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梗放支架后注意什么

    心梗放支架后需从生活方式调整(逐渐恢复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管理(低盐低脂低糖、多蔬果等)、药物依从性(严格按医嘱服药及注意不良反应)、定期复查(按周期复查及异常时调整频率)、心理调适(调整心态、家人支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促进康复及维持健康。 一、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方面:心梗放支架后应逐渐恢复运动,一般术后1-2周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开始时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然后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如术后2-4周可尝试快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等。运动时要注意心率,一般运动时的心率不宜超过(220-年龄)×60%-70%。对于老年患者,运动更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女性患者在运动时也需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在身体疲劳或状态不佳时进行运动。 休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8小时左右,晚上尽量保证10点前入睡。术后早期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一般久坐不超过30分钟就应适当活动一下。对于有熬夜习惯的患者,需要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建立规律的睡眠模式。 二、饮食管理 营养摄入: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脂肪摄入方面,应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如猪油、肥肉等,可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等,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低糖饮食意味着要减少糖果、含糖饮料等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每天应保证500克以上的蔬菜和200-300克的水果摄入,蔬菜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种类,如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等。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还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的相关要求,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饮食上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可将食物做得更细软一些。 三、药物依从性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需要长期服用,要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如果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还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这类药物有助于降低血脂,稳定斑块,也需要长期服用,要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服用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女性患者在服用药物时也需要关注自身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月经紊乱等与药物相关的情况。 四、定期复查 复查项目: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要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血常规,查看血小板等指标是否正常;肝功能、肾功能,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血脂、血糖等指标,监测血脂血糖的控制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复查时还应关注心功能等更详细的指标。女性患者在复查时可能需要额外关注一些与女性健康相关的指标,但主要还是围绕心脏相关指标进行复查。 复查频率调整: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指标异常,可能需要缩短复查间隔时间。例如,如果血脂控制不理想,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查血脂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心理调适 心梗放支架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注意调整心态,家人和朋友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认知和情绪上的一些特点,家人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调适上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来缓解心理压力。如果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025-09-30 13:43:42
  • 心脏不好的人可以泡脚吗

    心脏不好的人可泡脚但需谨慎,要明确具体心脏病症,适当泡脚有促进血液循环等益处,也存在水温过高致血压波动、时间过长加重心脏负荷等风险,不同心脏病症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泡脚有不同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特定病史的心脏不好者泡脚也各有注意要点,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谨慎泡脚以确保安全及可能的益处。 一、心脏不好的人泡脚需考虑的基本情况 心脏不好的人可以泡脚,但需要谨慎对待。首先要明确心脏不好的具体类型,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不同病症。一般来说,适当泡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一些益处,但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风险。 (一)泡脚可能带来的益处 适当温度(38℃-43℃)的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从血液循环角度来看,脚部的血管丰富,泡脚时血管扩张,有助于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状况。对于心脏不好的人,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环改善可能会减轻心脏的部分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泡脚可以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泵血时的后负荷可能会有所减小,不过这种影响是相对温和的,不能替代正规的心脏治疗。 (二)需要注意的风险 1.水温过高的风险:如果泡脚水温过高,可能会使血管过度扩张,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对于心脏不好的人,尤其是本身存在血压调节功能异常或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压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引发头晕、心绞痛等不适症状。比如,有研究发现,水温超过45℃时,部分心脏不好的人群泡脚后可能出现血压明显下降的情况,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2.泡脚时间过长的风险:泡脚时间过长也可能带来问题。一般建议泡脚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过长时间的泡脚会使身体外周血管持续扩张,回心血量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加重。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这可能会诱发心衰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情况加剧的现象。 二、不同心脏病症患者泡脚的具体情况 (一)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泡脚时需要格外谨慎。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水温,以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影响心脏供血。如果水温过高导致血压下降,可能会使冠状动脉供血进一步减少,引发心绞痛发作。另一方面,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15分钟左右较为合适。同时,在泡脚过程中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泡脚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二)心力衰竭患者 心力衰竭患者泡脚更要小心。由于心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已经受损,泡脚时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这类患者泡脚时水温要更低,建议控制在38℃左右,时间也不宜超过10分钟。并且在泡脚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水肿明显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停止泡脚并就医。 三、特殊人群心脏不好泡脚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心脏不好的人 老年人心脏功能通常有所减退,泡脚时除了要注意水温、时间外,还应有人在旁边陪伴,以防在泡脚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因为老年人的反应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同时,老年人泡脚后起身要缓慢,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而摔倒。 (二)女性心脏不好的人 女性心脏不好的人在泡脚时,除了遵循一般的注意事项外,还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例如,在月经期间,泡脚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痛经等不适,但也不能过高,同样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并且要根据自身心脏情况调整泡脚的相关参数。 (三)有特定病史的心脏不好的人 对于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或者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泡脚时更要谨慎。这类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相对复杂,泡脚不当可能会引发心脏的不良事件。一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泡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给出更精确的泡脚建议,包括水温、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总之,心脏不好的人可以泡脚,但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心脏状况、水温、时间等多方面因素,谨慎进行,以确保泡脚的安全性和可能带来的益处。

    2025-09-30 13:43:02
  • 心脏淀粉样变性怎么得的

    心脏淀粉样变性由淀粉样蛋白沉积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病因包括原发性(与浆细胞克隆性疾病相关)、继发性(继发于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性(遗传基因突变引起)、老年性(年龄增长致心脏退行性变),发病机制涉及年龄(随年龄增长蛋白代谢清除系统衰退)、性别(原发性男性略多,继发性与基础疾病性别分布相关)、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间接增风险)、病史(有慢性炎症、浆细胞克隆性疾病、遗传疾病家族史者风险高)。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与浆细胞克隆性疾病相关,由于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结构异常的轻链蛋白,这些轻链蛋白聚积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心脏。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异常等因素导致浆细胞异常有关,患者通常有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轻链产生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 继发性淀粉样变性: 常继发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结核等。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炎症相关的蛋白前体异常代谢,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心脏。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有基础慢性炎症疾病的人群中更易出现,不同基础疾病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在不同年龄、性别上的发病情况与基础疾病本身的流行特点相关,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导致女性继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中由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遗传性淀粉样变性: 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的如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基因突变等。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会导致淀粉样蛋白的结构和沉积特点有所不同,发病年龄因基因突变类型而异,有的可能在中青年时期就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发病风险。 老年性心脏淀粉样变性: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正常的蛋白代谢功能减退,导致淀粉样蛋白前体沉积在心脏。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主要与年龄相关的心脏组织代谢变化有关。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包括心脏的蛋白代谢和清除系统。老年人体内的蛋白酶活性可能下降,无法有效地分解和清除异常折叠的蛋白前体,使得淀粉样蛋白更容易在心脏沉积。例如,老年人的溶酶体功能可能不如年轻人健全,溶酶体是细胞内降解蛋白等物质的重要细胞器,其功能异常会影响淀粉样蛋白的降解过程。 性别因素: 在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中,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男性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有关。而在继发性淀粉样变性中,不同基础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与基础疾病本身的性别分布特点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多见,所以继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中女性由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活方式因素: 目前认为单纯的生活方式因素不是心脏淀粉样变性的直接病因,但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间接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和蛋白代谢环境;长期酗酒可能会干扰肝脏等器官的功能,而肝脏在蛋白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蛋白代谢紊乱,增加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 有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长期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结核等,由于持续的炎症刺激,机体会持续产生炎症相关的蛋白前体,这些前体物质容易错误折叠并聚积形成淀粉样蛋白,进而沉积在心脏引发心脏淀粉样变性。有浆细胞克隆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因为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异常轻链蛋白,是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的重要病史基础。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由于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体内存在淀粉样蛋白形成的遗传易感性,比无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

    2025-09-30 13:42:35
  • 失眠心跳过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失眠、心跳过快可由心理、生理、环境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导致,心理因素有焦虑压力、情绪波动;生理因素包括生物钟紊乱、心血管和内分泌疾病影响;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不良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因各自特点易出现相关状况。 一、心理因素 1.焦虑与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或焦虑情绪中,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平衡。例如,当人面临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重大压力时,大脑会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进而可能导致失眠以及心跳过快。研究表明,长期焦虑的人群发生失眠且伴随心跳过快的概率显著高于心理状态平稳的人群。 2.情绪波动:突发的重大事件引起的强烈情绪波动,如过度兴奋、悲伤、愤怒等,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跳加快,同时影响睡眠,出现失眠症状。比如遭遇亲人离世等重大悲伤事件后,很多人会出现短暂的失眠和心跳过快情况。 二、生理因素 1.生物钟紊乱: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倒时差等,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正常的生物钟对睡眠-觉醒周期和心率调节有重要作用,生物钟紊乱后,睡眠质量下降,同时心率调节机制受到影响,出现心跳过快和失眠现象。例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由于生物钟被打乱,失眠和心跳过快的发生率较高。 2.疾病影响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心脏供血不足或节律异常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心跳过快,同时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等会干扰睡眠,导致失眠。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常常会出现心悸(心跳过快的一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睡眠。 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使心率加快,同时还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失眠症状。临床统计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失眠且心跳过快的情况。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嘈杂、温度不适宜、光线过强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当睡眠受到干扰无法进入深度睡眠时,身体会处于相对应激状态,可能引起心跳过快。例如在过于嘈杂的工地附近居住的人,睡眠易受影响,容易出现失眠和心跳过快。 2.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因素:睡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跳加快,同时影响睡眠。研究发现,睡前6小时内饮用一杯含咖啡因的饮料,就可能使心跳频率增加并影响睡眠。 运动因素: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在运动后不能很快恢复到平静状态,从而导致心跳过快,同时运动后的身体疲劳等可能干扰睡眠。比如睡前1-2小时进行高强度跑步等运动,很多人会出现失眠伴随心跳过快情况。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若生活中面临学习压力增加(如升学压力等),可能出现心理压力导致的失眠和心跳过快。同时,儿童睡眠环境的微小变化也较敏感,如卧室新换了不熟悉的床单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进而引起心跳变化。另外,儿童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患有先天性甲状腺相关疾病,也容易出现心跳过快和失眠,但相对较少见。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心跳过快情况。同时,老年人睡眠本身容易浅眠、易醒,若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血压波动时也可能伴随心跳过快和失眠。而且老年人对环境变化更敏感,如环境温度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其睡眠和心跳。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生理期时激素波动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出现失眠和心跳过快;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引起失眠和心跳过快;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同时伴随情绪改变,导致失眠和心跳过快的概率增加。

    2025-09-30 13:42:06
  • 左心脏隐隐痛怎么回事

    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中,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老年及糖尿病患者有特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与遗传、感染等有关,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青年、运动员等有不同特点。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里,胸膜炎由感染等引起,儿童、老年人有特殊情况;肺炎因病原体感染,幼儿、老年人有不同表现。神经精神系统相关疾病中,肋软骨炎与外伤等有关,不同人群有诱发因素;心脏神经官能症与神经等因素有关,中青年女性等有易患情况。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男性通常在40岁后冠心病患病率逐渐升高,女性绝经后风险也会上升。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患者会出现左心脏隐隐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特殊人群情况: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由于神经病变可能疼痛不明显,但病情往往更严重,需密切监测血糖和心脏情况。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患者左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会出现左心脏隐隐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可能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损伤,引发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主要遗传方式。患者左心室心肌肥厚,可出现左心脏隐隐痛,运动时加重,部分患者会有晕厥等表现。青少年时期可能就会发病,运动员由于运动量较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胸膜炎: 发病机制:胸膜炎症可由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炎症刺激胸膜导致疼痛,疼痛可累及左心脏部位,表现为隐隐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生感染性胸膜炎,如长期熬夜、营养不良会降低免疫力。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患胸膜炎时,可能不能准确表达疼痛,需通过观察呼吸、精神状态等判断;老年人胸膜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病情更复杂,需综合评估治疗。 肺炎: 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肺部引发炎症,炎症累及胸膜或刺激周围组织时可导致左心脏隐隐痛,同时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肺炎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幼儿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完善,更容易患病,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增加肺炎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新生儿肺炎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增快、口吐白沫等;老年人肺炎易出现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的情况,如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神经精神系统相关疾病 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外伤、慢性劳损、病毒感染等有关。胸肋关节处的肋软骨发生炎症,引起左心脏附近隐隐痛,疼痛局部有压痛。各年龄均可发病,长期伏案工作、剧烈运动后胸部受伤等情况易诱发。 特殊人群情况:青少年长期保持不良坐姿可能增加肋软骨炎风险;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肋软骨炎症状,需注意调节内分泌和姿势。 心脏神经官能症: 发病机制: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脏功能紊乱,患者自觉左心脏隐隐痛,还常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焦虑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性格内向、情绪易波动者,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会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情况: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和心理发育特点,更易患心脏神经官能症,需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指导。

    2025-09-30 13:40: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