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房颤和早搏有什么区别

    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起源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电图P波消失代以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症状轻重不一,治疗包括转复心律、控心室率、抗凝等;早搏是最常见心律失常,起源因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心电图有不同表现,多数无症状或有心悸等,偶发无需特殊治疗,频发需药物或消融治疗,两者在定义起源、心电图表现、症状、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起源机制主要是心脏内某一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搏动,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常见诱因包括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量饮酒、吸烟等,也可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 心电图表现差异 房颤: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例如,通过12导联心电图检查,能清晰观察到这种典型的f波特征以及心室率的不规则情况。 早搏:房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房室交界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QRS波群形态正常,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 症状表现区别 房颤:症状轻重不一,与心室率快慢、基础心脏病变等有关。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些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心室率较快时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房颤的症状表现。 早搏: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感觉心脏“停跳”感、心悸,有的可伴有胸闷、乏力等不适。一般来说,偶发的早搏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频发的早搏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早搏发生频率可能增加;有焦虑等精神因素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早搏相关症状。 治疗原则有别 房颤:治疗包括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对于有转复指征的患者,可选用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等方法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等药物;抗凝治疗根据患者CHADS-VASc评分来决定,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抗凝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个体化评估。 早搏:偶发的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即可,如避免过度劳累、减少饮酒吸烟等;频发的早搏如果有明显症状或有基础心脏疾病,需要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还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等方法。在儿科患者中,早搏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一般首先寻找可能的诱因,如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避免随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科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多数偶发早搏可随诱因去除而缓解,若需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025-09-30 13:29:30
  • 血压高到什么程度需要吃药

    不同人群高血压开始药物治疗的血压阈值不同,一般人群无并发症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用药,有并发症或高危情况时标准更严;老年人根据合并症等情况判断;儿童青少年经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不达标需考虑;妊娠期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或舒张压≥100mmHg需用药;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经3-6个月严格干预血压不达标则需启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可辅助药物治疗但不能替代。 一、一般高血压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血压阈值 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建议开始药物治疗。但如果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或者伴有糖尿病等高危情况,那么血压控制目标会更严格,一般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时就可能需要开始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压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这类患者的血压达标值要求相对较低,当血压达到上述水平时往往就需要启动药物治疗来更好地控制血压。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大等特点。一般来说,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50mmHg时通常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如果老年人同时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情况,收缩压≥140mmHg可能就需要开始药物治疗。这是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收缩压升高的情况,而过高的收缩压会对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不良影响,如增加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所以对于老年人要根据其具体的合并症等情况来综合判断血压达到什么程度需要用药。 (二)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重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一般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正常高值的一定范围时就要考虑干预。通常来说,当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并且经过生活方式干预一段时间后血压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可能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同时,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评估是否需要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标准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当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15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时,通常需要开始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因为妊娠期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子痫等严重并发症,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需要根据血压具体数值及时采取药物干预措施来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 三、生活方式干预的辅助作用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在考虑血压是否需要用药时,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无论是一般高血压患者还是特殊人群,都应首先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饮食(如低盐、低脂、富含钾、钙等的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但是如果经过3-6个月的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然不能达标(一般人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合并高危情况者血压未达标等),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降低血压,减少药物的用量等,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血压不达标的情况。例如,一位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在开始药物治疗的同时,如果能积极减轻体重、改善饮食和运动习惯,往往更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可能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降低长期药物治疗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

    2025-09-30 13:28:40
  •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多方面进行,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有特殊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诊断时各有特点,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涵盖一般情况、心脏体征、肺部体征、水肿体征等,实验室检查有利钠肽检测、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包含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表现。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需询问患者呼吸困难出现的时间、程度及与活动的关系,例如是在休息时就出现呼吸困难还是活动后加重,呼吸困难是渐进性加重还是突发等情况。同时要了解是否有乏力、水肿等表现,水肿出现的部位及发展情况,比如是否从下肢逐渐向上蔓延等。还需询问患者是否有咳嗽、咳痰,痰的性状如何等相关症状。 2.既往史:要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史,像肾脏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相关。另外,还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是否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无发绀等情况。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水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存在血压异常。 2.心脏体征: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奔马律等。心脏浊音界可能扩大,提示心脏增大。 3.肺部体征: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若为急性加重期,湿性啰音可从肺底蔓延至全肺。 4.水肿体征:可发现下肢、腰骶部等部位的水肿,凹陷性水肿是其典型表现,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等不同等级。 三、实验室检查 1.利钠肽检测: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BNP正常参考值一般<100pg/ml,NT-proBNP正常参考值成人<125pg/ml,心力衰竭时这两项指标会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2.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等情况,慢性贫血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3.生化检查: 肾功能检查:了解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肝功能检查:查看白蛋白等指标,低白蛋白血症可能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水肿等心力衰竭相关表现。 电解质检查:关注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电解质紊乱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等,而心律失常又可能加重心力衰竭。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50%,心力衰竭时LVEF降低;还可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有无心室壁增厚、心腔扩大等情况。 2.胸部X线检查:可看到心脏大小的改变,如心影增大,肺部血管纹理的变化,如有肺淤血时可见肺纹理增多、模糊等表现。 五、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还可观察有无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这些对于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病情有一定帮助。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慢性心力衰竭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诊断时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特殊的心脏结构功能表现;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多与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疾病相关,诊断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退等因素。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与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相关的心力衰竭情况。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相关生活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在诊断时要重点回顾其既往病史对目前病情的影响。

    2025-09-30 13:27:43
  • 心脏术后病人吃什么营养恢复快

    心脏术后患者的饮食应包含蛋白质丰富的鱼类、蛋类、瘦肉,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以及低脂肪的脱脂奶类等,不同年龄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和调整这些食物的摄入种类、量和烹饪方式。 一、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鱼类: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例如三文鱼,每100克三文鱼中含有约20克左右的优质蛋白质,其含有的欧米伽-3脂肪酸还有助于减轻心脏术后的炎症反应。对于心脏术后患者,可每周食用2-3次鱼类,每次摄入量约150-200克。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心脏术后,可选择刺少的鱼类,如鲈鱼等,烹饪方式以清蒸为宜,减少油脂摄入;老年患者也可根据自身消化情况适量食用。 2.蛋类: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鸡蛋约含6-7克蛋白质。心脏术后患者每天可食用1个鸡蛋,但对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食用量。例如,若患者胆固醇水平较高,可隔天食用1个鸡蛋,同时可选择蛋白部分为主的烹饪方式,如只吃蛋白等。 3.瘦肉:像鸡胸肉,每100克鸡胸肉含蛋白质约20克左右,且脂肪含量低。心脏术后患者可将鸡胸肉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烹饪时采用煮、蒸、炖等方式,避免油炸。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心脏术后可适量摄入瘦肉,制作成肉泥等易于消化的形式;老年患者则要注意控制量,每次约50-70克。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新鲜蔬菜: 绿叶蔬菜:菠菜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32毫克,还含有丰富的叶酸等。心脏术后患者每天应保证500克左右的新鲜绿叶蔬菜摄入。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将菠菜制作成蔬菜泥等形式;老年患者需注意蔬菜的烹饪软烂程度,方便咀嚼和消化。例如,可将菠菜焯水后凉拌或清炒。 橙色蔬菜: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每100克胡萝卜含胡萝卜素约4130微克。心脏术后患者可适当食用橙色蔬菜,每天摄入量约150-200克。儿童可将胡萝卜榨汁或做成胡萝卜泥;老年患者可炒食或炖煮胡萝卜。 2.新鲜水果: 柑橘类水果:橙子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橙子含维生素C约33毫克。心脏术后患者每天可食用1-2个橙子。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脏术后的患者,需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食用,并注意监测血糖,可将橙子分多次少量食用。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选择合适的柑橘品种,如小橘子等,但要注意避免误吞籽;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牙齿情况选择食用方式,如榨汁等。 香蕉:香蕉富含钾元素,每100克香蕉含钾约256毫克,对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有帮助。心脏术后患者每天可食用1根左右香蕉,但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限制钾的摄入量,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全谷物: 燕麦:燕麦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燕麦含膳食纤维约10.6克。心脏术后患者可将燕麦作为早餐的选择,每天可食用50-100克。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心脏术后肠胃功能较弱时,可少量尝试燕麦糊等;老年患者可煮成燕麦粥,注意煮烂煮稠,方便消化。 糙米:糙米比精米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每100克糙米含膳食纤维约3.4克。心脏术后患者可将糙米与精米搭配食用,每天摄入量约50-100克。对于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糙米的比例,逐渐增加。 四、低脂肪食物 1.脱脂奶类:脱脂牛奶每100毫升含脂肪约0.5克以下,富含钙和蛋白质。心脏术后患者每天可饮用300-500毫升脱脂牛奶。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心脏术后可选择合适的脱脂奶制品,如脱脂酸奶等,但要注意酸奶的糖分含量;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乳糖耐受情况饮用,若有乳糖不耐受可选择低乳糖奶制品。

    2025-09-30 13:27:09
  • 运动员的心率是多少

    不同状态下运动员心率范围不同,安静时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低于60次/分钟,运动时低、中、高强度对应不同心率范围;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心率;心率对运动员训练监控和健康评估有重要意义,可通过监测心率调整训练计划及评估健康状况。 一、不同状态下运动员的心率范围 (一)安静状态 一般来说,优秀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相对较慢,通常可低于60次/分钟。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次心脏搏动输出的血量增多,所以在安静时不需要较快的心率就能满足身体的基本供血需求。例如,长期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安静心率可能在40-60次/分钟之间。 (二)运动状态 1.不同运动强度下 低强度运动:当运动员进行低强度运动时,心率会有所增加,但一般不会超过120次/分钟。例如进行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时,心率会比安静时有所上升,但仍处于相对较缓的水平,此时身体主要依靠有氧代谢来提供能量,心率的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以适应运动时能量供应和身体代谢的需求。 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通常在120-180次/分钟范围内。比如进行球类运动中的半场篮球比赛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心率会根据运动的激烈程度在这个区间内波动。此时身体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同时参与供能,心率需要相应升高来满足肌肉运动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 高强度运动:在高强度运动时,运动员的心率可接近或达到200次/分钟左右。像进行100米短跑等高强度爆发性运动时,身体主要依赖无氧代谢供能,心率会大幅升高以快速为肌肉提供能量,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短。 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率的影响 (一)年龄 一般来说,年轻运动员的心脏功能相对更具活力,在运动时心率上升的幅度可能相对较大,但安静心率可能和成年优秀运动员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会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不过长期保持运动习惯的运动员相比非运动员,心脏功能衰退的速度会慢很多。例如,年轻的田径运动员和年长的田径运动员相比,在相同运动强度下,年轻运动员心率上升可能更快,但在安静时心率可能都处于较低水平。 (二)性别 通常男性运动员和女性运动员在安静心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运动员安静心率可能相对略低于女性运动员,但在运动时,由于男性和女性的身体机能差异,在相同运动强度下,心率的具体数值会根据个人的训练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是符合运动时心率变化规律的。例如,同等训练水平的男女运动员进行相同强度运动时,男性运动员心率可能不会比女性运动员高很多,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心肺功能等因素。 三、心率对运动员训练和健康的意义 (一)训练监控 心率是运动员训练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运动中的心率,可以了解运动强度是否合适。例如,根据心率区间可以判断是处于有氧训练状态还是无氧训练状态,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如果在耐力训练中,心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有氧心率区间,说明训练强度可能不足,需要适当提高运动强度;如果在高强度训练中,心率过高且恢复缓慢,可能提示运动负荷过大,需要调整训练量。 (二)健康评估 安静心率可以反映运动员的心脏基础健康状况。如果运动员安静心率突然出现明显变化,如比平时明显加快或减慢,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例如,安静心率突然加快且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出现异常,需要暂停训练并进行相关检查。同时,运动后的心率恢复情况也可以评估身体的恢复能力和疲劳程度。如果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过长,说明身体疲劳难以恢复,可能需要调整训练计划。

    2025-09-30 13:25: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