探索行为,是其认知世界、了解自身身体的一种表现。 三、身体舒适感受相关 部分宝宝躺下时将双腿翘起可能是因这种姿势让自身感觉舒适,比如可能使腿部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契合自身当下的体感舒适度,进而形成躺下时翘起双腿的习惯动作。 特殊情况提示 若女宝宝除躺下翘腿外,还伴随哭闹不安、肢体活动异常、发热、呕吐等异常表现,需警惕是否存在病理情况,如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异常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排除潜在健康问题。

    2025-08-14 15:33:42
  • 宝宝入睡后是否需要更换体位

    健康足月宝宝入睡后应每隔适当时间左右侧卧位交替更换体位以均匀头部受力防头型异常,呼吸不畅宝宝需据状况轻柔调整体位保呼吸通畅,早产儿换体位要轻柔并遵医护指导以保障其安全健康发育。 一、健康足月宝宝入睡后更换体位的必要性及方式 对于健康足月宝宝,由于其头骨尚软,长期保持同一睡姿易致头型偏斜。科学研究表明,建议每隔2-3小时帮宝宝更换一次体位,可采用左右侧卧位交替的方式。这样能使头部受力更均匀,降低头型异常风险,符合儿科安全护理中头型塑形的原则,从生理发育角度保障宝宝头部正常形态发育。 二、特殊情况宝宝入睡后体位调整的注意事项 1.呼吸不畅宝宝:若宝宝入睡后存在呼吸不畅情况,长时间处于某一体位可能加重呼吸不适。此时需根据宝宝具体呼吸状况调整体位,例如若宝宝仰卧时呼吸不畅更明显,可适当调整为侧卧位,但调整时要轻柔,避免过度惊扰宝宝,始终以维持呼吸通畅为首要目标,这是基于保障宝宝呼吸功能正常的医学考量。 2.早产儿:早产儿身体各机能相对较弱,更换体位时动作必须轻柔。需遵循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进行体位调整,因为不当操作可能对早产儿尚未发育完善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基于早产儿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安全护理要求,要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儿的安全与健康发育。

    2025-08-14 15:30:49
  • 宝宝发热39.5℃怎么办

    小儿发烧达39.5℃时,通常属于高热范畴,此时需即刻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可搭配物理治疗。倘若经上述治疗后发烧症状仍未缓解,建议家长尽快带小儿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医治。 一、药物治疗:小儿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难以有效调节自身体温,若持续高热症状未得到控制,容易引发高热惊厥。这时需立即给予口服退热药物进行处置,可选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干混悬剂等药物来治疗。 二、物理治疗:在使用退热药物的同时,为提升退烧效果,可辅助进行物理治疗。家长可使用温水擦拭小儿身体的大血管部位,比如腋下、颈部等,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体温。 要是小儿服药后发烧症状依旧没有好转,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化验,以明确具体病因。一般来说,发烧主要与体内病毒或细菌等感染有关,明确具体病因后需进行对症处理。此外,小儿出现发烧症状时,要多喝水,选择清淡饮食,并保持规律的作息,这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在治疗期间,还需留意观察小儿的反应,及时测量体温,以便监测是否出现体温下降。 总之,对于小儿发烧39.5℃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同时注意小儿的日常护理,促进其恢复健康。

    2025-08-14 15:29:28
  • 宝宝为什么会吐奶

    婴儿吐奶因生理结构上胃部水平、贲门括约肌张力低幽门紧张易反流,喂养有姿势不当、吸入空气未拍嗝、量多频繁等因素,疾病如胃肠感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可致,新生儿和小婴儿更易出现,喂养要据年龄调姿势量,疾病致吐奶需就医排查且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生理结构因素:婴儿胃部呈水平状,贲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张力较低,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解剖生理特点使奶液易反流引发吐奶,尤其新生儿期更为常见。二、喂养相关因素:1.喂奶姿势不当,若喂奶时婴儿头部过低或平躺喂奶,奶液易逆流;2.喂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婴儿吃奶后未及时拍嗝,空气在胃内积聚,致使胃内压力增加从而引发吐奶;3.喂奶量过多或过于频繁,超出婴儿胃部的容纳能力,也会造成吐奶。三、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导致宝宝吐奶,如胃肠道感染时,胃肠功能紊乱会影响奶液的正常消化与排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像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等,会阻碍奶液通过,引发频繁且较严重的吐奶。从年龄角度看,新生儿和小婴儿因生理结构特点更易出现吐奶情况;喂养时需依据婴儿年龄调整姿势与喂奶量;若为疾病因素导致的吐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缓解吐奶状况,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药物。

    2025-08-14 15:28:12
  • 婴儿经常吐奶怎么处理

    婴儿吐奶可通过调整喂养体位即喂奶后竖抱靠肩轻拍背排空气,改善喂养方式包括奶瓶喂保证奶液充满奶嘴、母乳喂养含住大部分乳晕、控制喂养速度、不在过度饥饿或哭闹时喂奶,还需观察吐奶频繁量多伴精神差等异常表现,若为病理性需及时就医,新生儿及小婴儿要格外细心观察精神状态与生长发育并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调整喂养体位 婴儿喂奶后可将其竖抱,使头部靠于家长肩部,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因婴儿胃部呈水平位易反流,竖抱拍嗝可减少吐奶发生概率。二、改善喂养方式 1.奶瓶喂养时需保证奶液充满奶嘴,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母乳喂养则要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同样可减少空气摄入;2.控制喂养速度,不宜过快,可分段喂养,中间暂停片刻;3.不要在婴儿过度饥饿或哭闹剧烈时喂奶,此时喂奶易致吐奶。三、观察异常表现 若婴儿吐奶频繁且量多,同时伴有精神差、发热、腹胀、体重不增等状况,可能为病理性因素所致,如消化道畸形、感染等,需及时就医检查,因病理性吐奶需专业医疗干预。同时要关注婴儿年龄特点,新生儿及小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吐奶,家长需格外细心观察其精神状态与生长发育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式,避免不当处理加重吐奶。

    2025-08-14 15:26: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